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维也纳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奥)埃德 ,郑莉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8830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维也纳》(作者埃德)为热爱维也纳的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攻略与指南。“十大精华景点”详述了维也纳*标志性的旅游景致。9条别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带你领略维也纳的独特魅力。全新推出的“绿色出行”章节,在览尽美景的同时,还能实现环保旅行的愿望。《维也纳》中精心挑选的住宿、餐饮等实用信息,以及精美的维也纳地图,一定能给你的旅行提供*指引。
目录
欢迎来到维也纳
MERIAN十大必看粘华景点
景点,不容错过
MERIAN小贴士
向你展示维也纳不为人知的一面
维也纳资讯
住宿
餐饮
绿色出行
购物
夜生活
节日庆典
全家出游小贴土
玩转维也纳
维山纳掠影
聚焦——维也纳咖啡馆
博物馆和美术馆
徒步与郊游
维山纳市区徒步
漫步老城区
从霍夫堡到市政厅
维也纳河沿岸
从格林卿到诺斯多夫
维也纳周边郊游
维也纳南部
卡农通罗马遗址公园
乘船、骑单车游瓦豪河谷
维也纳森林漫步
体验森梅林铁路
维也纳指南
概况
历史
奥地利餐饮用语
出行实用信息
维也纳地图
地图
老城区
交通线路图
霍夫堡
美泉宫
圣史蒂芬教堂
漫步老城区
从霍夫堡到市政厅
从格林卿到诺斯多夫
维也纳及周边
维也纳地图
作者介绍
ChristianEder,1964年出生,记者,曾在德国的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等地就职。维也纳作为中欧地区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呈现的民族融合氛围,一直让他沉醉其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与“轻盈”的完美结合。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宏观上梳理了维也纳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兴衰变迁,那种历史的厚度让人敬畏。但每当叙述进入到某一具体事件或某位艺术家的生活片段时,笔锋又会变得极其轻巧灵动,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将沉重的历史碎片变成了璀璨的宝石。我是一个对城市文化发展史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地理描述或建筑评论,而是将文化艺术视为城市灵魂的载体。它成功地论证了,为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一个城市能够孕育出如此密集的音乐天才。这背后,是对赞助制度、咖啡馆文化、市民阶层兴起等多个社会因素的精准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咖啡馆”这一特殊场所的着墨,那里是思想的熔炉,是沙龙的延伸,是音乐家们交流与碰撞的舞台。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让你明白,伟大的艺术从来都不是真空产生的,它是特定土壤、特定气候孕育出的必然结果。读完后,我立刻计划去维也纳旅行,想亲眼去寻访那些文字中描绘过的街角和沙龙遗址。
评分坦率地说,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这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非虚构作品,总担心会读到太多我不感兴趣的、关于遥远历史的细节堆砌。但这本书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方式展开,不断抛出悬念,引导读者去探寻“维也纳之声”诞生的终极密码。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文化冲突点来组织章节,比如“宗教保守主义与启蒙思潮的较量”、“贵族品味与市民大众审美的拉锯战”等等。这种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快感。书中对于乐器制造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钢琴的改进和管弦乐团编制的完善,背后也有着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和技术革新。对我这个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流变的解析,清晰得如同地图导航一般,让我知道该如何去聆听和欣赏那些不同年代的作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文化现象的有效工具,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更是一种看待文化传承的视角。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之都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穿梭回了那个金色年代的萨尔茨堡。初翻开,扑面而来的是那种精致到骨子里的古典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最上乘的小提琴弓弦,轻轻拂过,就能拉出悠扬的旋律。我特别欣赏他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描摹,那种贵族阶层的优雅与暗流涌动的真实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比如,书中对某次宫廷舞会的细节刻画,从侍女手中托盘上那点缀着金箔的茶点,到乐手们专注的神情,再到那些华服下隐藏的窃窃私语,每一个侧面都丰满了那个逝去的场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用文字重塑一段历史的氛围。读完后,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的,是莫扎特某首协奏曲的轻快与哀愁交织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沉浸感”,它没有生硬地塞给你一堆历史数据,而是让你自然而然地“走进去”,感受那种油然而生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干扰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用音乐和礼仪来构建他们世界的,这本书绝对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读物,毕竟“维也纳”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某种严肃感。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地“活泼”了起来,特别是它对几位音乐巨匠私生活的挖掘,简直可以媲美最精彩的传记小说。作者显然下足了功夫去查阅那些尘封的信件和日记,挖掘出了那些平日里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艺术家们,私下里如何为生计发愁、如何为情所困、如何与同行竞争。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位著名作曲家晚年窘迫境遇的描述,那种天才与贫困并存的悲剧性,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故事的可读性,让你在了解音乐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能为这些鲜活的人物命运揪心。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乐谱片段,不是简单地作为插图出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提供了额外的解读视角。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停留在旋律本身,更能体会到创作背后的挣扎与激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它不试图讨好读者,也不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又饱含敬意的态度,去审视一个伟大文化符号的诞生与凋零。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种“冥想”。作者似乎对“美”的易逝有着深刻的理解,文字中弥漫着一种对逝去辉煌的温柔缅怀,但又绝不沉溺于伤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城市建筑的描述,那些宏伟的歌剧院和宫殿,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成了音乐家们灵魂的容器,它们见证了辉煌,也承载了沉默。书中对“宫廷乐队”与“自由职业者”之间微妙权力关系的探讨,非常精彩,它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是如何在现实的经济压力下艰难求存的。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因为它假定读者对欧洲历史和古典音乐有一定基础,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咀嚼那些精心构造的长句和深刻的隐喻,它会给予你远超预期的回报。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午后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进行深度对话的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