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印度笔记
定价:39.80元
作者:葛宁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72441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果然世事几沧桑
……
这是一个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天竺”的国家,这是一个因为唐僧取经、《西游记》而妇孺皆知的国家。
那么,今日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印度,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
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的石刻。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
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天竺”的国家,这是一个因为唐僧取经、《西游记》而妇孺皆知的国家。
那么,今日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印度,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这是一部游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游记,它还是一部反映印度宗教、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生活的缩影。在书中,你不仅仅能浏览印度的各地名胜,还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仅仅追溯历史,还能对今日的印度作一番探究,它将让你对印度形成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在蜿蜒的河床上跋涉,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得让人几乎忘记了时间。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打磨,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心的雕琢,试图在读者脑海中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然而,这种精心的雕琢有时也成了阻碍,使得故事的推进显得有些迟缓和晦涩。读到中间部分时,我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回溯前文,试图捕捉那些被作者巧妙地隐藏在繁复辞藻之下的真正意图。叙事者对于环境的描摹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香料的气息,但人物的情感脉络却显得有些疏离和模糊,他们的动机和内心的挣扎,常常被外在的景物描写所淹没。对于那些期待情节跌宕起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它那近乎冥想式的缓慢。它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但细节过多的古老挂毯,值得细品,却也容易让人在寻找中心图案时感到迷失。整体而言,它挑战了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更像是作者的一份私人日记或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报告,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捕捉。作者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物怀有巨大的敬意,比如光线如何穿过一个布满灰尘的窗格,或者一片干枯的树叶落在水泥地上时发出的那种几不可闻的声响。书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细致描绘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感官体验,这些描述积累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氛围感,让整个故事仿佛被浸泡在一种粘稠、缓慢流淌的特定气场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极为缓慢,因为你无法快速地跳读,一旦略过,就可能错过一个精心布置的感官陷阱。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沉迷,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让人仿佛能真正地“在场”。然而,这种过度聚焦于“物”和“感官”的倾向,也使得叙事的主线变得模糊不清。那些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往往处理得非常轻描淡写,仿佛它们不如一滴雨水落在石板上的声音重要。这是一部需要慢火细熬,品味其中“质感”的书,而不是追求“故事性”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处理。它并非以线性的方式讲述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是让它们在页面的某一个角落交织、重叠,甚至相互吞噬。我读到某个人物在描述一个几十年前的场景时,笔锋突然一转,便立刻深入到他孙辈在另一个大洲所经历的同一时刻,这种时空折叠的手法非常高明,也极具现代主义色彩。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让你错过一个重要的时间标记点。然而,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叙事逻辑的连贯性有时会受到挑战。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抽离感,仿佛我不是在跟着一个明确的故事走,而是在观察一个由无数碎片组成的动态雕塑。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记忆和感知运作机制的哲学探讨,而非一个简单的故事记录。对于那些喜欢在阅读中寻找结构性惊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任何煽情或夸张的词汇,即便是描述最剧烈的冲突或最深刻的悲恸,笔触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和客观。这种疏离感在叙事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距离美学,使得读者被迫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发生的一切,从而避免了情感的泛滥。我喜欢这种冷静的叙述方式,它迫使我更多地关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因果关系,而非仅仅被表面的情绪所裹挟。但坦白说,这种极致的克制在某些需要情感爆发的段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成功地描绘了“发生了什么”,却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感受到了什么”。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是清晰的画面和理性的分析,但心底深处却像少了一块拼图,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偏爱理性分析和精准描摹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被卷入一个巨大、复杂迷宫的错觉。作者似乎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的手法,大量的跳跃和非线性结构让人应接不暇。信息的密度极高,仿佛每一个段落都塞满了作者多年积累的知识和见闻,涵盖了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这种包罗万象的雄心令人钦佩,但阅读体验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脑力训练。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探讨某些宏大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我并不熟悉的典故或理论,这使得阅读的门槛显得相当高。如果读者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储备,很容易在半路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进而感到挫败。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硬朗、犀利,充满了批判性的反思,不像是在与读者温和地交谈,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辩论。我欣赏这种直击本质的勇气,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在那些硬性的论述中,偶尔能捕捉到一丝人性的温度,一些能让普通读者产生共鸣的柔软角落,但这在全书中似乎是稀缺的奢侈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