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
定价:40.70元
作者:潘仲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40345834
字数:
页码: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详尽介绍了信号、系统与反馈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和采样定理,线性定常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入一输出模型,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线性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方法,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反馈控制原理与反馈控制系统的经典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与反馈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法等。全书选材精当,基本概念表述清晰、讲解透彻,公式推导过程严谨,例题切合工程实际,MATLAB算法程序简明易懂,符合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规律。
《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适合作为高等学校仪器仪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信号处理与控制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潘仲明,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Oakland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系进修,并从事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和汽车安全防撞系统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级科技基金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3项,军队育才银奖1次。出版研究生教材2部,本科教材1部,在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 信号、系统与控制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
1.1.1 信号的大小
1.1.2 信号的分类
1.1.3 信号的基本处理方法
1.1.4 典型的信号模型
1.2 线性系统
1.2.1 系统分类
1.2.2 脉冲响应函数与卷积积分
1.2.3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3 自动控制系统
1.3.1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1.3.2 信号调节器与控制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2.1 矢量空间与基函数
2.1.1 信号与矢量
2.1.2 信号的相似度及相关函数
2.1.3 基于正交函数系的信号表示方法
2.2 周期信号的频谱
2.2.1 三角傅里叶级数
2.2.2 指数傅里叶级数
2.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2.3.1 傅里叶变换
2.3.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4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实例
2.4.1 信号通过线性定常系统
2.4.2 理想滤波器和实际滤波器
2.4.3 调制与解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离散时间序列的傅里叶分析
3.1 采样定理
3.1.1 采样信号及其频谱
3.1.2 信号重构
3.1.3 频谱重构
3.2 离散时间序列
3.2.1 序列及其表示方法
3.2.2 几种常用序列
3.2.3 序列的基本运算
3.3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3.1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概念
3.3.2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对称性
3.3.3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 离散傅里叶变换
3.4.1 傅里叶变换的数值计算
3.4.2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3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3.4.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
4.1 拉普拉斯变换
4.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4.1.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1.3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计算方法
4.2 连续时间系统的传递函数
4.2.1 传递函数
4.2.2 方框图模型
4.2.3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示例
4.3 离散时间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4.3.1 z变换的定义
4.3.2 z变换的主要性质
4.3.3 z逆变换的计算方法
4.3.4 脉冲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线性系统分析
5.1 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1.1 稳定性与冲激响应
5.1.2 劳斯稳定判据
5.1 -3应用MATLAB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5.2 连续时间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
5.2.1 一阶系统的响应
5.2.2 二阶系统的响应
5.2.3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
5.2.4 零、极点对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5.3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5.3.1 系统的稳态响应
5.3.2 -阶和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
5.3.3 高阶系统伯德图的绘制方法
5.3.4 利用MATLAB绘制频率响应曲线
5.3.5 小相位系统
5.4 离散时间系统分析
5.4.1 离散时间系统的响应序列
5.4.2 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4.3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极点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线性滤波器设计
6.1 模拟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6.1.1 零、极点分布对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
6.1.2 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6.1.3 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
6.1.4 实际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6.2 原型滤波器设计
6.2.1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
6.2.2 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
6.2.3 椭圆低通滤波器
6.3 原型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6.3.1 高通滤波器设计
6.3.2 带通滤波器设计
6.3.3 带阻滤波器设计
6.4 数字滤波器设计
6.4.1 IIR滤波器的间接设计方法
6.4.2 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6.4.3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反馈控制原理
7.1 反馈控制系统
7.1.1 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7.1.2 反馈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7.1.3 反馈控制理论的基本问题
7.2 根轨迹分析法
7.2.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7.2.2 连续反馈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7.2.3 离散反馈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7.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7.3.1 伯德图中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
第8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第9章 状态空间法
附录
参考文献
读了《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意外地成为了我解决“团队协作难题”的一本绝佳工具书。书中对于“系统”的理解,以及如何实现系统内部的“稳定”和“优化”,与团队合作的理念不谋而合。作者在探讨“信号”的传递与处理时,详细描述了信息如何在不同节点之间流动,以及如何避免“噪声”干扰,这与团队沟通中的信息传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发现,书中关于“鲁棒性”的讨论,即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仍能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可以被类比为团队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的韧性。作者还提出了“参数调整”的概念,这在我看来,就是团队成员之间不断磨合、调整工作方式,以达到最佳协作状态的过程。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耦合系统”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解耦”的策略,这对于理解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依赖关系,以及如何优化分工,避免不必要的牵制,非常有启发。我尝试将书中关于“稳定性判据”的思路,应用到团队的决策过程中,确保我们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可行且稳固的。此外,作者对“最优控制”的追求,也激励我们在团队合作中,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追求卓越,找到最有效率的合作模式。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团队合作的本质。
评分尽管书名是《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我却从中领悟到了许多关于“艺术鉴赏”的哲学思考。书中关于“频率域分析”的讲解,虽然是技术性的,但其将复杂的信号分解成基本组成部分,并分析其特性,与音乐中分析音色、旋律、节奏的构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探讨“系统稳定性”时,所描述的“平衡”与“失衡”的状态,让我联想到绘画中构图的平衡感,以及雕塑作品中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非线性系统”的讨论,这种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行为,恰恰是艺术作品中常常蕴含的深邃与多义性。作者鼓励读者去“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这让我意识到,欣赏艺术同样需要一种动态的视角,去感受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化与解读。书中对“噪声”的分析,也让我想到,在一些艺术创作中,“瑕疵”或“不完美”反而能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此外,作者在讲解“控制策略”时,所追求的“目标导向”与“最优解”,也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手法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追求相契合。这本书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拓宽了我对“系统”和“结构”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延伸到了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让我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原来存在着如此奇妙的共通之处。
评分《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这本书,在我看来,竟然是一本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深刻读物。书中大量的模型和理论,虽然表面上是在讲解信号处理和控制原理,但其核心在于教导读者如何去“分析”、“推理”和“评估”。作者反复强调“模型的假设”以及“理论的适用范围”,这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关键。我从中学会了不盲目接受任何信息,而是要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书中关于“辨识干扰信号”的部分,我将其理解为在海量信息中识别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能力。同时,作者在讲解“系统响应”时,会详细分析输入信号的变化如何影响输出,这让我明白,任何结果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系统辨识”的内容,它教我如何从观测到的数据中推断出系统的内在规律。这种能力,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作者的严谨逻辑和对细节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开始质疑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并寻求更深层次的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塑造了我分析问题的角度,让我变得更加理性、审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但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陌生人有效沟通”的指南。书中详细阐述了倾听的重要性,各种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以及如何在对话中保持积极和尊重的态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化解冲突,建立信任。例如,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如何处理误解,里面列举了许多不同场景下的沟通难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还提到了“积极倾听”的技巧,比如适时点头、眼神交流、复述对方的话语来确认理解等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在实际沟通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发现,自从运用了书中的方法,我与家人、朋友甚至同事之间的交流都变得更加顺畅,争执也明显减少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易懂,没有使用太多专业术语,使得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应用。总而言之,如果你正苦于沟通不畅,这本书绝对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就像一本心灵的“翻译器”,帮助你读懂他人的心思,也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
评分在翻阅《信号、系统与控制基础教程》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一系列关于“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的精妙策略。这本书并非直接提及“时间管理”字眼,而是通过对“系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如何构建高效的个人或团队工作流程。作者强调了“分解任务”、“优先级排序”以及“资源分配”等概念,这些在控制理论中是核心要素,但在这里被巧妙地转化为日常工作的指导。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反馈回路”的讨论,这在控制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书中,它被引申为持续的自我评估与调整。作者鼓励读者建立“监测机制”,定期审视自己的工作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修正动作”,以确保目标最终得以达成。我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我的学习计划中,比如将一个大型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可控的子任务,并为每个子任务设定明确的“输出”和“时限”。同时,我也开始更加重视“输入”的质量,即在开始一项任务前,充分收集信息,确保“控制信号”的准确性。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工作的全貌,也更能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显著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其内在的逻辑和方法论,对于任何希望提升个人效率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