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墨主编的这本《行书名品(下)》精选南宋至 清朝历代名家精品行书力作,合为一集,荟萃赵孟頫 、徐渭、八大山人等诸家行书代表作。书风或厚重古 朴、或妍丽娟秀,笔法精妙,风神超迈,件件堪称精 品。本书图版高清,墨色古淡,宜于观赏临摹,无论 对初学者还是书法专业人士,都是案头不可或缺的经 典法帖。
南宋·张即之
《杜甫诗卷))
南宋·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题跋》
南宋·陆游
《自作诗卷》
《怀成都十韵诗卷》
南宋·吴琚
《急足帖》
《禀报帖》
《寿父帖》
《观李氏谱牒帖、焦山题名帖》
元·鲜于枢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元·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
《行书归去来辞卷》
《洛神赋》
《心经》
《止斋记》
《兰亭序》十三跋
元·张雨
《独游龙井方圆庵卷》
元·柯九思
题《唐人临王右军帖》
《上京宫词》
元·康里夔夔
跋《赵松雪长清静经》
《奉记帖》
元·杨维桢
《竹西草堂记题卷》
《行书诗卷》
跋《张雨自书诗册》
跋《龚开骏骨图卷》
《梦游海棠城记》
《城南唱和诗卷》
《游仙唱和诗))
元·倪瓒
行书集萃
明·祝允明
《归田赋》《乐志论》
跋《蜀素帖》
《行草书手札》
《洛神赋》
明·唐寅
《行书落花诗册》(节选)
《七律四首诗卷》
明·丈徵明
跋《刘中使帖》
《赤壁赋》
我平时的工作比较忙碌,能够静下心来做的事情不多,所以一旦有空闲,我总是喜欢找一些能够放松身心,又能有所收获的书籍。书法,尤其是行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极好的减压方式。那种专注在笔尖和纸面的过程,能够让我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进入一种宁静的冥想状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感受他们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同时也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一份平静和安宁。我希望它能启发我的思考,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尝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并用一种更细腻、更具艺术感的方式去表达。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写字这件事产生更深的兴趣,甚至愿意亲手去尝试,那将是最好的结果。
评分说实话,在入手之前,我其实对“行书”这个概念,只停留在模糊的印象里。依稀记得小时候学书法,老师总是让我们模仿一些字帖,但我那时候更关注的是如何握笔,如何运腕,对于字的“美”和“意”,并没有太深的理解。直到最近,我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行书,那种介于楷书的工整和草书的奔放之间的自由洒脱,特别吸引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入门,同时又能深入挖掘其精髓的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名家作品,而是能够解读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书写者的心境、以及笔法上的巧妙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带领我一点点领略行书的魅力,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字会看起来如此生动,为什么某些线条会如此富有张力。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对行书的基本认知,并逐步培养出欣赏和鉴别行书作品的能力,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地“看懂”行书。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追求的人,尤其是在艺术品鉴方面。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足够深度和广度的关于行书的书籍,不仅仅是“是什么”,更要“为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每一幅名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起笔、行笔、收笔的每一个环节,到字形结构、墨色浓淡、章法布局,都能够有独到的见解。我更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流派、不同时代行书的比较分析,帮助我理解行书发展演变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工具,在今后我接触到更多行书作品时,能够有更强的鉴赏能力,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门道。我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真正地站在一个更专业、更鉴赏的角度去评价和欣赏行书的艺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好,那种略带泛黄的哑光纸,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的浮夸风格,而是带着一种内敛的雅致,隐约能看到暗纹,像是古老的宣纸,又有着现代的印刷质感。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是这份开篇的“仪式感”就已经足够吸引人,让人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设计,它似乎在诉说着,这本书里的内容,也同样是经过一番考究和提炼的,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之辈。想想看,一本关于“行书名品”的书,如果连装帧都显得粗糙,那岂不是贻笑大方?这本的包装,让我觉得它承载的是一份对经典的尊重,一份对艺术的敬畏,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开始想象,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会经过怎样的讲解和分析,会带给我怎样的美的震撼。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一本好的书法类书籍,就像是一扇打开历史和艺术宝库的钥匙。我尤其钟爱那些能够展现古代文人雅趣的书籍,而行书恰恰是这种雅趣的绝佳载体。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文人墨客们挥毫泼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甚至是一段旅途的所见所感,都寄寓在笔尖之下。那些行云流水的笔迹,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流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位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去理解他笔下字形变化的深层含义。我更期待它能够引领我,去感受那种“得意时易、失意时难”的笔墨情趣,去体会“千人千面”的书法之美。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高度,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和感悟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