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摄影
定价:58.00元
售价:42.3元,便宜15.7元,折扣72
作者:杨晓利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79050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为专业教师杨晓利30年潜心授课经验汇集而成。书中有摄影的视觉意义、摄影器材的选择、拍摄技法和常用技术、摄影造型的要素、摄影画面的主体、光与影的艺术特征、摄影的真实性、摄影的情感与风格等看似常识性话题,却因为作者的特色讲授方式而颇具可读性。此外书中每节都附有作业,结尾还有期末考试等题目,堪为国内的经典摄影教科书。另外该书已被教育部评定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同时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网易公开课、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开讲,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大学摄影》算是文字版的公开课。
内容提要
该书为专业教师杨晓利30年潜心授课经验的集成。全书分摄影的视觉意义、器材选择、技法技术、造型要素、画面主体、光影艺术特征、摄影真实性、情感与风格等几个章节,并附有作业、期末考试等题目,为文字版的公开课。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晓利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摄影专业教师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原副秘书长
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华侨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当代摄影学会会员
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著作:
1987 年出版专著:《建筑摄影》
1992 年出版专集:《杨晓利摄影作品集》
2000 年出版专著:《现代黑白摄影》
2000 年出版专著:《黑白影调》
2002 年出版专著:《老相机收藏》
2001—2006 年主编《中国摄影家作品集》系列画册
摄影作品:
1986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晓利摄影作品展览”
1989 年获北京摄影金像奖
1990 年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
1992 年获中国摄影金像提名奖
1997 年获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
1998 年、2002 年获文化部“群星杯”摄影银牌奖
2003 年获得美国、加拿大国际摄影展览奖
摄影教学成果:
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2014 年获得教育部 “*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并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同时登陆视频公开授课。
课程《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在2014 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
专题摄影视频讲座《中国古塔的秘密》在凤凰网(听讲频道)上线。
《现代黑白摄影》课程2006 年获得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选的“全国摄影教材一等奖”。
文摘
序言
进阶的阶梯:打破思维定势的思考者 作为一名有几年摄影经验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作品似乎总是停滞不前,缺乏灵魂,总是在重复自己熟悉的模式。我渴望突破,渴望找到新的创作视角和灵感。《大学摄影》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契机。它并没有局限于教你如何操作相机,而是更加注重摄影背后的“为什么”。书中关于“摄影的语言”的探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作品的表达力,思考我真正想要通过照片传达的情感和故事。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尝试不寻常的拍摄角度和表现手法,这与我之前“模仿大师”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境”的解读,如何通过光影、色彩、虚实等元素来烘托氛围,传递情绪,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书中提供的那些引导性问题,如同在我脑海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思考如何让我的作品更具个性和深度。这本书,像一个智者,引导我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发掘摄影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视野的拓展:从局部到整体的宏观审视 我一直觉得,摄影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拓展视野的过程。《大学摄影》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帮助我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技术”走向“文化”的引导者。它在传授摄影技法之余,更加注重将摄影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关于“摄影史”的梳理,让我了解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摄影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摄影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摄影并非孤立存在的技术,而是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此外,书中对“摄影伦理”的探讨,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拍摄过程中的责任和影响,比如如何尊重被摄者,如何避免媒介的偏见等。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自己的摄影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技术的提升,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具社会意义的层面。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为我的摄影知识体系构建一个更扎实的地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以更成熟的姿态去拥抱摄影的世界。
评分初窥之喜:摄影小白的入门启蒙 作为一个对摄影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从未真正踏入相机门槛的“小白”,我常常在浏览他人拍出的精美照片时,感到一种无形的壁垒。那些构图的巧妙、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在我看来如同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大学摄影》。从目录开始,我就被它循序渐进的编排所吸引。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最基本的光线、景别、构图等概念娓娓道来,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眼睛看相机,相机看世界”的比喻,瞬间打通了我对于“如何取景”的困惑。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能清晰地看到同一个场景在不同构图和光线下的视觉效果差异,这让我对“构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专门讲解了如何与被摄者沟通,如何捕捉人物的情绪,这对于我这样担心拍摄人物会显得尴尬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我的新相机,去实践书中学到的构图法则,去尝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这本书记,让我觉得摄影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艺术。
评分思想的碰撞:摄影的哲学与艺术 当我以为我对摄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时,《大学摄影》这本书却像打开了我新的认知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摄影哲学的入门读物。书中对“真实与观看”、“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关系的探讨,让我对摄影的本质产生了新的思考。我之前更多地关注“拍什么”,而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拍”以及“怎么拍出更有意义的”。它引导我去理解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又是如何介入和影响现实。我被书中对不同摄影流派及其思想背景的梳理所吸引,这让我了解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摄影师的立场、态度和思考。它鼓励我跳出单一的技术框架,去拥抱摄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的拍摄经历,思考自己是如何与被摄对象互动的,以及我的拍摄行为本身是否带有了某种预设的判断。这本书,让我觉得摄影不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一种方式。
评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用的技巧与灵感的源泉 对于我这样一位时间有限,但又渴望在短时间内提升摄影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大学摄影》这本书的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后期处理”部分的讲解,它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各种软件的功能,而是从“如何用后期服务于前期表达”的角度出发,让我明白了后期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对照片进行二次创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照片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传达。书中关于“色彩管理”和“曝光补偿”的讲解,也清晰明了,配合大量的图示,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的技术点。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来源,比如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拍摄对象,如何利用自然光营造不同的氛围,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迫不及待地想去户外尝试。这本书,真正成为了我连接摄影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让我的每一次拍摄都更有方向和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