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
:59.00元
售價:43.1元,便宜15.9元,摺扣73
作者:滕達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213294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適讀人群 :傳統金融從業者、傳統IT從業者、互聯網金融及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人員、數據隱私與歸屬等問題法律研究人員和其他對該領域感興趣的人員。
幾韆年來,技術變瞭,信用卻沒變……
當傳統信用與徵信遇見數字黑科技……
洞悉信息世界的另一個“你”……
曆史、係統、哲學地思考智能時代的信用體係,洞見未來的金融,發現數據的金融屬性……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從“貨幣交易”嚮“信用交換”的切換期,並經曆著從“信任小圈子”到“信用大網絡”的變革,如何駕馭趨勢、順應大潮?
而由海量的各類信息産生的數據隱私、數據歸屬等問題均處於目前法律的灰色範圍,迅猛的技術發展與嚴謹的立法過程將成為未來領域的主要矛盾。如何平衡這些矛盾?
在即將到來的“信融”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前準備好我們的生活方式?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讀懂過去,看清未來。
信用是什麼?人類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利用不同的手段,將底層的信任與關係變為信用?隨著電子、通信和數字技術發展,結閤當下熱門的Fintech技術,人類會再次組織起什麼樣的超大規模信用網絡?除瞭基因,“數字信用”為什麼會是“人之為人”的證明?在子和大數據滿天飛的時代,為什麼“數據”的歸屬比“財産權”更為重要。當你想通瞭這一切,讓我們漫遊“智慧金融”時代,感受數字信用社會的生存法則。
目 錄
篇 信用:從遠古一路走來
第1章 從古老的信用到現代金融3
1.1 從人情到藉貸3
1.2 信用創造:從神權到君權4
1.3 信用的背書:抵押5
1.4 從信用藉貸到現代金融的誕生6
1.5 豐富的信用産品7
第2章 信用與支付革命9
2.1 無限信用的權杖9
2.2 支票:隨心所欲的錢包10
2.3 銀行卡大爆發12
2.4 銀行卡的小夥伴:POS機13
第3章 生産信用的“車間”15
3.1 信用審批的流水綫15
3.2 房貸:福利式授信16
3.3 麵嚮綫上的虛擬信用卡17
3.4 電子化信用審批嚮審批算法的進化17
第4章 美國式信用社會20
4.1 美國三大徵信局20
4.2 FICO評分方法22
4.3 環環相扣的信用鏈條23
4.4 古老又年輕的美式徵信24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貸26
5.1 P2P的誕生與人人貸的翻譯26
5.2 個性化利率與高效放款28
5.3 P2P貸款與金融監管29
5.4 瘋狂的P2P30
5.5 共贏理念與徵信技術31
第6章 信用:點滴之處,乾坤之間33
6.1 割裂的信用網絡33
6.2 芝麻信用問世34
6.3 大信用網絡的背書35
6.4 信用不大器,細節定成敗35
6.5 To be or not to be37
6.6 我們的徵信之路39
第7章 大幕開啓:從電子化徵信到數字信用社會41
7.1 徵信大幕開啓41
7.2 八張牌照——八仙過海42
7.3 徵信數據共享——閤縱連橫的“刺蝟們”的取暖43
7.4 信用網絡建設:慎重的決策44
7.5 數字信用社會降臨45
第二篇 從個人數據到數字信用
第8章 時空位置與個人身份49
8.1 蘋果手機中招49
8.2 位置信息決定信用卡額度和保險費率50
8.3 前互聯網時代的位置數據51
8.4 GPS:由冷戰帶來的位置變革52
8.5 互聯網時代的位置數據53
8.6 通過大量位置信息推論人群身份54
8.7 亟待加密的位置數據55
8.8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56
第9章 變換的位置:個人齣行數據與信用58
9.1 從遠方到內心深處58
9.2 常旅客計劃59
9.3 延伸的常旅客計劃61
9.4 從齣行數據到數字信用62
9.5 旅行與性格64
9.6 信用采集:萬裏之外“無差彆”65
第10章 流水與賬單:過往的金融實力67
10.1 銀行流水:金融數據檔案67
10.2 信用卡賬單68
10.3 從賬單分析到授信69
10.4 電子賬單時代70
10.5 從O2O到綫下移動支付72
10.6 由電子賬單到消費金融72
第11章 圖譜中的數字信用75
11.1 網絡搜索與知識圖譜75
11.2 從知識圖譜到興趣圖譜77
11.3 解析個人圖譜數據80
11.4 興趣圖譜數據的智能解析82
11.5 從個人圖譜數據到數字信用83
11.6 受約束的傳統職業評級84
11.7 興趣圖譜的局限性85
第12章 :從上網行為到數字信用87
12.1 :通往互聯網之門87
12.2 Cookie:的“腳印”88
12.3 用戶行為與數字信用90
12.4 的移動化涅槃92
12.5 的另一條進化之旅95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內容96
第13章 “人”-“機”-“人”交流衍生的數字信用99
13.1 從符號産生到互聯網言行99
13.2 輸入法的數據庫:可以量化的人類言行100
13.3 從輸入內容到個性化詞庫101
13.4 從輸入數據到數字信用102
13.5 從文字輸入到意識與心理105
13.6 文字輸入的局限性與富媒體化交流106
第14章 Web 2.0時代:從微博內容到數字信用108
14.1 有人氣的互聯網“市井”108
14.2 字裏乾坤:從微博內容到國民情緒109
14.3 字裏乾坤:從Twitter到個人職業111
14.4 從個人職業到數字信用112
14.5 內容分析:發現相近的內容114
14.6 基於內容建立的社交圈子115
14.7 從草根到大V:無冕的內容118
第15章 即時通信:可量化的人際關係數據120
15.1 地位“崇高”的群主120
15.2 發現社交位置121
15.3 社交位置的不確定論122
15.4 不可阻擋的社交位置計算124
第16章 數據:全體公民的信用背書126
16.1 透明的公民126
16.2 信用管理:從公章到數字化128
第三篇 蘊含在社交關係中的數字信用
第17章 尋找社交網絡中的燈塔133
17.1 保羅埃爾德什:從圖論到社交網絡的數學傢133
17.2 科學界的參考係135
17.3 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規則136
17.4 社交網絡參考係137
第18章 世界真小:傳統熟人關係網絡的信用背書140
18.1 我們的關係原來這麼近140
18.2 從人情關係到社會資本142
18.3 無中生有的信用143
18.4 可測算的封閉網絡143
18.5 熟人網絡下的信用體係144
18.6 社會資本的傳統測量方式145
第19章 從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時代148
19.1 從鄉村到“地球村”148
19.2 “地球村2.0”時代149
19.3 分隔度塌陷與再部落化151
19.4 幾億人的村落生活152
第20章 量化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網絡的數字化155
20.1 “位置”的三層含義155
20.2 從社交網絡位置到數字信用156
20.3 社交網絡數據157
20.4 社交網絡位置的測算158
20.5 測量社交網絡位置:聯係與溝通159
20.6 測量社交網絡位置:網絡效應161
第21章 量化復雜性:靜態關係網絡與動態關係網絡163
21.1 從口口相傳到史誌族譜163
21.2 從《三國誌》中抽象社交網絡數據164
21.3 從曆史記錄到電話本、通信記錄169
21.4 “電話黃頁”是社交網絡的中心嗎170
21.5 運營商與社交軟件工具172
第四篇 復雜的隱私監管與數據所有權
第22章 無意智的手機: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177
22.1 離不開的手機177
22.2 身旁的“幽靈”178
22.3 密不透風的監控與隱私竊取180
22.4 隱私數據的救兵181
22.5 秀隱私182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權知道嗎184
23.1 隱私是什麼184
23.2 隱私的分類分級186
23.3 隱私權與社交圈187
23.4 隱私——連接即密鑰188
第24章 數據歸屬191
24.1 數據的靈魂191
24.2 數字財産192
24.3 可使用≠可傳播194
24.4 聚沙成塔:數據的連接權195
24.5 數據戰爭197
第25章 實名製:數字信用的基石198
25.1 身份是一種約定198
25.2 曆史悠久的身份僞造與濫用199
25.3 無實名,不信用200
25.4 信用歸屬性201
25.5 實名與加密202
25.6 加密與數據歸屬203
第26章 不斷加速的技術進步與永遠蹣跚的法律製約206
26.1 “人肉搜索”與“言論自由”206
26.2 披露隱私數據207
26.3 隱私的武器208
26.4 技術的繮繩與立法的碼農210
第27章 智能終端:不隻是你的貼身秘書211
27.1 嵌入身份認證的手機211
27.2 手機:高科技的信物213
27.3 的智能手機214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與加密強度216
28.1 變化中的人類216
28.2 數據的年輪:加密強度與徵信有效期217
28.3 時間的本質220
第29章 數字信用:從約定開始的博弈222
29.1 “舉重若輕”的約定222
29.2 不斷細化的分工與法律博弈223
29.3 從危害影響到數字信用管理223
29.4 被割裂的互聯網與沒有真理的博弈224
第五篇 組織的信用評級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評級228
30.1 米其林餐廳與債券評級228
30.2 製造危機的評級229
30.3 評級的藝術231
30.4 評級服務的價值233
第31章 發現市場的引力235
31.1 信息牽引市場價值235
31.2 中小企業評級236
31.3 去中心化時代的企業徵信238
31.4 區塊鏈與雲徵信239
31.5 管理者:改變企業信用的原動力240
31.6 “老賴”:企業傢精神的B麵241
第32章 組織評級:是否卓有成效243
32.1 從無序到有序的耗散結構243
32.2 耗散:公司的活力244
32.3 宗教與企業精神246
32.4 評級:從企業誕生到企業精神248
32.5 挖掘“看不見摸不著”的企業風氣249
第六篇 數字信用社會漫遊
第33章 即將再次“消失”的鈔票255
33.1 為什麼有錢就瞭不起255
33.2 韆姿百態的“貨幣”256
33.3 紙鈔“籌碼”與信用的本質258
33.4 Fintech:約束信用的外力260
第34章 比特幣與區塊鏈263
34.1 人人認可的記賬係統263
34.2 新式的“我你”信物264
34.3 人人皆“銀行”266
34.4 記賬全靠“算力”267
34.5 區塊鏈實現數字契約268
34.6 主權貨幣下的電子貨幣體係270
第35章 免稅的信用遺産與返璞“村落型”社交271
35.1 孔子的韆年信用271
35.2 信用——不滅的遺産272
35.3 無法青史不留名273
35.4 需要納入統計的“信用”275
35.5 “我你”的條貨幣與社會化信用體係276
35.6 客觀的數字信用277
第36章 數字信用社會構想279
36.1 綫上的權利279
36.2 兩個空間的權利281
36.3 齣來混,遲早是要還的282
36.4 “我是我”與“你是你”283
36.5 終將智慧的網絡與設備284
後記286
參考文獻288
這本書的名字叫《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書號是9787121329463。 最近翻瞭幾本書,對金融這個領域又有瞭些新的認識。讀到一本叫《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的書,名字聽起來就挺有意思的,感覺它在試圖解開某種神秘的鎖,讓我對未來的金融世界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金融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模型,它更像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脈絡,而信用,恰恰是連接這些脈絡的關鍵。想象一下,如果信用真的能夠像資本一樣被構建、被衡量、被交易,那將會是一種多麼顛覆性的變革?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接拋齣瞭這個概念,讓人不禁想深入瞭解“信用資本”究竟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成為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信用”概念具象化,讓它具備資本的屬性,並且能夠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發揮齣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基於大數據分析?還是某種新的信任機製?亦或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這些問題都像小鈎子一樣,牢牢勾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能夠為我理解當下和未來的金融發展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甚至是一些可以實踐的思考方嚮。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掌握未來的趨勢,就如同掌握瞭航海的羅盤,能讓我們在經濟的海洋中更加從容地前行。
評分偶然間瞥見《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這本書的封麵,書號是9787121329463。那一瞬間,我的思緒就被“信用資本”這個詞組深深吸引。在許多人眼中,金融的世界似乎總是與金錢、貸款、投資這些冰冷的詞匯聯係在一起,但“信用”二字,則帶上瞭一層更有人文關懷的色彩。我一直認為,金融的本質是資源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有效配置,而信用,恰恰是促成這種配置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要素。但將其上升到“資本”的高度,並且冠以“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之名,無疑預示著作者對信用價值的挖掘和重塑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建“信用資本”的理論框架的?它是否能夠解決現有金融體係中存在的某些痛點,例如信息不對稱、融資難、風險評估的局限性等等?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個人行為、社交關係、甚至綫上活動的點滴,是否都可能被轉化為一種新的“信用資産”?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疑問的解答,並期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未來金融新秩序的大門。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書號:9787121329463)的書,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金融業的變革是必然的趨勢。而“信用資本”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像是為這個新時代量身打造的鑰匙。我一直覺得,金融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和利用那些看不見的價值,而信用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信用”的資本屬性,並且預示著它將是開啓未來金融的關鍵。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和衡量“信用資本”?它是否能為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更便捷、更公平的融資渠道?又或者,它將如何影響大型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和競爭格局?在數字經濟和去中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信用是否能夠超越傳統的抵押物,成為一種更為靈活和強大的金融資産?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刻剖析,為理解未來金融的發展方嚮提供一些寶貴的洞見。
評分最近,我偶然在書店看到瞭一本《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書號是9787121329463。書名非常有吸引力,讓人立刻聯想到金融領域的某種突破性進展。我一直對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改變遊戲規則的顛覆性概念。這本書的題目就充滿瞭這種“顛覆”的意味,仿佛它揭示瞭未來金融世界的某種核心密碼。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信用”的,它不僅僅是一種信任的體現,而是如何被賦予瞭“資本”的屬性?這種“信用資本”在未來的金融體係中,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是會催生齣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還是會重塑現有的金融機構和監管框架?我特彆好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與“信用資本”的概念相結閤,從而“開啓未來金融”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未來金融格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對那些希望在這個新時代保持競爭力的個人和企業,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啓示和指引。
評分我最近剛入手瞭一本名叫《信用資本——開啓未來金融的密碼》的書,書號是9787121329463。坦白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種極具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名字。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傳統的金融體係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而“信用資本”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像是為這個新時代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我一直對金融的演變史很感興趣,從最早的物物交換,到後來的金本位、紙幣,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浪潮,每一次重大的金融變革都伴隨著新的“資本”形態的齣現。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強烈預感,作者正在探討的“信用資本”,或許就是下一個金融時代的基石。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和闡述“信用資本”的?它是否提供瞭一種量化信用風險、發掘信用價值的全新方法?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抵押和擔保模式是否正在被信用數據和智能閤約所取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未來金融的運作邏輯,幫助我理解個人、企業乃至國傢層麵的信用如何被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力量,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