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本登山书
定价:32.80元
售价:24.6元,便宜8.2元,折扣75
作者:金成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1506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登山初级爱好者的入门手册
*全面的登山常识和技巧,让你成为一个聪明的登山者
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与大自然的对话,让登山为我们带来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情。
内附绿野网推荐的19条经典登山线路
这是一本献给初级登山爱好者的实用指导书。本书既探讨了登山的本质、意义以及它可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又从登山的具体方法、登山装备的选择与使用、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登山技能指导,帮助读者在快乐登山中拥抱自然、享受生活。
前 言
部 登山的目的
1 我们为什么登山?
在自我实现的欲求下开始的早期登山│自我实现的欲求改变了登山的方式│近代的登山是为了自我极限
2 登山让我们触摸自然,与自然对话
我们怀念的对话│我们想要触摸与被触摸│大自然营造的庄严感无须刻意理解
3 登山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意识
从为了找回健康而登山到登山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从负面思维到正面思维│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忍受苦痛│登山会让人赢得美丽的人生
4 登山的定义
广义的登山│狭义的登山
第二部 健康与登山
1 登山人口增加与健康的关系
登山人口增加与各年龄层的登山人口│疾病威胁是登山人口增加的原因│生活习惯病,甚至威胁到了儿童
2 *好的有氧运动——登山
登山活动节省医疗费的效果│*好的有氧运动——登山│零体重反弹效果的登山方法
3 树林的效果
在植物素中健康沐浴│净化身体和心灵的树林
4 中老年人正确的登山方法
中年女性面临更多健康问题│登山应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行动体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生活习惯病是导致行动体力下降的原因│防御体力也一起下降│人与人之间体力差异很大│选择登山的地点
第三部 正确的登山方法
1 我们过去不知道的登山常识
初级登山者的路线选择法——从轻松的路线开始│慢慢地、愉快地进行,不要
流太多汗│登山开始时的30分钟决定一整天的登山│看到空地时不要休息,直接路过│汽车需要经济速度,登山也需要经济速度
2 登山时的呼吸法与步行法
感觉喘不上气来时不要停下,而要放慢速度│体会身体舒展的感觉│登山进程中用鼻呼吸还是用口呼吸?│步行从休息步法开始│用整个脚掌着地│步幅自然,视野集中于前方│大部分的事故发生在下坡路上│各种状况下的步行法
3 登山礼节
遵守礼节才能愉悦地享受登山的乐趣
登山附加事项+ 为了有效地登山,需要进行伸展运动
第四部 登山中的能量储存与消耗
1 登山与身体能量的关系
登山过程中身体的能量消耗│登山时不按时吃饭会给肌肉造成损伤│登山时不按时吃饭还会使大脑活力下降
2 登山时的食物摄取与准备方法
登山中适当的食物摄取方法│不要一起吃,要分开吃│登山当天必需的食物是运动食品│运动食品应该准备效率较高的果干类食物│运动食品的包装方法│长期登山的食材配备原则│准备食材│登山时喝水的方法│一年四季持续利用保温杯
第五部 登山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1 登山服
登山服装的材料│一般服装与功能性服装的差异│套穿能获得综合的功能——穿衣层次体系│登山服的核心——内衣│保持体温的保温服│抵御外部环境的外衣
2 登山帽
登山帽的功能│流汗时摘下帽子│感到寒冷时先戴上帽子│将帽子按照功能分类
3 登山手套
孙培杰(孙培杰) 13:17:
很容易暴露在寒冷中的手│手套的类别
4 登山鞋
登山鞋的种类│登山鞋的各组成部分│根据情况选择登山鞋│避免鞋带引发的事故│登山鞋鞋带系法│登山鞋尺寸的选择方法
5 登山袜
选择登山袜的要领│登山袜的材质
6 多功能头巾
可以灵活运用的多功能头巾│多种使用方法
7 登山杖
能够提升登山效果的登山杖│登山杖的种类│登山杖的构造│要同时使用两根登山杖│两臂交替使用登山杖前行│登山杖利用的是力矩原理│登山杖长度的调节方法│登山杖腕带的使用方法│要配备滑雪圈│使用登山杖末端的金属杖尖│登山杖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8 登山背包
背包的种类│背包的构造│背包整理方法│一日登山需要多大的背包?│选择登山包的标准│正确的背包使用方法
+登山附加事项+ 利用登山杖进行身体拉伸的方法
第六部 登山的危险
1 安全登山比登上山顶更重要
应对隐藏在大自然的美丽中的危险│登山的目标不是登上山顶,而是能够安全地返回│登山中遭遇的灾难和险情
2 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
低体温症的症状和初期应对方法│疾病发作可能导致死亡事故│在山上尽量不要喝酒│发生擦刮伤和腿脚扭伤时
3 自然原因造成的灾难
落石与落雷的危险│雪崩和溪谷激流的危险│中暑和热症│蜂的危险│蛇的危险│山中的救助请求
4 不同季节登山的注意事项
春季登山的注意事项│夏季登山的注意事项│秋季登山的注意事项│冬季登山的注意事项
第七部 背包中的必需品
1 登山必需品
头灯和照明器具│应急食品│防风、防水夹克│地图和指南针│救急药品│登山用刀具│防紫外线用品(防晒霜)│登山用太阳镜│备用的手套│备用的袜子│点火器具│保温瓶
2 秋季、冬季登山时需添加的物品
巴拉克拉法帽│靴筒│冰爪
第八部 野营装备
1 帐篷
帐篷的构造(以居室型帐篷为基准)│选择帐篷的标准│购买之前需要检查的事项│不同帐篷形态的区分│适合搭建帐篷的场所│帐篷搭建及拆卸要领
2 睡袋
野营中*重要的是睡袋│睡袋的形态│睡袋的选择标准
3 床垫
给人安乐感的床垫│床垫的种类
4 炊事装备
燃具
5 炊具
厨房套装——登山炊具│登山炊具的种类
6 照明装备
提灯的种类│灯架
+登山附加事项+ LNT(无痕运动)指南
经典登山线路推荐
附录一 北京周边登山线路推荐
附录二 各地登山线路推荐 204附录二 宝宝常见疾病推拿手法速查表
金成基
大韩山岳联盟登山教育院登山教授、进修部长,韩国可隆登山学校教育中心组长,韩国登山会理事,韩国国立木浦大学休闲体育系体育营销学在读博士。
长期从事登山活动,除韩国各地名山外,还曾攀登过美国的约瑟米蒂山、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吉尔吉斯斯坦的岳水鼓山、中国的四姑娘山冰壁、阿尔卑斯勃朗峰和马特洪峰、喜马拉雅山等诸多名山,并开辟了Sanba’s morning、My Honey Gang及雪岳山将军峰西南山壁等攀登路线。
2015年,作为中国可隆登山学校讲师,与中国讲师一起前往少华山和白河峡谷设立了攀岩训练场,并开发了‘LIGHTING’和‘KIM-J’攀登路线。
刘欣
任职于山东大学韩国学院,户外运动爱好者。曾翻译过多部韩语著作。
我通常对外文翻译过来的“探险文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一些情感上的隔阂。但这本书记述的场景和心境,却奇异地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达到了某种普适的境界。作者的叙事声音非常稳定,就像是攀登队伍中那个永远保持冷静的后勤负责人。我最欣赏它对“孤独”的处理方式。他并没有将孤独美化成一种浪漫的自我放逐,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必需品——在那些高海拔的寂静中,你被迫面对自己最真实的需求和恐惧。书中有一个情节,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连续几天的高强度行进后,身体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承诺——在日出时分,为死去的战友燃起一小堆火。这个行为的意义,完全超越了登山本身,它关乎于人性的坚守和承诺的分量。这种对人性和内在驱动力的深刻挖掘,让这本书的层次远超一般的冒险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意志力如何塑造存在”的社会学观察。阅读过程本身,也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负重前行,结束后会感到疲惫,但同时又充满了重生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到残酷的幽默感”。在高压的、生死攸关的环境下,人性的脆弱和坚韧往往会以一种非常荒诞的方式展现出来。作者擅长在最紧张的时刻插入一两句轻描淡写的自嘲,瞬间就打破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让读者得以喘息。比如,在描述一次差点滑坠的经历后,他紧接着写道:“那一刻我唯一的念头是,我还没来得及把我的咖啡豆磨完。”这种黑色幽默,不是为了逗乐,而是生存本能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人类在面对巨大恐惧时给自己戴上的一副面具。全书的语言节奏变化多端,有时是如溪流般潺潺的内心独白,有时则是如雪崩般猛烈的环境描写。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对户外活动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被某次山峰的壮丽所震撼,更是被作者那种在绝境中依然能找到人类尊严和一丝笑意的能力所折服。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像一个“完整的人”的书,即便那“完整”里包含了太多的伤痕和泥泞。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质朴,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户外的那种泥土和岩石的气息里。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蜷缩在阳台的藤椅上翻开它的,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翻,但很快就被那种叙事节奏抓住了。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力,比如描述攀登初期热身时,关节扭动发出的轻微“咯吱”声,以及清晨山涧里雾气弥漫时,空气中那种独特的、混合了松针和湿润泥土的冷冽味道。文字处理上,它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大量使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子,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和冲击力,就像是作者在急促地攀登过程中,为了节省呼吸而挤出来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关于装备选择的那几章,没有那种枯燥的参数罗列,而是穿插了许多“血泪史”——哪根绳索在关键时刻救了命,哪双鞋磨破了脚后跟,那种真实到让人忍不住跟着心疼的经历。整本书的基调是克制的,不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山脉深沉的敬畏,让人读完后,甚至会下意识地想去检查一下自己衣柜里那件老旧的冲锋衣是否还完好无损。它更像是一份来自老驴友的私密手记,而不是一本标准的“教学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多所谓的“户外探险”类的书籍,读起来要么过于强调浪漫主义的孤独感,要么就是流水账式的行程记录,很难找到一个真正能引起共鸣的平衡点。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等待”和“适应”的过程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气突变的那几章,不是简单的描述暴风雨的威力,而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当一行人被困在海拔三千多米的一处岩壁下时,如何分配最后一块能量棒,如何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来对抗内心的恐慌。那种从极度的兴奋迅速跌入到对自我渺小的认知,再到最终与自然达成某种和解的过程,被描绘得极其细腻。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到达山顶,更像是沉浸于攀登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决策和挣扎。文字风格上,它时不时会跳脱出纯粹的记叙,插入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比如关于“极限”的定义,或者人类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本能的合作精神。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一边慢悠悠地喝着热茶,一边不经意间透露出生命的真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次攀登,更是被邀请参与了一场关于耐力和心性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坦白讲,初看之下并不算“精美”,但却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实用主义美学。没有大量炫目的彩色照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手绘的简易地图和结构草图,这些手稿风格的插图,反而比高清照片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直指问题的核心——如何解读地形、如何标记危险点。我发现自己阅读这本书时,习惯性地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的笔记本上勾画一些关键的笔记,这在阅读其他小说或散文时很少发生。作者在描述技术细节时,那种毫不含糊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关于绳结的打法、不同冰镐的适用场景,他描述得清晰而准确,但绝不卖弄学问。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个非常口语化的比喻来解释一个复杂的力学原理,比如将“张力分配”比作“一次团队间的信任传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下撤”的章节,很多户外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登顶”的荣耀上,这本书却花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探讨如何安全、体面地放弃目标,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安全意识和成熟的心态。这并非一本鼓吹“征服”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共存”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