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现代信用学(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信用系列) | 作者 | 吴晶妹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05604 | 出版日期 | 2010-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22Kg |
| 内容简介 | |
| 纵观当今世界,信用的运动规律还是经济学尚未完全认知的领域。现代信用学就是一门既需要继承,又必须发扬,更需要探索的全新学科。为此,本书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信用的内涵,认为信用是获得信任的资本,可交易、可度量、可管理,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进而,本书围绕信用的三维构成、度量、社会管理、供需产业链、规模和效率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等问题,深入探索了信用的运动规律,逐步揭开了信用神秘的面纱。 |
| 作者简介 | |
| 吴晶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资信评估、信用监管,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著有《资信评估》、《中国企业与证券 |
| 目录 | |
| 章 现代信用的内涵与实质 节 信用是资本 第二节 信用的四个特性 第三节 信用的定价 第四节 信用的公共性 第二章 现代信用构成:信用三维度 节 信用构成 第二节 三维信用 第三节 三维信用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决定三维信用平衡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现代信用的外延与信用动机 节 相关信用概念辨析 第二节 信用动机 第三节 诚实守信五大动机 第四节 违约失信两大动机 第五节 无动机失信 第四章 现代信用活动 节 三维信用活动 第二节 信用主体的信用活动 第三节 不同领域的信用活动 第四节 信用管理中介服务活动 第五章 信用度量 节 信用度量的范围与构成 第二节 诚信度 第三节 合规度 第四节 践约度 第五节 信用度量的目的与分类 第六节 信用价值度量 第六章 信用与市场经济 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第二节 信用对市场经济的贡献 第三节 信用与制度及管理体系 第七章 信用经济与信用管理 节 信用经济与经济信用化 第二节 信用非中介化 第三节 信用改变经济结构 第四节 信用管理形成制度与体系 第八章 信用总规模 节 信用交易总量:信用总规模 第二节 年以后的观察 第三节 新经济下的信用与宏观经济分析 第九章 信用结构依存度与信用效率 节 信用结构 第二节 信用依存度 第三节 信用效率 第四节 信用对市场经济的贡献 第十章 信用供给需求与产业链 节 信用需求 第二节 信用供给 第三节 信用供求关系 第四节 信用产业链 第十一章 社会信用体系 节 社会信用体系界定与框架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构成 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经济 第四节 现代信用法律 第十二章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中国模式 节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回顾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七点认识 第四节 对中国模式的八点思考 第五节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误区 第六节 现代信用管理教育 第十三章 信用监管 节 信用监管的界定与总体框架 第二节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节 信用建设的重点——合规信用监管体系 第四节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任务与职责 第十四章 我国信用经济分析 节 信用活动总体情况分析 第二节 企业信用活动分析 第三节 银行信用活动分析 第四节 消费者信用活动分析 第十五章 发展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节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第二节 全面发展与管理信用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节 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第四节 加强银行信用管理,并重内部与外部评级 第五节 发展企业信用管理,提高加入WTO后的竞争力 第六节 平衡发展资本市场,调整信用结构 参考资料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信用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信用体系背后庞大而精密的运作网络。 书中关于征信体系建设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征信机构的职责、征信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规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健全的征信体系,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书中还讨论了不同国家在征信体系建设上的差异化路径,这为理解全球信用发展格局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帮助我理解现代信用体系的运作机制。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信用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扮演“润滑剂”和“信号灯”角色的,以及它对企业融资、个人消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管理有着深入的探讨。它不仅关注宏观的系统性风险,也涉及微观的个体信用风险。例如,书中关于不良信用的成因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法规、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努力来防范和化解风险,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建立一个健康的信用环境,需要多方的协同合作,并非仅仅依靠单一主体就能实现。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被它扎实的封面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信用系列”的定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又觉得概念有些模糊。所以,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 初读时,我被它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严谨的编排方式所打动。从信用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再到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方法,乃至信用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应用,几乎涵盖了信用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信用评估部分,书中列举了多种模型和指标,并辅以案例分析,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数据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这确实是当前和未来信用发展的重要方向,能让读者对信用评估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政策感兴趣的学生,我非常关注信用在国家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解析了信用工具如何被用于调节货币供应、引导投资方向、以及应对经济波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信用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以及货币政策与信用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的阐述,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认识。我理解了为什么在现代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创造价值、驱动增长的关键力量。书中对不同经济周期下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分析,也让我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和信誉,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这本书,则将这种个人层面的“信用”,上升到了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宏观层面,让我看到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书中关于信用文化的构建和道德风险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技术和制度的完善固然重要,但根植于社会成员心中的信用意识,才是维系信用体系的真正基石。它不仅探讨了如何通过外部约束来保障信用,也强调了内在的道德自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对如何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诚信的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