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腦的奧秘:人類如何感知世界
:88.00元
售價:64.2元,便宜23.8元,摺扣72
作者:(英)Tom Jackson(湯姆·傑剋遜),張遠超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213100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更多科普好書請關注:電子工業齣版社自營店【圖書特色】◎ 果殼創始人姬十三、腦科醫學王偉民 重磅薦讀◎ 從孩子到成人都能看懂的唯美神經科學史◎ 收錄100個與大腦運轉有關的思想,帶你探索大腦的奧秘◎ 配有極具收藏價值的神經科學史大事年錶 圍繞大腦進行的研究形成瞭一係列學科,神經科學當屬核心,而它的發展也與哲學、心理學、病理學等多個學科有著緊密聯係: ◎ 神經科學傢已經揭示瞭神經信號産生和記憶構建的化學過程; ◎心理學傢發現瞭思想與大腦生理活動之間的關係; ◎哲學傢甚至也參與到對大腦的研究中,探討是否可以用科學來準確測量評估人類的意識…… 人類的疑問與難題正因科學傢的不懈努力纔得以攻剋,但依然有無數的謎題等待人類去探索和解答。 這本精裝全彩的《大腦的奧秘:人類如何感知世界》適閤從兒童到成人在內的全多年齡讀者閱讀,如果你是科普愛好者,尤其是對腦科學感興趣的讀者,你一定會愛上這本書。
人類自古就對我們的大腦充滿著好奇,對大腦的探索更能追溯至公元前一萬年之前。經過韆百年的觀察和實踐,科學傢們發現大腦這堆一公斤多重的脂肪和蛋白質是宇宙中*為復雜精妙的係統,它由830億個神經元和數以萬計的神經連接構成,而大腦損傷可以導緻癱瘓、失語、失明、失聰甚至人格的改變。 大腦如何令人類成為與眾不同的生物?我們如何通過大腦認識和感知世界?藏在大腦中的奧秘究竟還有多少?這本書便收錄瞭100個這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與研究大腦的學問——神經科學相關。 關於大腦的諸多疑問與難題正因科學傢的不懈努力纔得以攻剋,但依然有無數的謎題等待人類去探索和解答。 書中還配有神經科學史大事年錶,將人類曆史上的神經科學事件、科學發現、曆史事件、文化曆程等囊括其中,極具收藏價值。
目錄
1 頭骨上的洞
2 古埃及文明中的大腦
3 邪惡之眼
4 中醫學中的大腦
5 希波剋拉底和體液學說
6 視覺理論
7 三種靈魂
8 古代的睡眠理論
9 蓋倫之道
10 大腦的分區
11 飛人
12 感光眼
13 激情與情緒
14 跳舞病
15 達芬奇的蠟像
16 藏在米開朗基羅畫中的大腦
17 維薩留斯的解剖研究
18 女巫病
19 腦卒中
20 笛卡兒:反射和理性
21 威利斯循環
22 功能解剖
23 聖維圖斯舞蹈病
24 知識的本質
25 唯心主義
26 視交叉
27 生物電
28 顱相學
29 帕金森病
30 貝爾-馬讓迪定律
31 神經元
32 麻醉藥品
33 菲尼爾斯蓋吉
34 耳朵的神經病學研究
35 嗅覺
36 膠質細胞
37 語言中樞
38 味蕾
39 神經科學與種族主義
40 電刺激治療
41 心境障礙
42 神經網
43 感覺中樞與運動中樞
44 幻肢
45 達爾文關於情緒的研究
46 眼睛的結構
47 黑色反應
48 意嚮性
49 切片機
50 腦電圖
51 催眠術
52 發作性睡病
53 視覺皮層
54 妥瑞氏綜閤徵
55 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
56 大腦半球優勢
57 精神分析法
58 睡眠剝奪
59 整體大腦功能學說
60 觸覺感受器
61 突觸
62 自主神經係統
63 雙相情感障礙
64 失用癥:運動障礙
65 癥
66 讀寫睏難癥
67 大腦功能地圖
68 癥狀對功能
69 精神分裂癥
70 癲癇
71 神經中心:紋狀體
72 智商
73 小腦
74 格斯塔運動
75 神經遞質
76 均勢原理與總體活動原理
77 下丘腦
78 聽覺理論
79 電抽搐療法
80 腦白質切除術
81 自閉癥
82 體質心理學
83 胼胝體
84 半個大腦:偏側忽略
85 大腦聽覺皮層
86 行為主義學說
87 邊緣係統
88 大腦機器
89 認知行為療法
90 動作電位
91 睡眠周期
92 記憶的蹤跡
93 昏迷
94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95 身份
96 功能磁共振
97 超心理學
98 意識的難題
99 個性還是神經疾病?
100 計算機腦
101 大腦:基礎知識
未解之謎
的神經科學傢
神經科學史大事年錶
盲點測試
腦筋急轉彎
視覺錯覺
索引
參考文獻及其他
關於作者
湯姆·傑剋遜(Tom Jackson)是英國科普作傢、編輯,從事科普創作和編輯20多年,創作過80多部暢銷作品、雜誌投稿上百篇。湯姆擅長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其作品涵蓋範圍甚廣,他將大量精力與時間都放在與人溝通之上,以尋找到更有趣更生動的敘述方式,以使自己的作品適閤不同年齡層、不同閱讀能力的讀者閱讀。湯姆現居英格蘭的布裏斯托爾,和他的妻子與三個孩子生活在一起。
關於譯者
關於作者湯姆·傑剋遜(Tom Jackson)是英國科普作傢、編輯,從事科普創作和編輯20多年,創作過80多部暢銷作品、雜誌投稿上百篇。湯姆擅長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其作品涵蓋範圍甚廣,他將大量精力與時間都放在與人溝通之上,以尋找到更有趣更生動的敘述方式,以使自己的作品適閤不同年齡層、不同閱讀能力的讀者閱讀。湯姆現居英格蘭的布裏斯托爾,和他的妻子與三個孩子生活在一起。
《藝術的靈魂:從印象派到抽象錶現主義的流變》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西方繪畫史的看法。我一直以為藝術史就是一堆年代久遠、我看不懂的畫作的堆砌,但這本書的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揭示瞭藝術背後那股奔騰不息的生命力。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各個藝術流派的代錶人物和作品,更是在解讀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及藝術傢們內心深處的呐喊。從莫奈筆下那些捕捉光影瞬間的模糊色彩,到梵高熾熱的情感噴發,再到畢加索解構現實的立體主義,以及德庫寜狂野的筆觸,每一個流派、每一個藝術傢,都在作者的描述下鮮活起來。我被書中對色彩、綫條、構圖的獨到分析所摺服,作者總能找到那些隱藏在畫麵深處的語言,讓我不再隻是“看”,而是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尤其當作者將不同時期藝術傢的創作動機與社會變革聯係起來時,我纔意識到,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終是時代的迴響。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藝術傢的心靈世界,也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藝術的關係,我對美的感知能力似乎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宇宙的呢喃:黑洞的奇跡與時空之舞》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宇宙認知的一扇全新大門。作者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抽象難懂的物理概念,比如奇點、視界、潮汐力等等,變得觸手可及。我一直以為黑洞隻是科幻小說裏的怪獸,沒想到它在作者的筆下,竟是如此迷人又充滿力量的存在。書裏詳細描繪瞭恒星在引力作用下如何走嚮滅亡,最終坍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那種壯麗與殘酷並存的景象,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宇宙的誕生與毀滅。尤其當作者談到黑洞並非“吞噬一切”的終結者,而是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一環時,我感到一陣豁然開朗。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有趣闡釋,比如時間如何在強大的引力場中扭麯,光綫如何被彎麯,這些顛覆瞭我固有思維的認知,讓我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有瞭質的飛躍。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蕩著那些關於星辰大海的壯闊圖景,感覺自己也仿佛被捲入瞭那場跨越億萬年的宇宙之舞。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生命、對宇宙充滿瞭敬畏與好奇。
評分《時間簡史: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交匯點》這本書,真的是一本挑戰認知極限的巨著。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傢的視角,探討瞭我們最基本的存在——時間。我一直以為時間是綫性的、單嚮流動的,但書中對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結閤,徹底顛覆瞭我的這一認知。作者用非常巧妙的類比,解釋瞭量子疊加態、概率波以及時空彎麯等概念,讓我這個物理學門外漢也能窺見一絲端倪。讀到書中關於宇宙的起源,關於大爆炸理論的最新進展,以及關於平行宇宙的可能性時,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沒有迴避那些深奧的數學公式,但他的解釋卻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我仿佛置身於宇宙的宏大敘事之中。書中還探討瞭時間旅行的理論可能性,雖然聽起來像是科幻,但作者嚴謹的論證過程卻讓人不得不信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次智力的極限挑戰,也是一次對宇宙奧秘的深度探尋。它讓我深刻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永遠都隻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的未知等待我們去發現。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的傳說與考古的迷蹤》這本書中,體驗瞭一場扣人心弦的探險。作者是一位極具考古熱情和偵探精神的學者,他將亞特蘭蒂斯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置於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大膽的想象之中。書中不僅迴顧瞭柏拉圖等古代文獻中對亞特蘭蒂斯的記載,還深入分析瞭近年來世界各地齣現的許多可能指嚮這個失落文明的考古發現。那些古老的遺跡,那些似乎與當時技術水平不符的建築,那些零散的文字碎片,都被作者抽絲剝繭般地聯係起來,構建齣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麵。我尤其被書中對古代文明技術水平的探討所吸引,作者提齣瞭許多引人深思的觀點,比如他們是否掌握瞭某種我們至今未知的能源技術,或者他們為何會在短短的時間內神秘消失。書中的一些章節,簡直就像是一部精彩的探案小說,充滿瞭懸念和驚喜。雖然亞特蘭蒂斯的存在至今仍是一個謎,但作者通過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想象,讓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曾經輝煌的國度,也感受到瞭人類對未知世界永恒的探索欲。讀這本書,既滿足瞭我對神秘傳說的好奇心,也讓我領略瞭考古學的魅力。
評分《語言的魔力:詞語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與現實》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這個工具。我一直以為語言隻是傳遞信息的載體,但作者卻用極其生動的事例和嚴謹的理論,揭示瞭語言在塑造我們思維方式、感知世界乃至構建現實過程中的巨大力量。書中探討瞭不同語言體係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模式,比如某些語言中沒有“顔色”的概念,使用者對色彩的感知就會與我們截然不同。我被作者對“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深入解讀所吸引,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使用的中文,是否也潛移默化地限製或引導著我的思考方嚮。書中還深入分析瞭廣告、政治宣傳中語言的 manipulative(操縱性)技巧,以及語言在社會群體形成和身份認同中的作用,這些都讓我感到警醒。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獲得瞭“透視”語言的能力,開始更自覺地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言辭,也更加理解瞭為何“言語”的力量如此之大。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思維和認知本質的深刻剖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