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模科普作品选——化工 地质 环境漫谈

钟模科普作品选——化工 地质 环境漫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钟模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化工
  • 地质
  • 环境
  • 钟模
  • 科学普及
  • 自然科学
  • 知识读物
  • 非虚构
  • 漫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4601
商品编码:296474582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钟模科普作品选——化工 地质 环境漫谈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钟模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2274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精编自我国科普作家协会李钟模多年来撰写的科普作品,内容涉及化学、化工、环境、地质、能源相关话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涉及古地理的沧海桑田、千古之谜、自然奇观、环境保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趣味化学、化工矿产、石油天然气、奇异的金属、等等。作者用散文的笔触,既向人们展示了事物的本然,又道出了事物的所以然,使人们在读书中获得知识、力量和启迪,是一本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好书。是青少年课余的良师益友,中老年业余时间的精神享受。

目录


辑元素知识
1门捷列夫的科学预言 /002
2历史上发现早的金属——铜 /003
3怕冷又怕热的金属——锡 /004
4地球上多的金属——铝 /005
5国防金属——镁 /006
6轻的金属——锂 /007
7软的金属——钠 /008
8比水轻的金属——钾 /009
9怕见阳光的金属——铯 /010
10耐高温的金属——钨 /010
11有记忆的金属——钛镍合金 /011
12未来的钢铁——钛 /012
13人的体温可熔化的金属——镓 /014
14流动的金属——汞 /014
15好一朵奇妙的晴雨花——钴 /015
16电气工业发展催生的新元素——铼 /016
17植物生长必不可缺的微量元素——钼 /017
18锰的妙用 /018
19用途广泛的锑 /019
20煤中之宝——锗 /020
21“亲生物”金属——钽 /021
22未来的石油冶炼金属——钒 /022
23“魔谷”与“宝地”——硒 /023
24紫色元素——人体不可缺少的“碘” /024
25生命的基础——氮 /025
26化学工业离不开的矿产——硫 /026
27用途广泛的化工矿物——硼 /027
28武大郎之死与砷 /028


第二辑化工矿产
29活火山与自然硫 /032
30千年雄黄矿造福泽后人 /032
31中国雄黄应用简史 /035
32重晶石的妙用 /036
33为人类造福的石膏 /037
34石膏与豆腐一段好“姻缘” /038
35碳素材料的妙用 /039
36炭黑与石油天然气 /041
37农业矿石——磷 /041
38石油·切斯博罗·凡士林 /042
39石油还可食用 /043
40橡胶漫话 /044
41在中国发现的钾盐 /045
42挺进柴达木盆地结硕果 /045
43人工盐坑中的新生光卤石 /046
44丰富的盐矿资源 /047
45“盐泽”柴达木 /048
46沙海中的“冷库” /049
47自流井的五个世界之 /050
48盐池三千年 /051
49运城古盐池开发 /052
50运城盐文化 /053
51矾矿千秋史造福满人间 /055
52我国明矾石矿资源丰富 /057
53硅的妙用 /057
54新型的农业地质学 /059
55新兴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060
56富于想象才能创新——从探达问世的故事说起 /061
57中国榴辉岩的研究已为国际地学界瞩目 /062
58石油天然气与汞有不解之缘 /064


第三辑能源漫话
59煤化工前景可观 /068
60化学使煤身价倍增 /068
61中国古代找煤杂谈 /070
62煤的年龄有多大 /070
63煤与琥珀是“近亲” /071
64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072
6521世纪的新能源——煤制醇醚 /074
66新型燃料——水煤浆 /075
67煤的液化 /076
68沈括与石油 /077
69全球早的油井在中国 /077
70全球开发早的气田在中国 /078
71全球早的钻探技术在中国 /079
72高精尖的石油钻探新技术 /081
73油气的形成可追溯到生命形成之前 /082
74新中国找油四大突破 /083
75生物礁与石油天然气 /085
76突破禁区寻找煤成油大油田 /086
77近海湖相生物礁的发现及找油意义 /087
78滇黔桂地区二叠纪的生物礁与油气的关系 /088
79原油孢粉化石与古潜山油田 /090
80陨石冲击构造可望找到油气田 /092
81会搬家的矿藏 /093
82有机成因正确与否化石油苗自有评说 /094
83藻类生物与石油天然气有不解之缘 /095
84颗石藻的生油意义 /096
85树上也能长出石油来? /097
86丰富多彩的能源树 /098
87利用CO2和海藻生产石油的实验获得成功 /099
88奇特的沥青湖 /100
89揭开江底爆炸之谜 /101
90靠石油支撑的国家——科威特 /102
91可提供能源的细菌 /104
92未来的能源——水中的氢 /105
93莫让地下热水付东流 /106
94云南腾冲的火山与地热资源 /107
95向海洋索宝 /109
96我国可燃冰开采研究取得新进展 /112
97天然的可再生资源——绿色石油 /112


第四辑自然奇观
98五岳排列与地质时代 /116
99泰山绝顶水从何来 /116
100华山四谜你可知道 /117
101揭开峨眉山九老洞之谜 /118
102雁山“四宝” /120
103南国的天然长城 /121
104四面山上美人图 /121
105神堂湾的谜 /122
106神奇的天然回音壁 /123
107魔鬼谷之谜 /124
108泼水现竹奇观 /126
109“河”的“手段” /126
110世界上高的大湖 /127
111科学家破译湖之谜 /128
112犀牛湖“神水”不神消涨有道 /128
113“三国”毒泉今何在 /130
114泉水显龙奇观 /131
115揭开喊泉之谜 /131
116神奇的五眼泉 /133
117两泉近咫尺冷热何不同 /133
118瀑布显字用耳听花 /134
119大陆的动植物都是由海洋中登陆的 /135
120形形生物钟 /137
121植物也有血型 /138
122植物也有“化学武器” /139
123你见过吃动物的植物吗? /140
124能催眠的山花 /141
125为夹竹桃正名 /142
126动物也有“化学武器” /142
127鸡与毒气 /144
128蚕蛹的药用及营养价值 /144
129陨石雨之及相关知识 /145
130地层深处的“白肉”与“血水” /146
131漫话水晶 /147


第五辑环境保护
132来自天上的警告 /150
133来自地上和地下的警告 /150
134来自人间的警告 /151
135是谁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151
136绿色化学: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 /152
137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物农药 /154
138新兴的医学环境地球化学 /155
139前人埋下祸根后人吃尽苦头 /158
140漫话南北极 /159
141水的呼唤 /161
142海河流域地裂缝的成因 /163
143二十多年前的“绝密”档案 /165
144草海衰与兴 /166
145乱采滥挖的报复 /167
146环境污染与新“女儿村” /168
147拿破仑之死有新说——死于裱墙纸 /169
148环境与长寿 /170

作者介绍


李钟模,化工部地质研究院,曾任职于贵州石油勘探局及化工部地质研究院。大学文化,地层古生物专业,高级工程师。从事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和化工地质研究。在专业研究和科普、文学创作中畅游一生,三者得而兼之,均有所建树。
发现古生物层孔虫5个新种,龙介类1个新属2个新种。1996年被评为全国化工先进科普工作者,连续10年被中国化工报社评为好的特约记者,2005年分别被涿州市和保定市评为首届先进科普工作者。
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

文摘









序言



《工业之魂:材料、能量与地球的对话》 本书是一部融汇化工、地质与环境科学前沿知识的科普力作,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揭示物质转化、能量流动以及地球系统演变的奥秘。我们不仅关注宏观的自然奇观,更将目光投向微观的原子分子世界,以生动详实的语言,解构复杂深邃的科学原理,勾勒出科学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的宏大图景。 第一篇:化工的魔法——物质重塑与无限可能 化工,被誉为“工业的灵魂”,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物质、创造新材料、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科学。本书第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神奇的化工世界,从最基本的原子、分子结构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驾驭这些反应,实现物质的精确重塑。 我们将从“炼金术的遗梦与化学的曙光”开始,回顾人类早期对物质转化的朴素探索,直至近代化学的诞生,如波义耳、拉瓦锡等巨匠的贡献,如何为现代化工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我们将聚焦于“石油化工:驱动现代文明的血液”。石油,这一被誉为“工业的粮食”的宝贵资源,如何通过复杂的裂解、重整、聚合等工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塑料、橡胶、合成纤维、染料、医药品乃至能源?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转化过程,揭示从原油到千姿百态的化工产品的奇妙旅程,并探讨石油化工在保障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化工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深入“高分子世界的缤纷斑斓”,介绍聚合物的奇特性质,如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尖端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日常的聚乙烯、聚丙烯,到高性能的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本书将一一呈现这些“神奇的分子链”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化工的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化工与可持续未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化工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将探讨生物基材料、可降解塑料、清洁能源技术(如氢能、生物燃料)的研发进展,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循环经济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解析“催化剂:化工反应的加速器与导航仪”,了解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如何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以及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如何驱动化工技术的突破。 本书还将触及“精细化工:创造价值的微观艺术”,介绍药物合成、香料制造、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过程,展示化工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让读者体会到化工并非冰冷的工业生产,而是充满智慧与创意的科学实践。 第二篇:地球的脉搏——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亿万年的时光中,经历着深刻的地质变迁,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壮丽山河,也孕育了蓬勃的生命。本书第二篇将带您踏上一次穿越时空的地球之旅,探寻地质学的奥秘,理解地球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地质现象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们将从“地球的诞生与早期演化”讲起,追溯太阳系的形成,地球如何从原始的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经历漫长的冷却、熔融、分化过程,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岩石圈、地幔和地核。我们将解析“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变形记””,了解地球表层岩石圈如何分裂成巨大的板块,以及这些板块的碰撞、分离、俯冲如何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塑造大陆和海洋的格局。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大西洋的扩张,来理解这一宏伟的地质理论。 “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呼吸与怒吼”,我们将深入探究地震的成因、传播机制以及预测与防御的挑战。同时,我们将解析火山的形成、喷发过程,以及火山灰、火山岩浆如何对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回顾历史上著名的火山灾难,以及现代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测和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本书还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隧道”,探索“化石:地球生命史的忠实记录”。从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到恐龙的巨型骨骼,再到早期人类的遗迹,化石不仅是研究生命演化的宝贵线索,也为我们理解地球过去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将解析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地质年代的划分,让读者感受生命在地球舞台上漫长而壮丽的演变史。 “矿产资源:大地的馈赠与人类的动力”,我们将探讨地球内部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如金属矿、能源矿(煤、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等,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解析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并讨论资源勘探、开采、利用以及矿山修复等相关议题。 最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地下水与地热能:地球的隐秘宝藏”。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深刻影响着地表的地貌和生态。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本书将揭示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宝贵资源,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篇:环境的低语——生态平衡与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的繁荣,离不开地球的慷慨馈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我们的生产活动正在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第三篇将聚焦于“环境漫谈”,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寻求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将从“空气的污染与治理:呼吸的挑战”开始,解析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如何导致大气污染,如雾霾、酸雨、温室效应。我们将介绍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全球范围内为改善空气质量所做的努力,如清洁能源的推广、工业废气处理技术的进步等。 “水资源的危机与保护:生命之源的呼唤”,我们将探讨水污染的成因,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这些污染对饮用水安全、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将强调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水处理技术、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解决方案。 “土壤退化与修复:大地母亲的伤痕”,我们将分析过度耕种、不当施肥、化学污染等如何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化、盐碱化。我们将讨论土壤修复的技术,如有机耕作、生物改良,以及保护土壤健康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生命网络的宝贵财富”,我们将阐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分析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立法保护等。 本书还将探讨“气候变化:全球性的挑战与应对”。我们将解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科学联系,分析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如《巴黎协定》,以及个人和社区可以采取的减排行动。 “固体废弃物与循环经济:从“垃圾”到“资源”的转变”,我们将关注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问题,介绍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减负。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生态文明与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自觉。我们将倡导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理性消费等绿色生活理念,鼓励每个人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为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工业之魂:材料、能量与地球的对话》是一部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它将带领您跨越学科界限,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您对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思考。无论您是渴望了解科学知识的爱好者,还是关心人类未来发展的每一位公民,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视野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首先体现在其对复杂科学概念的深入浅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惊讶于作者如何能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化学反应、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或是环境污染的机制,解释得如此清晰易懂,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在娓娓道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逻辑性和趣味性。例如,关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催化剂比作“化学反应的助推器”和“效率的魔法师”,让读者立刻就能抓住其核心功能。在谈及地质变迁时,那些关于板块运动、火山爆发的描绘,也仿佛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展开,让人感受到地球母亲的强大力量与缓慢而深刻的改变。更不用说对环境问题的探讨,作者精准地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以及工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考方向。整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知识迷宫,每一个分支都通向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世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渴望进一步探索。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辨的智力旅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常常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在讨论化工产品的安全性时,作者会提出“我们应该如何权衡便利性与潜在风险?”这样的问题,促使我反思消费习惯。在地质学的章节中,关于“人类活动对地质过程的影响有多大?”的探讨,则让我对自身行为在宏观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在环境问题方面,作者更是鼓励读者思考“我们对后代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 G点,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回味无穷,并且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这些科学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亮点在于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巧妙地将化工、地质和环境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学科融会贯通,展现出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例如,在讨论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时,作者不仅分析了直接的污染物排放,还深入探讨了原材料的开采、能源的消耗,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估框架。在地质学的章节中,作者将地球的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解释了特定地质条件如何影响了早期人类的聚落选择和文明进程。在环境漫谈的部分,作者则将个体行为与全球性环境挑战紧密相连,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能够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评分

细细品味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他将化工生产的奇妙之处、地质演变的壮丽景象,以及环境挑战的紧迫性,如同精心编织的画卷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巧妙串联,作者不仅展现了科学的魅力,更传递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他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其发展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驾驭和应用。他对地质变迁的描绘,不仅仅是关于地壳运动的冷冰冰的叙述,更是对时间尺度上地球生命历程的深刻洞察,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珍贵。而对于环境问题的讨论,则充满了警醒与希望,他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当下,并为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对我们价值观的塑造和对社会责任的启迪,是一部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内容一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同时又避免了学究式的枯燥。他能够用朴素的比喻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使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地质奇观时所使用的生动语言,仿佛能感受到岩石的脉动和地层的呼吸。在探讨化工技术的进步时,作者的笔调又显得理性而客观,既肯定了科技的巨大贡献,也审慎地指出了潜在的挑战。在谈到环境问题时,作者的文字则充满了人文关怀,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地球家园深沉的爱。这种恰到好处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在严肃的科学内容之外,又增添了一抹文学的色彩,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情感的共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