基本信息
书名:致我们遥远的青春
定价:36.00元
作者:吴亚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0692911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我”——一九届北京知青刘涛的视角和讲述,回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缅怀一段极其特殊的北大青春岁月。一群年轻人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激情和理想,远离亲人,在蓝天、黑土、白桦林的世界里,反复经受酷暑严寒、繁重劳动、严酷政治、城市与边疆生活反差的考验。经历了文宣队演出、武装排训练、水泥试验、黄书事件、伐木事故等一系列人生悲喜剧,直至知青返城风愈刮愈烈,建设兵团行将撤销,知青们屯垦戍边的热情崩溃。北大荒见证了知青的流血、流汗、流泪,从狂热到迷惘到冷静到反思的成长、成熟;也见证了他们稚嫩、纯真、曲折的初恋和友情。他们思念倒下的战友,擦干悲怆的泪水,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惆怅,告别青春,告别黑土地。
小说融化了一代知青的怀旧情结,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具有浓郁的时代氛围和极强的可读性,堪称后知青文学长篇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吴亚,笔名亦言,北京市作协会员,一九五三年生于天津市,一九届知青,一九七零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供职于北京市某机关单位,已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和纪实文学等百万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机遇》《年关》《鸡鸣唐河畔》《悲喜之间》等,中篇小说《色调》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带着淡淡的忧郁和青春特有的青涩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温柔的闯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画家在描绘一幅老照片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那种在懵懂和成熟之间的拉扯,那种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的复杂情绪,简直是写到了我心坎里。比如,书中对于友谊和初恋那段描写,没有落入俗套的狗血,而是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小片段来堆砌,让情感的流淌显得格外真实可信。读到一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夏日午后阳光晒在课桌上的温度,空气中弥漫着旧书本的味道。这本书成功地捕捉住了“青春”这个概念最迷人也最伤感的部分——那些回不去的时光,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最终都化作了记忆里永恒的星光。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一首娓娓道来的小夜曲,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细细品味。
评分这部小说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拿来当做范文来研究。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像散文诗一样优美,充满了意象的堆叠,读起来韵味悠长;时而又变得像老朋友间的私语,直白、带着点小小的调侃,充满了生活气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场景转换的,他总能用一两句精妙的比喻,将不同的时间点和地点无缝衔接起来,读者几乎感觉不到跳跃,而是顺理成章地跟着主人公的思绪流转。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沉默”的描绘。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靠激烈的对话推动的,而是通过人物之间长久的对视、一个未发送的短信,或者是一次刻意的回避来实现的。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真实感。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读完后回味无穷,总有新的感受冒出来。
评分我向来不吝啬对优秀作品的赞美,而这本小说无疑是近些年我读到过的最有“重量感”的作品之一。它的“重量”不是指情节的厚度,而是指它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情感刻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敛和克制。它避免了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锁定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次无意的眼神交汇,或者是一段被反复听到的老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构建起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情感世界。作者对于氛围的营造能力一流,常常能用环境描写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使得情绪的爆发都显得顺理成章,而不是突兀的煽情。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那种看完小说后的失落感,反而有种完成了某次漫长旅行后的充实和平静。这本书不仅是关于“遥远的青春”,更是关于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并带着这份记忆,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太多人都在写青春,很难再有新的角度。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近乎残酷的写实力量给震住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老道,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也不会因为节奏太快而错过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成长代价”的探讨。它没有美化那些所谓的青葱岁月,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留下的伤痕。我看到有人为了所谓的“前途”而放弃了心底最纯粹的梦想,那种无奈和挣扎,读起来让人胸口发闷,却又无法否认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更值得称赞的是,即便主题略显沉重,但作者依然保留了一种坚韧的底色,让读者在感伤之余,还能汲取到向前看的勇气。它不是让你沉溺于过去,而是让你正视过去,然后带着这份清醒继续前行。这种成熟的视角,让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青春文学范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披着青春外衣的爱情故事,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的格局要大得多。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编年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他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牵动着后续的人生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群像戏时的功力,配角们都不是工具人,他们有自己的挣扎和光芒,甚至有些配角的命运线比主角的还要令人唏嘘。比如,那个看似洒脱不羁的朋友,背后的辛酸只有读者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如果当初”的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在那个情境下,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开放式的思考空间,让这本书具有了很强的代入感和反复阅读的价值,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对书中人物的境遇有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