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
:45.00元
售價:32.9元,便宜12.1元,摺扣73
作者:王餘等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364210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1.鹽都作傢,鹽味文學。 2.文壇名傢,名傢批評。
井鹽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自貢城市的根本和靈魂,更是自貢人的精神血脈。今天,在鹽都自貢這塊僅有300多萬人口的土地上,就有近1000人或專業創作或業餘創作,用一個個的方塊字,碼齣瞭一個“銀城世界”。本書共十三章。全書先是對鹽都作傢進行瞭全景式掃描,接著分彆描述瞭井鹽文化與多位作傢的創作,涉及魏明倫、李銳、陳銓、王餘杞、張新泉、李加建、武誌剛、李華、郭敬明、饒雪漫、李宗吾、南榮“義門王氏”等作傢。在文化強國的時代語境下,撰者將各自分散零散的研究成果匯聚在一起,結集齣版,希望藉此機會更係統、更深入、更全麵地介紹井鹽文化及其對自貢作傢作品的影響。
“中國鹽文化研究叢書”緣起前言章鹽都作傢掃描/王餘
王餘,現任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齣版專著2部,主編教材2部,副主編教材1部;主持、主研省部級項目6個,主持、主研廳級項目12個;在各級各類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36篇。多次獲得四川理工學院教師稱號。專著獲自貢市社科聯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論文獲得自貢市社科聯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獲四川理工學院2010年教學成果奬二等奬、三等奬;獲四川理工學院2012年、2014年教學成果奬三等奬。王,男,1974年生,四川德陽人,漢族。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四川理工學院口述曆史研究所所長,自貢市文藝與評論傢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傢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學批評理論、社會記憶與口述史學。近年來,在《求索》《蒲鬆齡研究》《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天府新論》《內濛古師範大學學報》《中華文化論壇》《重慶高教》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承擔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主持省部級項目3項,市廳級項目4項,校級項目3項。獲市廳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三等奬1次,獲校級教學成果奬2次,獲教師榮譽稱號2次。李樹民,1971年生於重慶墊江,四川理工學院教授。1993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係,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關注中國古代小說、鹽文化及區域文化研究,承擔過相關課題並有多篇論文發錶。近年主要關注趙熙(1867—1948)的文學活動,齣版瞭《趙熙文學論稿》。
《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到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地方特色的世界。我一直對那些與特定行業或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文化研究非常著迷,尤其是像鹽這樣,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承載瞭深厚曆史和人文底蘊的産物。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井鹽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比如它在古代是如何被發現和利用的,又是如何形成獨特的生産技術和工藝流程的,這對我來說將非常有吸引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鹽的開采、提煉、運輸等過程的細緻描述,這不僅能展現人類的智慧和辛勤,也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鹽對於一個地區乃至國傢的重要性。更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鹽都作傢研究”這一部分。這部分內容顯然不是簡單的文學作品介紹,而是會從鹽文化的視角去解讀作傢的創作。我想象著,那些作傢是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融入鹽的意象,鹽是否成為瞭他們錶達情感、刻畫人物、描繪時代背景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鹽的“風韻”究竟是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又是如何塑造瞭“鹽都”獨特的文學氣質?
評分僅僅是《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一直認為,最生動、最真實的文化研究,往往就根植於那些最接地氣的地域特色之中,而井鹽文化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對井鹽文化如何塑造瞭一個地區的獨特風貌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描繪齣那些古老的鹽井、曬鹽場,以及圍繞著鹽業而形成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鹽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連接人與土地、人與曆史的紐帶。而“鹽都作傢研究”這一部分,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藝術的色彩。在我看來,作傢是最善於捕捉時代脈搏和地域靈魂的群體,他們筆下的文字,往往能摺射齣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這本書能否挖掘齣那些以鹽為主題或受鹽文化影響的作傢,並對其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我期待它能展示鹽文化是如何在作傢的創作中得到傳承和發展的,他們的作品是否能讓我們看到鹽的甘苦、人生的起伏,以及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是一本相當有分量的書,從書名《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感和地方特色。我一直對地域文化和文學的結閤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我所居住的這個地區,鹽的曆史深深地鎸刻在地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裏。每當我看到那些老鹽場、古老的曬鹽池,總會想象背後承載瞭多少年的辛勞與智慧。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這段曆史和文化的新窗口。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述井鹽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它如何滲透到當地居民的精神世界,塑造瞭獨特的地域性格。更吸引我的是,“鹽都作傢研究”這一部分,這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是泛泛而談的文化介紹,而是會聚焦於那些以鹽為靈感、或其作品中帶有鮮明鹽文化印記的作傢們。這些作傢,他們可能是普通勞動者齣身,也可能是飽讀詩書的文人,但他們共同的土地和鹽,讓他們與讀者之間建立瞭一種特殊的連接。我很好奇,這些作傢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鹽的韻味,又如何將其轉化為文字的?他們的作品中,鹽又以何種姿態齣現?是作為一種生計的象徵,一種情感的寄托,還是一種對過往歲月的懷念?這本書無疑將是一次精神的深度探索,一次對故土文化的緻敬。
評分讀到《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這本書名,立刻勾起瞭我深埋心底的好奇。我傢鄉就曾經是一個依靠鹽業發展起來的小城,雖然如今鹽業早已不是主導産業,但那些關於曬鹽、挑鹽、以及鹽商的傳說,卻依舊在老一輩的口中流傳。這本書,仿佛就是對那些模糊記憶的一次清晰勾勒,一次對曆史的迴溯。我希望它能詳細地介紹井鹽這種獨特的生産方式,它不僅僅是采集食鹽,更是一種與大自然搏鬥、與環境共生的智慧結晶。它如何形成、如何演變,又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經濟、社會結構,甚至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我想深入瞭解的。而“鹽都作傢研究”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很多時候,我們隻關注宏大的曆史敘事,卻忽略瞭那些生活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特彆是那些用文字記錄下時代變遷的作傢。這本書能否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作傢,他們的生活軌跡與鹽業發展有著怎樣的交織?他們的文學創作,是否在無形中成為瞭一種文化的傳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讓我感受到鹽的鹹、苦、甘,以及那份深沉的地域風情。
評分《鹽香風韻:井鹽文化與鹽都作傢研究》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地域文化與文學之間微妙聯係的好奇心。我總覺得,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和曆史積澱,必然會在那裏生活的人們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記,而作傢,作為那個地域的敏感觀察者和錶達者,他們的作品更是承載瞭這種獨特的氣質。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井鹽文化是如何孕育、發展,並最終成為當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一部分的詳細敘述。它是否會描繪齣井鹽生産背後那些辛勤的勞動者,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鹽業發展對當地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的影響?而“鹽都作傢研究”這一章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簡單介紹,而是希望能夠深入分析那些作傢是如何從鹽這種看似平凡的物質中汲取靈感,他們的作品中是否充滿瞭鹽的意象,這些意象又承載瞭怎樣的文化寓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鹽香”的文化世界,去感受那份獨屬於“鹽都”的文學韻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