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卡内基自传
定价:48.00元
作者:安德鲁.卡内基,亦言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57411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8新版精装,完整全译本,内外双封面,高级超感封面纸;内文白云双胶,环保清香!
★版式疏朗,设计惊艳,字体优美,是您书架上的颜值担当!
★屌丝逆袭,穷小子终成大富豪;首倡裸捐,资本家变身慈善家!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传奇人生!
内容提要
《卡内基自传》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自传,书中用平实的语言、深入的叙事展示了他非凡的一生。这个来自苏格兰的穷小子,从一份周薪1.2 美元棉纺厂童工做起,当过邮电员、偷学发电报、进铁路公司、当上铁路公司主管、贷款开发卧铺车厢、创建钢铁公司,一步一步地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打造了一个钢铁王国,成为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传奇典范。
目录
序 言/01
章 父母和童年/001第三章 匹兹堡和工作/025第五章 电报公司/040第七章 匹兹堡铁路主管/061第九章 建造大桥/083第十一章 纽约总部/105第十三章 钢的时代/126第十五章 马车旅行和结婚/145第十七章 荷姆斯泰德罢工/158第十九章 《财富的福音》/177第二十一章 和平教堂和皮坦克里夫/198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政治/217第二十五章 赫伯特.斯宾塞和他的信徒/233第二十七章 华盛顿外交/245第二十九章 会见德国皇帝/258
作者介绍
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塑造美国现代工业面貌的实业家、慈善家,出生于苏格兰,13 岁时随家人一起移居到美国。卡内基受教育不多,自学成才,白手起家,靠个人奋斗兴办铁路,开采石油,建造钢铁厂,终于成为一代钢铁大王,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称美国经济界的三巨头。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修建了遍布全球的大学和图书馆、音乐厅。他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看之下略显朴素,甚至带着一丝那个年代特有的絮叨感,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没有现代畅销书那种刻意制造的悬念和强烈的煽动性,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壁炉旁,娓娓道来他一生的跌宕起伏。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失败”的描述。很多传记会美化成功,将挫折一笔带过,但在这里,那些早期的窘迫、被拒绝的痛苦、计划落空的失落,都被坦诚地摊开来。这种坦诚,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你会发现,即便是日后名声显赫的人物,其成长路上也布满了荆棘和自我怀疑。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自己遇到的那些小小的困境,也变得可以理解和克服了。而且,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总能精准地把握住环境的微妙变化,比如某个听众的反应、一次即兴演讲的效果,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他日后宏大事业的基石。它教会我的不是公式,而是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更多体现在对“持续性”的理解上。我们总喜欢追求“一夜成名”的神话,但这本书却像一盆冷静的水,浇灭了这种幻想。它着力描绘的,是长期的、日复一日的打磨。那些关于如何准备一次讲座、如何维护一次重要的关系、如何从听众的反馈中提炼出改进方案的细节,无一不指向一个核心: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己早期的社交尝试时,那种略显笨拙和不知所措,与他后期的老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恰证明了技能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对自身表现的无情审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坚持到下一个阶段”所需要付出的耐心和重复劳动。这种耐心,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近乎英雄主义的色彩。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很强,虽然内容是回顾性的,但作者的叙事视角总是聚焦于“当下”如何行动。他很少陷入对过去的无谓缅怀,而是将每一个经历都转化为对未来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冲突和异议的方式。他并非主张一味退让,而是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措辞和对对方立场的预判,将潜在的对立转化为合作的机会。这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它超越了简单的“厚黑学”,更接近于一种社会工程学。它教会我,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你不仅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要精确地知道,对方期望得到什么。这种相互需求的平衡艺术,是这本书中闪烁着光芒的真谛。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低强度的思维体操,每读一章,都像是对自身沟通模式的一次小小的重塑和校准。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毕竟,“卡内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魔力,让人联想到白手起家、演讲天赋以及那种征服人心的魅力。然而,我真正想谈论的,其实是这本书所营造出的那种时代氛围。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许是工业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人们对自我提升、对社会地位有着何等强烈的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那种近乎本能的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小插曲,与其说是技巧的总结,不如说是生活本身在缓慢而坚韧地打磨一个人。那种从底层爬升的艰辛,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感受到,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微小选择和坚持累积的结果。读着这些文字,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世界里,那种扎扎实实的、人与人之间深入交流的能力,是否正在被某种更肤浅的互动所取代。这本书提醒了我,人际关系的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份理解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验。
评分我翻阅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是其内在的驱动力与外在环境的辩证关系。在某些章节里,作者对于自我修炼的执着近乎偏执,他似乎总是在寻找一种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来影响他人。这种内在的鞭策力,远比外部的物质诱惑来得持久。然而,这种驱动力并非凭空产生,它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那个时代,个人能力就是最硬的通行证,缺乏现代社会各种社会保障和资源倾斜,你必须靠自己去构建影响力。因此,书中的许多方法论,虽然看似简单,却饱含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比如,他谈到如何倾听,如何赞美,这些技巧的背后,其实是对“被认同”这一基本人类需求的精准拿捏。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一步步蜕变成能够站在讲台上掌控全场的演说家的过程,那种从“不得不做”到“享受去做”的心态转变,充满了张力和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