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旅游与人生
定价:48.00元
售价:36.0元,便宜12.0元,折扣75
作者:朱葆琛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3240706
字数:400000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作者朱葆琛,死里逃生曾历经两次解放,邂逅司徒雷登又巧遇吴晗;是首批西方旅行商的陪同,率早期海外游览团看中国;是CITS等缩写词的始倡用者,又因杂志被打成“里通外国”;与纪念堂设计有缘,给叶帅万里赵当过译员;为改善城市交通聘请高手,为熊猫联系美国研究机构;助“四大发明”海外巡展,全球六大洲遍留人生履痕;洞悉办旅行社之盈利奥妙,探索建设旅游强国之道路。《旅游人生》一书回忆的就是他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主要是旅游方面的,道出了一个旅游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朱葆琛是新中国批旅游从业者,《旅游 人生》一书以优美的文笔讲述了作者五十六载人生经 历,引人入胜。全书对我国旅游业的过去、现在和未 来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建议,是 一本较好的回忆录,也是一本对旅游从业者有指导价 值的读物。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跳脱了传统时间线或地域线的线性叙事模式,似乎是按照一种情绪的流转或者某种哲理的递进来组织内容的。有时候,前一章还在描绘北国风光的凛冽,下一章立刻转入南方的湿热与生机,这种看似跳跃的安排,却在潜意识中构建了一种宏大而统一的“世界观”。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构建作者内在的逻辑链条,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迫使我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构建之中。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不相关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段构成的。它成功地避开了旅行文学中常见的“流水账”陷阱,将每段经历都提炼成了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的刻画,那些在旅途中偶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一不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饱含着复杂的人性光辉与局限。作者显然是一个极其敏锐的观察者,他捕捉到的不是游客的标签化形象,而是那些在特定环境下,人们最真实、最本能的反应和情感流露。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也站在那个熙熙攘攘的异国市场里,与那些摊贩进行了无声的交流,或者在某个偏僻山村的灯光下,听一位老人讲述他一生的故事。这种对“他者”的深切共情,使得整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旅行见闻录。它让我意识到,旅行的终极意义或许并非在于征服了多少地理坐标,而是在于每一次与不同生命形态的碰撞和对话中,重新校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笔力之老道令人叹服,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单独品读,而无需附加“旅游”的标签。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句式多变,对意象的捕捉极为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壮阔的景象或微妙的心理波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韵律感的排比和比喻,它们既保持了地理描写的客观性,又注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读者对景物的感知是立体且多维的。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体现了一种对文字本身的敬畏之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咀嚼那些句子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美感,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品尝一杯层次丰富的陈年佳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心思了,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美感。我尤其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触感,翻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在书本中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设计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量读者的实际体验的,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或者留白的处理,都不是简单地为了填充版面,而是很有章法地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让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每一个章节的转换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场景切换。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外在美学所征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的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感觉作者和出版方是真正用心在做作品,而非仅仅是批量生产商品。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不像某些游记文学那样,急于把你拉到下一个景点去打卡,而是非常耐心地在你面前铺陈场景,让你去感受那种“在路上”的真实心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寻常的旅途片段,赋予了深刻的哲思和人文关怀。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回味自己过往的某次出行,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感触又重新浮现出来,带着一种新的理解。这种“慢”下来的叙事,反而让我体会到了比快速切换的影像更丰富的信息量。它不是在告诉我“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而是在探讨“走出去”这件事本身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慷慨激昂,如同一场宏大的交响乐,时而又变得极其细腻婉转,像耳边私语,这种变化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和层次感,绝不单调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