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1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
定价:30.00元
售价:20.1元,便宜9.9元,折扣67
作者:王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9150
字数:
页码:1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线1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以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在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重大攻关课题——“数字视音频编码、传输、测试与应用示范系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为主要背景,对无线IP网络中视频的源端编码技术和传输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尝试为以上针对无线IP视频传输提出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内容提要
《无线I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围绕视频FGS编码、传输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包括:FGS和PFGS中比特平面编码技术中的残差系数的符号编码、FGs码流结构和打包方案、传输中的跨层多乘积码方案(MPFES)、联合信源一信道码率优化配置算法、基本层传输中的差错繁殖、无线IP环境下可伸缩性视频传输问题综述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假设2 信道编码器完全掌握传输信道的统计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无差错传输。
n 显然,上述两条假设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是不成立的。对于假设1,信源编码不可能具有无限的存储空间,也不可以造成无限长的延时,因此信源编码效率不可能达到shannon定义的编码极限;对于假设2,即使是点对点的应用系统,其信道状况也是时变的,统计特征也极为复杂。对于广播或组播等多用户应用,信道统计特性将更加复杂,造成假设2也难以成立。因此分别考虑信源编码器和信道编码器,将无法达到高效可靠传输信息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联合考虑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即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
n 对于信道编码传输过程,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指导理论。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等操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试探性的盲处理阶段,算法不同程度上存在过保护(保护粒度过大,浪费带宽)或保护(保护粒度不够,达不到保护的目的)的缺陷,这对于系统的优化极为不利。
n 因此需要建立无线信道的信道广义率失真模型Dc(Rc)来指导信道编码、差错保护等算法,从而实现“数据传输速率Rc一定的条件下,系统传输失真度Dc小”的目标。此处之所以采用率失真的表述方式是因为虽然造成信道失真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些因素归根到底都受到信道传输速率Rc的影响,Rc是采用各种算法的约束,因此可以说传输速率的差异是造成传输失真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所以可以将率失真理论引入信道传输过程,建立无线信道广义率失真模型。当然,将率失真理论应用于无线信道,建立无线信道广义率失真模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影响无线信道传输失真的因素太多。分析易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n (1)信源编码的算法、压缩比率、输出码流的格式。
n ……
序言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带有一种古典的、沉稳的力量感,它很少使用夸张的词汇去渲染自己的价值,而是用扎实的数学推导和实验数据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与优越性。章节的结构安排得如同严密的论证过程,每一个论断都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给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服感。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述相关工作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既尊重了前人的成果,又清晰地指明了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这种学术的谦逊与自信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和创新点提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用最无可辩驳的方式来论证一项技术方案的价值。它不是在“说服”你,而是在“引导”你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基于逻辑的说服力远比单纯的断言要强大得多,让人在阅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充实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思维体操,它不断地挑战我现有的认知边界,迫使我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看似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细节。作者的分析角度常常出人意料,总能在看似被忽略的角落里发现提升性能的关键。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编码效率优化时,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信道干扰的非线性特性,这个视角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该问题的线性化处理习惯。这本书的深度足够让资深研究者感到启发,而其清晰的结构又使得初学者不会望而却步,这种对不同层次读者的友好度设计,是极具功力的体现。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扩充和重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范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干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而富有逻辑性,作者显然对这个研究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和长期的积累。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口语化的叙述方式,而是稳扎稳打,每一步推导、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算法细节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精确度,每一个参数的选取、每一种性能指标的衡量,都有详细的解释和旁证。对于一个渴望扎实掌握核心技术的读者来说,这种不遗漏细节的写作态度是极其宝贵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介绍性”的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高强度的、一对一的学术指导。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查阅一些基础概念,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所呈现的内容是处于行业前沿、具有相当深度的,挑战性与收获是并存的。这本书无疑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宝贵的参考框架。
评分从内容广度上来看,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并没有将研究局限在某一个孤立的技术点上,而是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视角。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到中间的编码优化策略,再到最终的传输层面的效率考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全景式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对整个技术栈的认知地图。我发现,很多我原本认为相互独立的子模块,在这本书里被巧妙地联系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它对于不同场景下性能权衡的讨论,非常贴近实际工程中的痛点和取舍,这显示出作者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指南”,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健壮、高效的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股专业与现代感交织的气息。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就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我本来以为这种技术类的书籍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没想到排版布局却相当清爽,图表和公式的插入位置都很恰当,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进作者的思路。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绘制得清晰明了,逻辑层次分明,这对于理解整体框架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技术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前的学术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内外兼修的设计理念,它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研读下去的兴趣和动力,让原本可能艰涩的科研旅程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