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9787030467300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97870304673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经济
  • 农村调查
  • 历史数据
  • 浙江省
  • 民国时期
  • 社会调查
  • 农民生活
  • 土地制度
  • 统计数据
  • 卜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7300
商品编码:296282041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定价:165.00元

售价:123.8元,便宜41.2元,折扣75

作者: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467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经济学、社会学、农学、历史学等学者

内容提要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是基于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中间统计表,还原整理出的农户层面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户家庭规模、农场劳动力利用、农作物生产、储蓄借贷、土地租佃等内容。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将其中主要内容分为江苏、浙江、山东等13册出版。卜凯基于这次调查,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这本巨著。《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虽然未能完全重现当年的全部调查内容(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只有22个表头的中间统计表,其他部分不知所踪),但也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统计的空白,因为除了满铁调查资料以外,目前未发现系统的中国农户调查数据。

目录


目录
卜凯调查原始数据的挖掘与整合 1
一、工作基础 1
二、主要工作内容 2
三、获取的成果 9
卜凯数据使用说明 11
一、名词定义 11
二、度量衡转化率 11
三、数据加点说明 12
表1-1 农户家庭规模(汤溪) 13
表1-2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1) 15
表1-3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2) 17
表1-4 农户家庭规模(东阳) 19
表1-5 农户家庭规模(余姚) 20
表2-1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汤溪) 22
表2-2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1) 25
表2-3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2) 28
表2-4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东阳) 31
表2-5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余姚) 34
表3-1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汤溪) 37
表3-2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1) 46
表3-3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2) 55
表3-4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东阳) 64
表3-5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余姚) 70
表4-1 各种家畜的数量(汤溪) 79
表4-2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1) 82
表4-3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2) 85
表4-4 各种家畜的数量(东阳) 88
表4-5 各种家畜的数量(余姚) 91
表5-1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汤溪) 94
表5-2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1) 97
表5-3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2) 100
表5-4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东阳) 103
表5-5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余姚) 105
表6-1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汤溪) 108
表6-2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1) 111
表6-3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2) 114
表6-4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东阳) 117
表6-5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余姚) 119
表7-1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汤溪) 122
表7-2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1) 125
表7-3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2) 128
表7-4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东阳) 131
表7-5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余姚) 133
表8-1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汤溪) 136
表8-2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1) 139
表8-3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2) 142
表8-4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东阳) 145
表8-5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余姚) 147
表9-1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汤溪) 150
表9-2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1) 153
表9-3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2) 159
表9-4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东阳) 165
表9-5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余姚) 167
表10-1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汤溪) 170
表10-2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1) 173
表10-3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2) 176
表10-4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东阳) 179
表10-5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余姚) 181
表11-1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汤溪) 184
表11-2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1) 190
表11-3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2) 199
表11-4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东阳) 208
表11-5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余姚) 216
表14-1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汤溪) 219
表14-2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1) 228
表14-3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2) 234
表14-4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东阳) 240
表14-5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余姚) 246
表16-1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汤溪) 252
表16-2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1) 261
表16-3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2) 276
表16-4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东阳) 285
表16-5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余姚) 291
表17-1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汤溪) 297
表17-2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1) 321
表17-3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2) 339
表17-4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东阳) 354
表17-5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余姚) 372
表20-1 储蓄(汤溪) 390
表20-2 储蓄(桐庐1) 393
表20-3 储蓄(桐庐2) 396
表20-4 储蓄(东阳) 399
表20-5 储蓄(余姚) 401
表21-1 借贷和债务(汤溪) 404
表21-2 借贷和债务(桐庐1) 407
表21-3 借贷和债务(桐庐2) 410
表21-4 借贷和债务(东阳) 413
表21-5 借贷和债务(余姚) 415
表22-1 特殊支出(汤溪) 418
表22-2 特殊支出(桐庐1) 421
表22-3 特殊支出(桐庐2) 424
表22-4 特殊支出(东阳) 427
表22-5 特殊支出(余姚) 429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以浙南农户调查数据为视角(1929-1933)》 一、 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一面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深重危机,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广大农民深陷贫困;另一面,国民政府虽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但其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实际影响,仍有待深入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处于革命的早期阶段,对农村经济的认识与改造也初露端倪。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对农村经济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并加以系统汇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以浙南农户调查数据为视角(1929-1933)》一书,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和梳理了1929年至1933年间,在浙江南部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农户经济调查数据。这些数据,犹如一扇扇窗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浙南农村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书旨在揭示当时浙南农村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在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史料的珍贵性与独特性: 1929-1933年,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与危机交织的关键时期,彼时能够系统、细致地收集农户经济数据,实属不易。本书所汇编的数据,许多是首次被系统整理和公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收支、产量、劳动力分配等经济指标,更可能包含着农户在社会关系、生产决策、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微观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素材。 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 浙江南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独特地位。通过聚焦浙南地区的农户经济,本书为理解区域经济差异、地方性经济特征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提供了具体的案例。这有助于打破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促使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更加精细化、地域化。 历史变迁的宏观审视: 1929-1933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起步,但其经济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效果如何?地主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新兴的市场经济是如何交织影响的?社会动荡对农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本书所提供的农户数据,将有助于我们更真实、更具体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轨迹,以及其与宏观政治经济形势之间的复杂互动。 理论研究的实证基础: 许多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理论研究,往往需要坚实的实证数据来支撑。本书汇编的详实数据,为检验和发展现有理论提供了可能。例如,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商品化进程、租佃关系演变、家庭劳动力转移等诸多议题,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获得新的视角和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未来研究的起点: 本书的汇编性质,本身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仅是一份数据的堆砌,更是对一段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状况的初步勾勒。未来的研究者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统计分析、模型构建、跨区域比较,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更为宏观或微观的历史叙事。 二、 浙南农村经济概况(1929-1933) 在1929-1933年间,浙南地区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具备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尽管具体的调查数据构成复杂,但我们可以预见,这些数据将勾勒出当时浙南农村经济的以下几个主要面向: 农业生产基础与作物结构: 浙南地区地形复杂,既有沿海平原,也有山区丘陵。主要的农作物可能是水稻,辅以茶叶、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数据将反映不同区域的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户如何进行生产决策。例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播种面积的分配、以及不同作物之间的投入产出比,都将是考察的重点。 土地制度与经营模式: 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命脉。在这一时期,土地的集中与分散、地租的水平与征收方式、自耕农、佃农、半佃农等不同的经营模式,将是数据能够揭示的重要内容。土地的占有比例、地租的构成(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以及租佃关系的稳定性,都直接影响着农户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 家庭经济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农户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数据将展现家庭人口构成、劳动力年龄结构、以及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家庭副业、外出务工等方面的分配情况。家庭手工业、小规模的商品生产、以及家庭内部的劳动力交换,都可能在数据中有所体现。 农户收支状况与生活水平: 这是最直接反映农村经济状况的指标。数据将包含农户的粮食收入、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副业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同时,也将反映农户的支出,包括口粮、衣物、燃料、盐、以及最重要的——地租、赋税、利息等。通过收支的对比,可以初步判断农户的盈亏状况,以及其生活水平的高低。 商品经济的影响与货币流通: 尽管中国农村经济仍带有浓厚的自给自足色彩,但商品经济的影响已日益显著。数据的汇编可能包含农户的农产品销售量、购买的工业品、以及对货币的依赖程度。货币化地租、货币化工资的普及程度,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向。 金融借贷与债务负担: 农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农户的特殊需求,使得借贷成为普遍现象。数据可能包含农户的借款来源(高利贷、亲友借款、官方金融机构)、借款用途、以及利息负担。过重的债务负担,是导致许多农户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 社会关系与经济活动: 农户的经济活动往往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影响。例如,亲友之间的互助、宗族的影响、以及地方精英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虽然这些信息可能难以完全量化,但一些定性描述或间接数据,可能为理解这些社会因素提供线索。 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影响: 浙南地区可能面临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数据中对收成的记录,以及对因灾减收的描述,将是评估自然环境对农村经济影响的重要依据。 三、 数据汇编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据的质量、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假设本书汇编的数据,来源于当时官方(如国民政府的统计机构、地方政府)或民间(如教会、学者的调查项目)的系统性调查。对这些调查的背景、方法、调查范围、抽样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说明,有助于读者理解数据的局限性。 数据整理与分类: 原始数据往往庞杂且格式不一。本书的汇编工作,必然涉及对数据的清洗、标准化、以及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例如,将农户按照经济规模(大户、中户、小户)、土地所有权(自耕农、佃农)等进行分组,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汇总分析。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对汇编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计算均值、中位数、方差等,直观展现浙南农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内部差异。 经济模型分析: 构建生产函数、消费模型、投资模型等,探究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关键因素。 计量经济学方法: 利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检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地租对产出的影响,价格波动对生产决策的影响。 比较分析: 将浙南地区的数据与其他区域(如华北、华东其他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揭示地域经济的差异性。 个案研究: 选取典型农户的案例,深入剖析其经济活动的细节和发展轨迹,以增添研究的生动性和具体性。 历史文献的比对: 将数据分析结果与当时的报刊、回忆录、地方志等文献资料进行比对,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深入。 四、 预期研究成果与价值延伸 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以浙南农户调查数据为视角(1929-1933)》一书的研究,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 对浙南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认识: 揭示当时浙南农村的农业生产、土地制度、家庭经济、商品化水平、金融借贷等方面的具体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量化分析当时农村经济的危机程度: 通过对农户收支、债务负担、生产资料拥有量等数据的分析,为理解中国农村在20世纪30年代初面临的经济困境提供实证依据。 揭示不同农户群体之间的经济分化: 通过分组分析,展示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农户在经济状况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成因。 评估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影响: 如果调查数据包含相关信息,可以间接评估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对农户经济的实际作用。 为中国农村经济史的整体研究提供重要的区域案例: 填补对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农村经济研究的空白,为构建更为完整、精细的中国农村经济史图景贡献力量。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其研究成果还可以延伸至: 政策借鉴: 深入了解过去农村经济的挑战,为当前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镜鉴,避免重蹈覆辙。 社会学研究: 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家庭变迁、社会结构,为理解中国社会的根基提供素材。 经济学理论验证: 为一些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的理论模型提供东亚地区的实证检验。 地方历史文化传承: 记录和保存浙南地区特定时期的经济面貌,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以浙南农户调查数据为视角(1929-1933)》一书,通过对珍贵历史数据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将为理解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的复杂图景,特别是浙南地区的经济现实,提供一个坚实而有力的视角。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洞察力的研究著作,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可估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这本书的信息时,一股强烈的学术冲动涌上心头。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特别是土地制度、家庭经营模式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卜凯教授及其团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农户调查,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宝贵遗产,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这本汇编聚焦于1929-1933年间的浙江地区,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开端,同时也是近代化进程加速的阶段。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收录的具体数据内容有哪些?例如,关于农户的家庭规模、劳动力构成、耕地面积、主要作物种植情况、收入来源(农业、副业、手工业等)、支出项目(食物、衣物、教育、医疗等)、以及债务状况等。这些翔实的数据,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经济效益、社会分层,以及农民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生存策略和面临的挑战。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珍贵的史料,为研究者提供了进行深度分析的坚实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来说,《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的出现,无异于一份珍贵的“考古发现”。我一直对近代的中国农村经济形态,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深感兴趣,但往往苦于缺乏足够详实、量化的原始数据支持。卜凯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对于中国农业经济的研究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他的调查方法和成果,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这套书将1929-1933年间浙江农村的调查数据汇编在一起,这五年恰恰是中国从民国初年走向全面抗战前夕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复杂多变。浙江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农村的状况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可能揭示出一些不同于内陆地区的特色。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具体包含了哪些维度的数据?例如,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产量、家庭副业的收入占比、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等等。这些数据如果能够细致地呈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以及农民生活状态的理解。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的基石。

评分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我一直以来都在追寻中国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转型,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家庭和村落层面的变化。卜凯教授的农户调查,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这本书收录了1929年至1933年间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这个时间段正处于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动荡和变革的前夕,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面貌。浙江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和面临的挑战,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揭示当时农户的经济活动,比如,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如何?家庭劳动力的分配情况怎样?是否存在显著的贫富分化?书中关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以及农户与市场的互动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发展动力,将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证依据。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手术刀,可以切开历史的肌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以及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农户家庭,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生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很感兴趣,尤其关注税收、地租、以及佃农和自耕农的生活状况。《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以其时间跨度和地域覆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其中的每一项数据,但仅从其收录的范围就能感受到其学术价值的深厚。浙江篇,我个人认为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个时期,浙江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趋势可能更为明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户在收入构成上的差异,例如,究竟有多少家庭的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作物,又有多少家庭开始涉足手工业、商业或者其他非农产业?他们的地租负担是怎样的?是否普遍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书中关于家庭生产单位的规模、劳动力构成、以及投入产出的具体数据,将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汇编,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生活选择。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对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历史变迁着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窗。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普通农户的生存状况感到好奇,但零散的史料往往让我难以窥见全貌。这次看到《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的出版,真是太激动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这本身就意味着严谨和权威)就可以预见其内容的丰富和可靠性。卜凯(John Lossing Buck)的名字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响当当,他及其团队在那个年代进行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农户调查,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本书汇编了1929-1933年间浙江地区的数据,这个时间段正值中国经历剧烈社会变革的前夜,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农业经济走向转型的重要时期。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其农村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也可能展现出一些独特的区域特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揭示当时农户的收入来源、支出构成、土地所有权、耕作方式、家庭人口结构、甚至农具使用和技术水平等具体细节。这些细致入微的数据,无疑是对那个时代农村社会肌理最直接、最客观的呈现。我相信,通过对这些一手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经济活力、面临的挑战以及隐藏的变革动力。对于任何想要摆脱宏大叙事,真正走进中国农村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