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
: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4669490
字数:330
页码:41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汇集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科技专家的智慧——历时3年完成的对新中国建国100周年时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美好预见,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对关心绿色低碳社会发展的人们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
本书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未来发展愿景入手,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源动力,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对策措施。本书既是对新中国成立100周时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的愿景描述,也是对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本书是公众了解低碳社会与可再生能源知识和关系的一本好书,适合能源行业、低碳经济研究者、工作者参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中国太阳能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术团体。它主要开展民间和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愿和要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国家可再生能源科学政策、法规制定和科学决策工作;表彰奖励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开展学术及产业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咨询服务、技术服务、资格评审等任务;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首先对作者的背景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毕竟,要预测未来数十年的科技与社会走向,尤其是像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这样复杂且快速发展的领域,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我设想着作者可能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路径,融合了能源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甚至政策研究的视角,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全景式的未来图景。这本书会不会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例如,它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正在进行中的、具有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或者分析一些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挑战但最终取得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分析。毕竟,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无法落地,或者成本过高,终究只是空中楼阁。低碳社会的构建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转型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平性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预测,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动力和政策引导,从而为我们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强烈的“大局观”感受,它试图在2049年的时间节点上,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面貌联系起来,并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愿景”二字的具体解读。它是指一套清晰可行的发展规划,还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美好图景的一种展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是否会提到在光伏、风电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在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潜力?而“低碳社会”的构建,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激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深刻见解,毕竟,这是一个在任何国家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预测未来,更是在倡导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一种对可持续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这个宏大的标题,加上“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这个聚焦的副标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很有可能是一份对中国未来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度梳理与前瞻。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机遇与挑战?例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内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对于“低碳社会”的定义和内涵是如何阐述的。它不仅仅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转变,更可能涉及到产业的绿色转型、循环经济的发展,甚至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愿景。例如,在技术层面,是否会探讨新型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政策层面,是否会分析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可能采取的创新性举措?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是在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描绘一幅清晰而充满希望的蓝图,一份关于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引。
评分从本书的标题来看,它很可能提供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2049年可能面临的科技与社会变革,特别是围绕着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议题。我期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技术名词,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智能电网在整合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作用?是否会详细介绍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它们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在低碳社会的范畴下,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未来的城市形态。是更加绿色、智能、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在交通方面,是否会重点关注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换代?更进一步,书中对于生活方式的设想也同样引人入胜。人们的消费习惯、饮食结构、居住模式,乃至工作方式,都可能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具体的未来生活图景,让我感受到科技进步是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一种未来主义的科技感扑面而来,配色沉稳而又富有活力,隐约透出一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标题“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让人不禁好奇在遥远的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将达到怎样的高度,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而“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的副标题则精准地指出了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最受关注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技术突破以及大规模应用前景的深入分析。同时,低碳社会的构建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到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再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故事和可能性。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科技蓝图,更是在勾勒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和发展模式,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未来。想到书中可能会提到的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碳捕集与封存,甚至更具颠覆性的新能源技术,我的思绪就已经开始在2049年的中国畅游,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改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