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 定价 | 95.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28311 | 出版日期 | 2011-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58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著而成的报告,旨在系统地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的进程。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 …… 第四篇 应用实践篇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接触到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蓝皮书”这样的名称,常常会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的报告和官方术语堆砌。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浏览这本书的内容时,我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冷冰冰,反而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了201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领域的全貌。书中所探讨的“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挑战与机遇”、“智慧科研的路径探索”、“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的生态构建”等议题,都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前科研领域最前沿的思考。特别是在“科研人员信息素养提升策略”这一章节,书中提出的多维度培养方案,让我深思,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科研人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在为未来指明方向,为科研工作者、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并非仅仅罗列一些零散的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将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基础建设到应用推广,从政策导向到技术创新——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当我翻阅到关于“科研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体系”时,我看到了其严谨的逻辑和对细节的关注。这套评估体系,对于各地科研机构进行自身信息化水平的诊断和改进,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信息化技术如何能够贯穿科研活动的始终,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任何关心中国科研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所展现出的对未来趋势的洞察,更是令人赞叹。
评分这本书,一本厚重的《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似乎预示着内容的严谨与深度。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上乘。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目录的浏览,就已经被其内容的广度和体系性所震撼。从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到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再到科研信息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入口,引人入胜。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科研诚信与信息安全”的部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障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的绝佳视角。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国家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动态、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报告,更像是一幅描绘中国科研信息化宏大图景的画卷,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这本书,以其扎实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201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清晰图景。书中对于“国家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的探讨,充分展现了作者团队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与发展”的分析,这触及到了科研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问题。书中提出的解决思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可行性。当我看到关于“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的章节时,我深切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并非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法律、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科研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评分坦白说,拿到《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时,我并未预料到它会如此有趣。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数据和图表的学术报告,读起来会有些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不少篇章都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了科研信息化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研究方式。比如,关于“虚拟研究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的介绍,就让我仿佛看到了科研人员在数字空间中协同工作的未来场景。书中对于“科研知识发现与传播的创新模式”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信息技术如何能够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知识的流动与碰撞。尽管我并非科研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但通过这本书,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趋势。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着读者在复杂的信息化世界中,找到清晰的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科研信息化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