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便携地形版)
定价:66.0元
售价:48.2元,便宜17.8元,折扣73
作者:天域北斗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1633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022kg
1.详细性:这是一本目前中国*详细的公路网地图集之一:详细标注了各省区的国家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道的名称、编号及里程;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区、里程桩等道路附属设施,以及详细到村庄的地名和乡村公路。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出行导向。
2.独特性:
考虑地形对驾车的影响,本图集用晕渲手法表示了地形的起伏形状,形像直观,方便读者从宏观上判定地形。
鉴于城市快速扩张形成的城市进出口多且变化快,本图集设了333幅全国大中城市的出入图,尤其是范围包括了城市的环城线与周边相连的高速路,极大的方便读者了解整座城市与外围道路的衍接关系,出入自如。
由于目前各级道路上客观存在的收费站点星罗棋布,增加了出行者的交通成本,本图集真实的表示了各收费站的位置,供读者参考,择路而行。
1. 全国行车规划图:有8幅全国行车规划图供读者长途出行规划线路
2. 省区行车规划图:有34幅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全图,供读者省区内出行规划线路
3.地级市地形晕渲公路图:本书有208幅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详图,供读者详细了解到村级居民点、县乡道、一般景点等细梢未节的地理交通信息
4. 城市出入图:有388幅全国大中城市的出入图,尤其是范围包括了城市的环城线与周边相连的高速路,极大的方便读者了解整座城市与外围道路的衍接关系,出入自如。
5. 全国国道里程表:可准确查阅某一国道上县以上居民点之间或重要节点之间的区段里程和累计里程
6. 地名景点索引:可从已知地名或景点的名称查阅到图上的位置,省去盲目找地方的时间
7. 野外方位判定等知识:有野外方位判定、地貌判读、利用地图行进、野外水源寻找、野外水源的获取、如何对付蛇等知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户外探险量身定做的,那种可以轻松塞进背包侧袋的便携性,让人在计划自驾游或者远足时倍感安心。封面材质看起来就相当耐磨,想必在经受了风吹日晒和偶尔的磕碰后,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形态。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低调而实用的设计风格,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为了内容的易用性服务。地图的折叠和展开方式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使在车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并找到所需的路线信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用户群体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本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可靠指引的工具,而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落灰的精装本。光是掂在手里的重量感,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这通常意味着地图的纸张厚度适中,既保证了书写的方便性(如果需要做标记的话),又不会因为过薄而容易撕裂。希望内页的油墨质量也能跟得上,保证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清晰辨识。
评分从一个对地图集的使用体验角度来看,索引系统的设计是决定其好坏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一本包含庞大路网信息的图集,如果找不到一个高效的查找机制,那么它很快就会沦为一本“查不到东西的地图册”。我非常关注它是否设置了详尽的行政区划索引、地名索引,以及最重要的——清晰的页码对应系统。理想情况下,每张大比例尺的局部地图下方都应该有清晰的网格坐标标识,使得读者可以快速地在不同尺度的地图间进行定位切换,尤其是在从高速路网图切换到县乡级详细地图时,这种无缝衔接至关重要。如果索引做得足够出色,即便只是在车内快速翻阅,也能迅速锁定目标区域,将查找时间压缩到最短,这对于赶时间的旅途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认为,地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绘了什么,更在于它“没有”描绘什么,以及这种取舍背后的意图。既然是“便携地形版”,它必然在信息密度上做了取舍,牺牲了可能在全开本中才会包含的极度详细的POI(兴趣点)信息,比如某个小镇的全部街道名称或某个高速出口所有匝道的编号。这种取舍如果处理得当,会让地图更具“导向性”而非“展示性”。我希望它保留的是对路网结构、主要城镇联系、关键地理障碍(如大型桥梁、隧道群)的明确指示,而剔除那些在驾驶过程中容易造成视觉干扰的次要信息。这种克制与聚焦,才是优秀工具书的标志。它应该是一个可靠的骨架,让驾驶者专注于‘如何到达’,而不是被过载的信息淹没在‘哪里有什么’的细节泥潭中。
评分这本“便携地形版”的定位,让我对它的地形信息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与审视。地形图的精髓在于等高线的清晰度和科学性,它直接决定了驾驶者对路段坡度和起伏程度的预判能力。如果等高线绘制得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都会误导驾驶者,尤其是在山区行驶时。我更倾向于那种采用阴影浮雕技术(Shaded Relief)来增强视觉效果的地图,这样即使是不太熟悉等高线阅读的普通用户,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地貌的起伏。如果它还能附带一些关于地质特点或主要河流走向的辅助信息,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了解地形结构,不仅关乎驾驶的舒适度,更关乎行车安全。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张平面化的路线图,而是一个立体的、有层次感的地理空间模型,即使是便携版,也不能牺牲地理信息的专业性。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地图学演变的人来说,我非常好奇这份地图集在数据更新和制图标准上是否体现了那个年代(2015年)国内公路建设的最新成果。那个时期,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一个高速迭代的阶段,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扩张速度惊人。因此,这份地图集所收录的路网信息,应该能够捕捉到许多当年新建或规划中的关键节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路线展示,而是能深入到路面等级、服务区设施甚至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布局细节。如果它能清晰地区分出不同时期的公路划分,那对于研究区域交通发展脉络的学者来说,就具有了额外的参考价值。此外,考虑到它包含了“城乡公路网”,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商业地图集容易忽略的重点。希望它能细致到能够帮助我们在那些更偏远、更依赖地方道路的区域进行导航,而不是只关注那些闪亮的国家高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