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海波,郭麗 著
圖書標籤:
  • 博物館
  • 通信
  • 電信
  • 北京
  • 曆史
  • 文化
  • 科技
  • 展覽
  • 收藏
  • 紙上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文京典專營店
齣版社: 同心齣版社
ISBN:9787547706367
商品編碼:2963634559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定價:46.00元

作者:劉海波,郭麗

齣版社: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數:

頁碼:2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隸屬於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鮮明的電信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94年,初館址位於北黃城根北街皇城根局內(A館),館捨為北平北局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冊登記,展陳麵積四百多平方米,展陳內容以北京市內曆史為主。
  2008年在騾馬市大街北京聯通綜閤樓內新建B館,展陳麵積三韆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區電信事業的曆史得到全麵展示。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集通信曆史文化、電信科普和新通信業務體驗於一身,融閤現代科技手段,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北京電信事業一百三十年來的發展演變。

目錄


走,一起去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序廳 古代通信軼事

沒紙沒字也通信

有字的通信像個寶

'飛毛腿'與馬拉鬆

烽火傳軍情

早的漂流瓶

飛鴿信使

風箏通信

鴻雁傳書

動綫 迎接電信時代的黎明

電信時代的前奏

'上帝創造瞭何等奇跡'

'沃森,我需要你'

大洋彼岸傳來的'S'

……

作者介紹


文摘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是比電報更為方便更實用的通信工具,不但具有實時溝通的優勢,還避免瞭電報需要撰寫電報稿、翻譯電文等專業知識,所以一經問世,就迅速普及開來。然而,清的高權力中心——紫禁城,卻遲遲不願嚮敞開大門。
  慈禧太後晚年,常住頤和園,這裏成瞭慈禧太後日常辦工、休息娛樂和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成瞭中國真正的權力中心。主管洋務和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成瞭外務部,也在頤和園牆外設立瞭分支機構——外務部公所。為瞭請示匯報方便,1902年,自東城東堂子鬍同的外務部至頤和園架設專用綫,綫路全長24公裏,由外務部和步兵統領衙門共同齣資,由璞爾生的“電鈴公司”承包建設。當時北京還沒有官辦的局,隻有璞爾生的“電鈴公司”在經營北京的業務。
  1908年8月,行將就木的慈禧太後又下旨,自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至來薰風門東配殿架設專綫,“專備上用”。這時候的光緒皇帝因為戊戌變法失敗,早已被軟禁在瀛颱。這條專綫,成瞭慈禧太後隨時瞭解光緒皇帝動嚮的“皇傢專綫”。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撒手人寰,這條專綫的作用也隨之告終。2005年,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經過曆史證,與頤和園閤作,在水木自親殿開闢瞭“皇傢專綫展”長設展覽,嚮人們展示瞭清朝高統治者對先進通信手段從觀望、徘徊到接受的過程。
  “老佛爺”雖然在頤和園大肆嘗試外國新技術一一電燈、、小火輪,但在紫禁城的皇宮內,卻禁止安裝,從中我們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對洋務的矛盾態度。現代通信工具的誘惑是難以阻擋的,1910年,42歲的隆裕太後(光緒帝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打破瞭“老佛爺”不許在皇宮裝的禁令,傳旨內務府在後宮安裝10門交換機一部,並在長、建福官、儲秀宮安裝瞭6部內綫,這是我國的皇傢局。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於2006年與故宮博物院閤作,在儲秀宮綏福殿開辦瞭“皇傢局”常設展覽,揭秘瞭曾深藏在皇宮大內的現代手段。
  ……

序言



《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一、 博物館的誕生與使命:一部通信史的縮影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坐落於這座古老又現代的都市心髒地帶,它並非一座簡單的展陳空間,而是一部跳躍的、鮮活的中國通信電信發展史的縮影。它的建立,承載著記錄、梳理、研究和傳播通信技術變遷使命,旨在嚮公眾展示從古代烽火狼煙到現代光縴萬裏的壯麗畫捲。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凝聚著無數通信先驅的智慧與汗水,見證著中華民族在信息時代砥礪前行的堅實步伐。 博物館的誕生,源於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期許。它匯聚瞭中國通信電信領域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實物、文獻、圖片和模型,力求以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呈現通信技術如何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社會的麵貌。從最早的郵驛係統,到電報、電話的誕生,再到廣播、電視的普及,直至如今的網絡通信、移動互聯的飛速發展,博物館都 meticulously 地梳理瞭其脈絡,勾勒齣一條清晰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並行軌跡。 它的使命,不僅僅是陳列曆史,更是啓迪當下,激勵未來。通過深入淺齣的展覽設計,博物館希望讓參觀者,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稚嫩孩童,都能在其中找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連接點,理解通信技術對於國傢強大、民族復興的巨大推動作用。它是一個知識的寶庫,一個思想的碰撞場,一個激發創新靈感的源泉。 二、 展陳亮點:穿越時空的通信之旅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穿越時空的通信之旅。它依據通信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劃分為多個主題展區,每個展區都如同一個獨立的博物館,擁有各自獨特的敘事和亮點。 古代通信的智慧: 在展區的開端,參觀者將領略到中國古代人民在通信領域的卓越智慧。從烽火颱的狼煙,到信鴿的飛翔,再到驛站的馬蹄聲,這些古老的通信方式,雖然原始,卻在當時極大地促進瞭信息的傳播和國傢的治理。精美的復原模型和詳實的史料,將帶您迴到那個信息傳遞仍顯珍貴的時代,感受古人的創新精神。 電報與電話的時代: 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流席捲而來,電報和電話的發明,徹底改變瞭世界的通信格局。博物館將重點展示中國早期引進和發展電報、電話的曆程,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商業、軍事和日常生活。您將有機會看到銹跡斑斑的早期電報機,古樸的電話機,以及那些承載著無數往事的通信綫路圖。在這裏,您可以想象那個通過電波傳遞信息、跨越山海的聲音,是如何激蕩起時代的漣漪。 廣播電視的黃金時代: 廣播和電視的齣現,將信息傳播帶入瞭大眾時代。博物館的這一展區,將帶領您迴顧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曆程。從收音機裏傳齣的嘹亮歌聲,到黑白電視機前的全傢歡聚,再到彩色電視的普及,這些時代的印記,勾勒齣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您可以近距離觀察不同時期的收音機、電視機,瞭解它們在技術和設計上的演變,感受大眾傳媒如何塑造著社會文化。 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的革命: 進入21世紀,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開啓瞭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博物館將全麵展示中國在互聯網、移動通信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從第一颱撥號上網的電腦,到早期移動電話的笨重機身,再到如今智能手機的普及和5G網絡的構建,這一展區充滿瞭科技感和未來感。您可以瞭解中國互聯網産業的崛起,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和經濟形態。 通信技術的未來暢想: 在博物館的尾聲,參觀者將有機會一窺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正在與通信技術深度融閤,預示著更加智能、便捷、互聯互通的未來。這一展區將通過互動體驗和前瞻性展示,激發參觀者對科技未來的無限遐想。 三、 互動體驗:讓曆史“活”起來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深知,單純的陳列難以完全激發觀眾的興趣。因此,博物館在設計中融入瞭大量的互動體驗項目,力求讓參觀者在動手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通信技術的原理和發展。 模擬通信體驗: 參觀者可以親手操作模擬的電報機,體驗發送和接收電報的過程,感受信息傳遞的即時性。還可以撥打老式的電話機,體驗不同年代的通話方式。 網絡連接探索: 通過模擬不同時代的互聯網接入方式,讓觀眾瞭解從撥號上網到寬帶,再到光縴和無綫網絡的演進過程。 AR/VR互動: 利用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觀眾可以“穿越”迴曆史場景,體驗古代通信的氛圍,或者“進入”通信設備內部,瞭解其工作原理。 通信技術科普活動: 博物館定期舉辦各類通信技術科普講座、工作坊和知識競賽,邀請專傢學者為觀眾講解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原理和應用,並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四、 珍藏與傳承:守護信息時代的記憶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不僅是一處展陳場所,更是一座珍貴的文獻和實物寶庫。它積極收集、整理、保護和研究與中國通信電信發展相關的各類珍貴史料和實物,涵蓋瞭各個時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設備、文獻、照片、影像資料等。 館藏之重: 博物館的館藏,是研究中國通信電信發展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每一件藏品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都承載著一段曆史的記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正緻力於對這些藏品進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其曆史價值和學術意義。 數字化保護: 隨著科技的發展,博物館也積極推進藏品的數字化保護工作。通過高精度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將珍貴的實物和文獻轉化為數字資源,方便公眾查閱和研究,同時也為藏品提供瞭更長久的保存保障。 學術研究與交流: 博物館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與國內外相關機構、院校建立閤作關係,共同推動通信電信曆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學術交流平颱,吸引著眾多學者、專傢前來參觀、交流、閤作。 五、 參觀指南:開啓您的通信探索之旅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歡迎每一位對通信曆史、科技發展充滿好奇的參觀者。 交通指南: 博物館交通便利,有多條公交綫路和地鐵綫路可達。具體信息可在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 開放時間: 博物館全年開放,周一至周五為正常開放時間,周末及法定節假日可能有特殊安排。建議提前查詢官方公布的最新開放時間。 票務信息: 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部分特殊展覽或活動可能需要額外購票。 導覽服務: 博物館提供人工導覽和自助導覽設備,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 教育活動: 博物館定期舉辦各類教育活動,如親子體驗、主題講座、夏令營等,適閤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參與。 結語: 《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不僅僅是為這座實體博物館的一次忠實記錄,更是對中國通信電信發展史的一次深度迴溯與全麵梳理。它將帶您穿越時空,領略通信技術如何從原始走嚮智能,如何連接世界,如何塑造未來。無論您是通信行業的從業者,還是對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亦或是對未來科技充滿憧憬的學生,這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理解信息時代、洞察科技脈搏的窗口。它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也是一份麵嚮未來的啓示錄。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說,《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閱讀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讀起來一點也不纍。它沒有陷入那種長篇纍牘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一係列精煉的側麵描寫,構建起一個立體的博物館空間。書中收錄的一些早期通信設備的設計草圖和專利文件復製件,簡直是工業設計的愛好者的大福利,那些簡潔而實用的綫條美學,在今天的極簡主義設計中依然能找到影子。作者在描述技術更迭時,也保持瞭一種剋製的態度,既肯定瞭進步的偉大,也沒有完全否定過去的價值,體現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尊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紀念”這件事做齣瞭“傳承”的意義,讓後人能從前人的智慧結晶中汲取力量。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麵嚮特定群體的書,它完全有潛力成為一本麵嚮大眾的、關於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參考讀物。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通信電信博物館”這類題材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會是官方敘事居多,缺乏人情味。然而,《紙上博物館》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用一種近乎口述史的筆觸,將那些沉睡在展櫃裏的老物件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老北京人對“第一次通話”、“第一封電報”的記憶片段,這些小故事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比如,描述一個偏遠地區的人第一次通過電話與遠方的親人通話時的激動心情,那種純粹的喜悅和震撼,隔著紙張都能感受到。而且,這本書在展現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城市變遷的視角,比如老式電話局的選址、拉綫的艱辛等等,都反映瞭老北京城市規劃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它不僅僅是通信史的側寫,更像是半部北京的社會生活史,讀完後感覺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又深瞭一層,不愧是“紙上博物館”的精妙呈現。

評分

這本《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真是一本寶藏啊!我本來以為這隻是一本枯燥的行業紀念冊,沒想到裏麵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曆史信息和人文情懷。當我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老舊的電報機和電話機的插圖,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文字部分對通信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曆程梳理得非常清晰,從早期的有綫電報到後來的無綫電、電話,再到如今的移動通信,仿佛能看到一條清晰的技術演進脈絡。特彆是對早期通信設備的設計理念和當時社會背景的描述,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看得津津有味。它不僅僅是記錄設備,更是記錄瞭一個時代人們溝通方式的變遷,那種跨越空間的渴望和實現過程中的智慧,讀來讓人感慨萬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每一頁都像是在精心布置的一個個微型展廳,讓人流連忘返,極力推薦給所有對科技史和北京地方文化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我個人對書籍的收藏價值也比較看重,而這本《紙上博物館》在這一點上錶現得尤為突齣。它的開本適中,裝幀結實耐用,印章和防僞標記的處理也很有博物館特有的那種嚴謹感。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呈現方式卻極其優雅。書中對早期電信基礎設施建設中遇到的睏難和剋服過程的描述,讓我對基建工作者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尤其是關於北京這座城市如何從零開始構建起現代通信網絡的細節,那些關於架綫、鋪設地下管道的艱辛,讀來讓人肅然起敬。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便捷通信背後,是無數前輩默默付齣的汗水和心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性、藝術性和人文關懷於一體的優秀作品,值得反復品讀和珍藏。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巧妙,完全不像一般的技術手冊那樣死闆。它采用瞭主題式的劃分,比如“撥號的藝術”、“電波的遠航”等,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單元。圖文並茂的處理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那些老照片的修復質量令人贊嘆,有些泛黃的老照片裏的人物錶情和背景環境細節都被保留瞭下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復雜技術原理時所采取的類比手法,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對電子工程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這種科普的誠意,在專業的行業齣版物中是難得一見的。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技術精英與普通大眾之間的橋梁,讓那些曾經輝煌的通信成就得以被更廣泛的群體所理解和珍視。這本書放在案頭,隨時翻閱,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樂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