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通信原理.. | 作者 | 隋晓红,钟晓铃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21788 | 出版日期 | 2007-08-01 |
| 字数 | 546000 | 页码 | 36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在有关学校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 全书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过程、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接收、差错控制编码、伪*序列及编码、同步原理、通信系统仿真。为了便于读者使用,每章开始有教学提示和教学要求,后是本章小结和习题。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供有关科学技术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1 通信的定义 1.1.2 通信的分类 1.1.3 通信方式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模拟通信系统 1.2.2 数字通信系统 1.2.3 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缺点 1.3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3.1 通信发展简史 1.3.2 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4.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4.2 信息及其量度 1.4.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表述 1.4.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表述 1.5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 1.6 本章小结 1.7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过程 2.1 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统计特性 2.1.1 过程 2.1.2 过程的统计特性 2.1.3 过程的数字特征 2.2 甲稳过程 2.2.1 定义 2.2.2 各态历经性 2.2.3 平稳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 2.2.4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 高斯过程 2.3.1 定义 2.3.2 重要性质 2.3.3 高斯白噪声 2.4 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 窄带过程 2.5.1 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5.2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 本章小结 2.8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信道分类 3.2 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3.2.1 调制信道 3.2.2 编码信道 3.3 恒参信道 3.3.1 恒参信道实例 3.3.2 恒参信道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 随参信道 3.4.1 随参信道实例 3.4.2 随参信道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1 分集方式 3.5.2 合并方式 3.6 信道加性噪声 3.6.1 噪声来源及分类 3.6.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6.3 等效噪声带宽 3.7 信道容量 3.8 本章小结 3.9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8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0章 伪序列及编码 1章 同步原理 2章 通信系统仿真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丛书特点: 1.内容上与时俱进,反映科技发展的现状;注重系统性,重视基本核心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要求。 2.适应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增加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增强就业后的应用能力。 3.内容表述的结构符合认知规律,适应扩招以后应用型本科的生源水平,符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和学。 4.系列教材体系完整,包括通信、电子信息专业所有主要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材统一规划,注重各个课程知识内容相互之间的衔接。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编排也着实让我费了不少心思。文字密度很高,几乎没有什么留白,眼睛看久了很容易疲劳。更让人头疼的是,书中的公式和定理,虽然数量众多,但往往缺乏清晰的说明,有时候甚至找不到它们在正文中出现的具体上下文,只能靠自己去猜测其含义和目的。我尝试着做笔记,想要把那些关键的概念和公式记录下来,但很快就发现,与其说是做笔记,不如说是在抄书,因为很多内容都需要被完整地引用才能理解。而且,书中的索引功能也并不十分完善,当我想回溯某个概念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翻阅,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我期待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易用性,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翻阅过的最令人头疼的读物之一。封面上那个“通信原理”的字样,本以为能带我领略一番无线信号的奥秘,孰料打开之后,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符号。我试图集中精力去理解那些关于傅里叶变换、卷积定理的论述,但感觉就像是在仰望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即便看到了山脚的指示牌,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书中的图表更是让我的脑袋变得更加混乱,原本就抽象的概念,在那些弯弯绕绕的曲线和标注不清的坐标轴下,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我尝试着去回顾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但发现即便是那些我曾自以为掌握的知识点,在这本书的语境下,也显得陌生而遥远。我曾经对通信技术充满了好奇,梦想着能够理解手机信号是如何穿越空间,或者WiFi是如何在家中普及的,但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入门门槛,上来就将我置于一个高深的理论海洋之中,让我感到一阵阵的窒息。我怀疑作者是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而忘记了还有像我这样,带着一颗求知之心却缺乏深厚功底的普通读者。
评分坦白说,这本《通信原理》给我的整体感受是“硬核”到有些“劝退”。它就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毫不留情地将你抛入知识的深渊,然后期待你自行摸索,自行领悟。书中涉及的数学推导非常详尽,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推导过程往往比最终的结果更令人困惑。我时常在想,作者在撰写这些内容时,是否考虑过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或者那些只是想对通信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的人?书中的术语使用也相当专业,很多时候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理解其含义。虽然我知道这是专业书籍的特点,但如果能适当加入一些更为直观的比喻或者类比,相信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门槛。例如,在讲解信道编码时,如果能有一个生动的场景来比喻编码的原理,可能比纯粹的数学公式更容易被接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极高门槛的书籍,对于没有坚实基础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可能会充满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写给“过来人”的书,它默认了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数学和工程学基础,可以直接跳过那些“基础”部分,直入“高潮”。我试图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各个细分领域的深入探讨,而缺乏一个 overarching 的视角来帮助我理解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成通信原理的。例如,在介绍某个调制解调技术时,它可能详细阐述了其数学模型和性能指标,但却没有告诉我,这个技术在实际通信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它与其他技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叙述方式,让我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总会感到自己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碎片,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拼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希望这本书能有更多的图示来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流程,或者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持着一种学习专业知识的心态,期待能系统地梳理一下通信领域的脉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却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是不太“友好”。它的逻辑跳跃性很强,从一个概念突然跳到另一个概念,中间缺乏足够的过渡和铺垫,让我在跟进的时候总感觉心力交瘁。而且,书中的一些例子,虽然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却显得有些脱节。我尝试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通信场景,但发现书本上的描述与我所理解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不是在学习通信原理,而是在玩一场解密游戏,需要自己去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让我感到尤其沮丧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常常采用的是一种非常“技术化”的语言,没有太多通俗易懂的比喻或者类比,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明白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表达,但对于一本面向更广泛读者的教材来说,过于生硬的语言只会劝退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