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青少年功能性体能训练指导丛书:弹力带组合训练 | 作者 | 李建臣,谭正则 |
| 定价 | 1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6571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李建臣,男,1958年1月生人,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考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田径战略研究会委员。2005年调入首都体育学院,调前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河北省“双十双百人才工程”享受省政,府岗位津贴专家待遇。曾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办刊物《青少年田径训练》责任主编,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主管刊物《世界华人体育研究》副主编。“铅球运动员运动学与动力学系统诊断与效益反馈”等研究课题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1次,多项攻关研究共获局级科技进步与攻关奖5次。在*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现代推铅球运动》等专著与教材10余部,译著1部。多次主持与参与国家田径队技术攻关与服务工作,为黄志红和隋新梅取得女子铅球世界冠军、黎泽文和赵永胜等运动员取得男子竞走世界冠军、王丽萍取得悉尼奥运会冠军在技术诊断上做出了贡献并曾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荣誉表彰。 谭正则,男,1974年9月生,讲师,硕士学位,前国家队跳远运动员,国际健将,国际田联教练员,现任首都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讲师。2003年5月一2008年9月借调国家田径队担任教练员,为备战雅典、北京奥运会作出了的贡献。曾培养出关英楠、黄乐、黄秋燕等多位跳远运动员,在外比赛中均获得成绩。 |
| 目录 | |
| 理论篇 弹力带训练概述 一、弹力带的发展和应用 二、弹力带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三、弹力带的训练依据 四、弹力带负荷的选取及其重要性 五、弹力带的使用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热身篇 训前准备部分 一、肌肉拉伸 二、神经肌肉动员 实践篇 弹力带组合训练 一、上肢素质训练 二、下肢素质训练 三、核心稳定性训练 四、结合专项技术训练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弹力带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阻力训练,能有效增加肌肉力量、维度、耐力和爆发力,并提高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在国外竞技训练、康复治疗和大众健身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李建臣、谭正则主编的《弹力带组合训练》介绍了弹力带训练的基本原理和体能训练基础知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种练习方法。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极富耐心的私人教练在身边指导。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平易近人,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系统体能训练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他擅长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运动生理学概念,比如如何正确调动核心肌群,或者如何理解渐进超负荷的原理,都阐述得深入浅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平衡处理。不仅仅是罗列动作清单,而是深入讲解了每一个训练背后的科学逻辑,这让我从“机械模仿”转变为“主动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训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书中穿插的许多训练小贴士和常见错误分析,简直是雪中送炭,帮我及时纠正了许多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错误姿势,极大地保障了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可以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技术,更在于它培养了一种积极、自律的训练心态。作者在引言和各个章节的过渡部分,常常会分享一些关于坚持、目标设定和应对平台期的体会,这些文字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但又绝不流于空泛的说教。他像是老朋友一样,真诚地与读者交流,分享自己在体能训练道路上遇到的挑战和感悟。比如,书中提到“体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过程中的小挫折不应成为放弃的理由”,这句朴实的话语,在我几次训练停滞不前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心理支持作用。它教会我如何正确地看待训练中的波动性,如何将短期目标分解为更易于达成的微小里程碑。这种软性指导,对于需要强大内在驱动力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其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套技术动作的学习。它不仅塑造了强健的体魄,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了坚韧的意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活力,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些富有动感的剪影,立刻让人对内容产生了期待。内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使得复杂的动作解析变得直观易懂。无论是色彩的选择还是字体的搭配,都体现出一种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风格。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系统学习体能训练的青少年读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非常重要。很多专业书籍常常因为排版过于死板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感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仿佛在翻阅一本精心制作的训练手册,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我尤其赞赏那些高质量的插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肌肉发力的角度和关节的正确位置,这对于避免训练损伤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信不疑,也更加期待从中学习到实用的知识。总的来说,从包装到内页设计,这本书都给出了远超预期的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评分作为一个对运动表现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非常关注训练动作的细节和变式应用。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惊喜。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标准动作演示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动作的多种变化形式,以及如何针对性地增强或减弱特定肌肉群的刺激。例如,对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推拉动作,书中可能展示了五到六种不同的握距或身体角度调整,并详细分析了每种调整对目标肌肉和募集模式的影响。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可能觉得枯燥的重复训练变得充满探索的乐趣。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如何根据自身身体的特殊情况(比如关节的灵活性限制)来“定制化”动作,而不是强行去适应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标准模板。这种强调个体差异和动作适应性的理念,无疑是现代科学训练的精髓所在,这本书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构建上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动作集合,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训练体系的呈现。从基础的力量适应阶段,到侧重爆发力和耐力的进阶模块,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水到渠成,符合人体机能发展的自然规律。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训练阶段的容量(组数、次数、休息时间)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参考范围,这对于制定个性化计划至关重要。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提供了灵活调整的框架,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体能水平和训练目标进行微调。这种系统化的编排方式,使得训练计划的制定不再是盲目的猜测,而是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训练组别时,总是会附带一个小的自测环节或表现评估,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是否准备好进入下一个难度层级,这种反馈机制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掌控感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