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
作者:故宮博物院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
出版日期:2012/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5626495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規格:平裝 / 287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鼻煙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將上等煙葉磨成細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經發酵後密封陳化而成。不同於卷煙需點火燃燒,鼻煙是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略帶刺激具嗆鼻與特殊香氣,有通嚏之功效。
十六世紀,具有療效之珍貴鼻煙傳入歐洲,即為皇室、貴族、教會等統治階層接受;至十七世紀,除藥用功能外,吸聞鼻煙成為高尚的社交活動,法王路易十四時,形成一股時尚風潮,席捲整個歐洲。
在此風潮下,用來儲存鼻煙的鼻煙盒,如同珠寶首飾,成為表徵身分地位及財富的奢侈裝飾,結合各種珍貴材質、技藝,具體呈現精緻奢華的歐洲時尚。 十七世紀後半葉,西方鼻煙潮流進入中國,「通嚏輕揚」的鼻煙及裝飾華麗的鼻煙盒作為外交禮品,藉由歐洲傳教士、使節及商賈進入清宮,受到清代皇帝喜愛。吸聞鼻煙成為新潮流,因氣候、習慣等因素,歐洲鼻煙盒在中國並不適用,僅成為收藏的珍玩。
在康熙時,內府開始製作小口、廣腹附蓋匙之鼻煙壺,易攜帶且氣味不洩,成為清廷盛裝鼻煙的新容器。縱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將西方畫琺瑯、玻璃製造技術及各類紋飾巧妙融合,創製獨具特色的鼻煙壺。 乾隆朝之後,製作小巧精緻的鼻煙壺已蔚為風潮,將各類工藝展現於方寸之間,於材質、造型及技法皆極盡巧思。同時,鼻煙及鼻煙壺也成為清代社交活動不可少之物,無論家中陳設,或作為賞賜、饋贈,或裝飾佩帶,乃至如煙漏、煙碟等小器具,皆成為彰顯身分地位及品味的象徵。此外,融合中西的中國鼻煙盒,及專為迎合中國皇室品味而作的鼻煙壺,則在器物材質製作上各自回應了鼻煙潮流。
本書分為「西潮—歐洲鼻煙盒」、「新潮—清廷創製鼻煙壺」、「風潮—競相爭艷」、「迴瀾—品味交流」等四單元,展出院藏各類鼻煙盒、鼻煙壺及相關器具,呈現清代在歐洲鼻煙潮流下,所發展出特有的鼻煙壺文化,同時欣賞集中西工藝大成的鼻煙容器之美。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果能做到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那绝对是加分项。我可不希望它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把一个原本充满趣味的文化主题变得像教科书一样枯燥。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比如,介绍某位著名鼻烟壶雕刻师的身平,或是讲述某个特定主题(比如“四季花卉”系列)的鼻烟壶是如何在不同朝代体现出时代精神的演变的。比如,康熙时期的鼻烟壶可能偏向于典雅古朴,而到了乾隆时期,则可能展现出极尽奢华、中西合璧的风格。这样的对比分析,会让读者在欣赏美图的同时,对清代宫廷艺术的变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此外,如果图录能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鼻烟这种舶来品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催生出如此精美的周边工艺的,那就更好了。它需要一座桥梁,将冰冷的文物与鲜活的历史连接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字体和略显斑驳的背景,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那个讲究精致与内涵的年代。我本来对鼻烟壶这种小玩意儿没什么特别的兴趣,觉得无非就是个装鼻烟的容器嘛,但看到“文化特展图录”这几个字,心里就犯嘀咕了。要知道,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图录,那可不是随便印印的,背后定有深厚的学术支撑和精美的图片呈现。我期待看到那些清宫旧藏的鼻烟壶,不仅仅是欣赏它们的材质,比如什么玛瑙、翡翠、珐琅彩,更想透过这些小物件,窥见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工匠技艺的巅峰水平,甚至能想象出那些王公贵族们把玩这些精巧玩意儿时的情态。尤其“港台原版”这四个字,更增添了一份稀有感,总觉得原版印刷的色彩和质感,是后来影印本无法比拟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醇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享受。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地介绍每件鼻烟壶的烧制工艺、款识鉴定,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故事,那可就太值了。我猜,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清代工艺美术史。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装帧,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展览说明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没有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偏向柔和的米白,这使得那些色彩浓郁的鼻烟壶照片看起来更加沉稳、富有层次感。我特别留意了图版的清晰度,毕竟图录的灵魂就在于此。如果那些精美的雕刻细节、微妙的色彩过渡,哪怕是壶身上那些细如发丝的纹路,都能被高清还原,那就太棒了。我有个习惯,看这类图录时,会备着放大镜,专门去研究那些微雕作品,比如某些山水画鼻烟壶上的点苔技法,或是人物造像的衣褶处理。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展品,必然是鼻烟壶艺术史上的精品,每一件都代表了某个时期或某个流派的最高成就。如果能配上当时制器的详细尺寸和重量数据,那就更专业了,方便收藏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比对和研究。它不应该只是眼睛的享受,更应该是知识的载体。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怀有敬意的读者,我非常看重这类图录在“细节还原”上的诚意。港台原版通常在印刷质量上要求更高,这让我对这本书的细节表现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翻开每一页,看到的鼻烟壶,其表面那种包浆的温润感、釉色的变化、甚至细微的磕碰痕迹,都能被忠实记录下来,而不是被过度美化或曝光过度。尤其是那些需要侧光或特定角度才能看清的纹饰,比如玻璃胎鼻烟壶内部的反绘图景,如果图录能提供多角度的拍摄效果图,那真是太贴心了。此外,如果能附赠一份关于鼻烟壶“收藏与保养”的简要指南就更完美了,毕竟这些文物非常脆弱,正确的养护方法对于保护它们至关重要。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既能供专业人士参考,也能让普通爱好者入门欣赏的“百科全书式”的图录,而非简单的画册。
评分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优秀的特展图录,除了展示实物之外,它对“文化特展”的诠释力度有多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展品清单,而是通过图文编排,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划分出“内府制作”、“民间作坊”以及“宫廷定制”这几大体系?每一类鼻烟壶的工艺特点、所用材料的稀有度有何不同?对于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鼻烟壶,比如据说是某位皇帝御用的那几件,是否做了深入的考证和文献引用?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对“工匠精神”的致敬。我们都知道,鼻烟壶的制作往往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极高的技巧,比如套料、画珐琅、鬼谷子下山图那样的复杂雕刻。如果图录中能有几页专门介绍这些高难度工艺的分解图或步骤说明,哪怕只是文字描述,也能让读者对制作的艰辛和艺术价值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才是“文化特展”的真正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