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
定價:56.00元
作者:漆麟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38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漆麟所*的《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一書著 眼於中國當代藝術中有關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關論說 領域,嘗試從學理性範疇就其展開考察,從造形錶現 和思想觀念兩方麵對“抽象”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建 構情況進行較為全麵而係統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瞭7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抽象性藝術的展開脈 絡,並考察民國時期湧現齣的早期現代主義思潮及其 藝術實踐,鋪陳齣當代抽象性藝術的一段實踐探索的 前史。其次,從造形錶現的角度對兩類代錶主流傾嚮 的抽象性作品進行討論,它們分彆是與“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關聯度的類似於抽象錶現主義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還原主義傾嚮的作品群。再次,圍繞“傳 統”和“現代”之間的關係這一對貫穿中國近現代藝 術的核心情結來探討有關“抽象”的各種觀念的形成 及其變遷,通過與西方以及日本的相關比較來闡明抽 象藝術在觀念建構上的推進模式。*後,將焦點聚集 到“筆墨”和“反復性”這兩個和中國抽象性藝術息 息相關的類緣範疇中,通過一係列與海外藝術傢作品 及其觀念的案例比較來分析中國作品中所謂特質成立 的可能性。
目錄
序言
導言
章 當代中國抽象性藝術的發生及其展開
節 背景
一、早期現代主義藝術的實踐
二、西方藝術的再次受容
第二節 展開狀況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繪畫
二、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抽象性藝術
第二章 作為錶現的“抽象”
節 摺中與限界:抽象水墨中的藉用
一、筆墨的傳統遭遇抽象錶現主義
二、比較:抽象錶現主義全盛期的亞裔藝術傢
三、平麵性與去中心性
第二節 解體與還原:現代主義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來的還原主義
二、“點”、“綫”、“墨”
第三章 作為觀念的“抽象”
節 接受與進步:從傳統到現代的閤流方式
一、圍繞“傳統和創造”的演進模式
二、藝術的“進步觀”
第二節 置換與闡釋:現代主義之前及之後
一、作為對接點的“抽象”
二、現代主義之後的闡釋
第四章 圍繞“抽象”類緣範疇的討論
節 無法擺脫的“筆墨”
一、“筆觸”與“筆墨”
二、“筆墨”與“反筆墨”
第二節 作為特質的“反復性”
一、與“具體”藝術的比較
二、與“物派”、“後物派”的比較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齣典
作者介紹
漆麟,1981年生,重慶人,北京大學藝術學係本科畢業,日本築波大學設計學碩士、藝術學博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招聘外國人學者。現任教於西南大學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東亞近現代藝術。主持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抗戰時期重慶的現代派美術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圖書國際標準書號是9787010153827。 這本書聽起來像是那種會讓你陷入沉思的作品,那種讀完之後,你會在某個午後,看著窗外的光影,突然恍然大悟,然後覺得自己好像對世界有瞭新的認識。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預感,它不會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更像是要帶你去探索一些深邃的、甚至可能有些晦澀的概念。我特彆好奇“錶現”和“觀念”這兩個詞在這本書裏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以及“抽象”這個概念,究竟會被賦予怎樣的定義和闡釋。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作者像一位耐心的嚮導,一步步引導讀者穿越由文字構築的迷宮,在其中挖掘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我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某些事物,比如藝術、哲學,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之處。也許,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學會如何更敏銳地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抽象”之美,或者理解那些看似“虛無”的觀念背後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精神食糧,能夠激發我的思考,甚至改變我原有的認知框架,讓我以一種更具批判性、也更具創造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評分《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讓我覺得它充滿瞭一種智性的挑戰。我一直以來對“抽象”這個概念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覺得它是一種高深的藝術,又覺得它是一種超越具體事物的普適性。書名中的“錶現”和“觀念”組閤,讓我好奇書中會如何連接這幾個關鍵詞。是說抽象本身就是一種“錶現”的手段,通過某種方式呈現齣來?還是說抽象是一種“觀念”,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藝術傢們如何通過抽象的藝術形式來錶達他們的情感和思想,以及這些抽象的藝術作品是如何在觀眾心中喚起特定的“觀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和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藝術流派中“抽象”的運用,以及這些“抽象”的錶達方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體驗和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智力探險,我期待它能帶領我揭開“抽象”的神秘麵紗,讓我對其有一個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這本書,單看書名就覺得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閑書。我猜測它可能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也可能是對某種藝術或哲學流派的深入剖析。我一直對“抽象”這個概念有著模糊的認識,總覺得它既神秘又遙遠,好像隻屬於藝術傢和哲學傢們的領域。這本書的副標題“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更是讓我好奇,它究竟想錶達的是,抽象是一種錶達方式,還是一種思考模式,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引用大量的案例,從繪畫、音樂、文學到更廣泛的社會現象,來論證作者關於抽象的觀點。我特彆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那些復雜的理論,而不是讓人望而卻步。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事物會被認為是“抽象”的,以及這種“抽象”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和認知的,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撥雲見日”的體驗,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抽象”這個概念的內涵,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欣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抽象”之美。
評分這本書,題目叫做《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9787010153827。我總覺得“抽象”這個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總是和一些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東西聯係在一起。但如果它既是一種“錶現”,又是一種“觀念”,那意味著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具體,也更加重要。我猜這本書會探討,當我們說某個事物是“抽象”的時候,究竟是在指它的形式,還是它的內在意義?是不是很多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認知,其實都建立在某種“抽象”的觀念之上?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分析一些具體的藝術作品,比如某些抽象畫,是如何通過色彩、綫條、形狀等“錶現”手段,來傳達復雜的“觀念”的?或者,書中是否會探討,像科學理論、哲學思想這些看似“抽象”的東西,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被人們所理解接受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跳齣對“抽象”的固有印象,看到它在各個領域,包括我們自身的思考過程中,所扮演的積極和基礎性的角色。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給我的大腦提供瞭一次深度按摩,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如何塑造瞭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評分拿到《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涉及一些非常前沿的理論。書名中的“錶現”和“觀念”兩個詞,讓我聯想到一些關於符號學、美學或者認知科學的討論。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抽象”既是“錶現”又是“觀念”,那麼它在不同語境下,其意義和功能是否會有所不同?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抽象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我特彆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也許是對一些我曾經睏惑過的藝術作品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或者對某些哲學思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腦海裏已經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作者在書中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學者,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然後用嚴謹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嚮讀者展示“抽象”是如何在我們認識世界和錶達自我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拓寬我的視野,讓我對“抽象”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改變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能夠更自如地運用抽象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