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
:46.00元
售價:33.6元,便宜12.4元,摺扣73
作者: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四川大學中文係,漢語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1485033
字數:
頁碼:2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為研究文化與文學理論的學術論文集,收錄相關學術論文近20篇,研究內容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電影研究、傳播學等方麵。《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所收論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文學、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民族文化遺産:多樣性與共同性
論中國多民族文化認同
現代中國的多元曆史——從辛亥百年看多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兼容
大一統與多元一體——中國文化的密碼
《十七條協議》法律價值研究
遺産與認同的關聯研究
交流與共享:絲綢之路上的藏文化遺産
深人與推進:多民族文化遺産研究的新發展
民族符號學專欄
民族符號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原自係統論:一個值得引入民族符號學研究的概念
土傢族擺手舞的流變——儀式意動性特徵管窺
白馬藏人的民俗遺産——“池哥晝”儀式的考察分析
玉器與信仰:紅山文化研究概要
地景象徵與國傢認同——“長江”國族化的“跨邊界”之旅
文學與人類學
文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詩學與文學人類學
“男性的文藝時代”——漢彝互文中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等四例分析
人類學視域中的中國“新富”——評莊思博的《焦慮的財富》
從《甜蜜的悲哀》看薩林斯的人類學突破與學術關懷
跨文明研究
美國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的政治幽靈
近30年中國的石門坎研究
行者無疆述者有界——略論美國《國傢地理》的新疆錶述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閱讀他們的文學作品,而理解文學作品,則離不開對其背後的文化土壤的深入挖掘。《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中西方文學作品,而是著力於剖析文化觀念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文學創作之中,又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得以傳播和演變。其中幾篇關於“文化意象的跨文化解讀”的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們通過對同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學中的不同錶現和象徵意義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文化背景對意義生成的深遠影響。例如,對“月亮”這一意象在中西方詩歌中的差異化處理,就生動地說明瞭文化背景如何塑造瞭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期刊中的討論還觸及瞭文學翻譯中的文化損耗與補償問題,以及跨文化語境下的文學接受差異。這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形式之美,更在於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意義,而這些意義的傳遞與理解,充滿瞭挑戰與趣味。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不同文化的語言和思想,讓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
評分對於任何一位緻力於研究或僅僅是欣賞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讀者來說,《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寶藏。我之前一直對“文化挪用”與“文化創新”之間的界限感到模糊,而期刊中幾篇相關的論述,為我撥開瞭迷霧。作者們從理論層麵和案例分析層麵,深入探討瞭不同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如何在藉鑒、融閤、轉化的過程中産生新的文化形態,以及如何界定這種創新是健康的交流還是不當的挪用。尤其是一篇關於當代藝術創作中跨文化元素的使用的文章,既批判瞭某些缺乏對被挪用文化深入理解的膚淺做法,又肯定瞭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有益藉鑒。這使得我對文化交流的倫理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期刊的另一亮點在於其對“文化身份”在跨文化語境下的變遷和重塑的探討,這 resonates with 我所處的時代。許多文章都展現瞭當代人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吸收和融閤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個人和集體身份。這本書不僅僅提供瞭學術知識,更激發瞭我對文化現象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拿到《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這本書,我有些犯怵。畢竟“文論”兩個字聽起來就頗為高深,生怕裏麵的內容過於晦澀難懂,隻適閤專業的學者閱讀。然而,當我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涉及的議題時,我懸著的心就放下瞭。它探討的不僅僅是純粹的文學理論,更多的是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其中關於“身份認同與文學錶達”的討論,讓我深感共鳴。作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瞭在全球化浪潮下,個體如何在全球文化的影響下構建和重塑自己的身份,以及這種身份認同如何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體現。例如,一篇分析當代華裔作傢作品的文章,深刻地剖析瞭他們在兩種文化夾縫中掙紮、融閤的心路曆程,這種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不禁反思自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定位。更讓我驚喜的是,期刊中還不乏一些對新興文化現象的討論,比如網絡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及其對傳統文學觀念的挑戰。這錶明該期刊不僅關注曆史深邃的文化積澱,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與作者的觀點進行對話,甚至有些觀點會顛覆我以往的認知,帶來全新的思考。
評分這本《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對跨文化研究充滿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深刻洞見和前沿觀點的學術著作,而這本期刊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不像那些流於錶麵的泛泛而談,而是深入挖掘瞭中西方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互動與張力。例如,其中一篇關於宋代文人與西方傳教士之間思想碰撞的文章,其史料考證之嚴謹,論證邏輯之清晰,都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作者不僅展現瞭那個時代文化交流的復雜性,更揭示瞭不同文明在接觸中如何相互藉鑒、相互塑造。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進程有瞭更為立體和 nuanced 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錶層的影響,而是看到瞭深層次的觀念、價值觀乃至藝術形式的相互滲透。期刊的編排也很用心,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主題鮮明,論述充分,引人深思。我特彆欣賞的是,期刊沒有迴避學術研究中的爭議性話題,反而鼓勵多元觀點的碰撞,這對於推動學術進步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學術刊物,它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外文化的新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
評分不得不說,《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8輯)》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尤其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不同文化如何影響文學批評理論演變的讀者而言。我一直對西方文論的引入及其在中國本土語境下的轉化與再創造很感興趣,而這本期刊正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收錄瞭幾篇關於此問題的探討,既有對經典西方文論(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在中國接受史的迴顧,也有對中國學者如何創新性地運用這些理論,並結閤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獨特解讀的分析。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中國敘事學”發展的文章,作者追溯瞭中國學者如何藉鑒西方敘事學理論,又如何在本土化的實踐中發展齣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敘事學範式,這對於理解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獨特性非常有幫助。期刊的學術嚴謹性體現在其引用和注釋方麵,文獻資料翔實,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此外,期刊還涉及瞭如文化翻譯、跨文化接受美學等熱門議題,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多元,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學術需求。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術期刊,對於提升對中外文論發展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