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胜华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科学
  • 古代科技
  • 天工开物
  • 科普
  • 文化
  • 历史
  • 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
  • 趣味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47900
商品编码:296498053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定价:25.00元

作者:刘胜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从丝丝入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夭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内容提要


《教科文行动·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10.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一、 成语的诞生:智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 成语,作为汉语中最具表现力、最凝练的语言精华,它们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和实践活动之中。每一个成语背后,都可能蕴藏着一个故事、一种哲理、一段历史,或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认知。当这些故事、哲理、历史与对自然的认识,经过千锤百炼,最终以简洁、生动、形象的四字(或多字)形式流传下来,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成语。 “天工开物”之名,意指“天道酬勤,事在人为”,也暗含着对自然万物规律的探索与运用。而本书《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正是以此为引,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古代成语中的科学智慧。这些成语,如同散落在中国古代智慧宝库中的璀璨珍珠,它们并非直白的科学定义,而是以一种含蓄、艺术的方式,折射出古人对宇宙、自然、物质、生命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洞察。 二、 科学的足迹:从农耕到天文,成语中的智慧光芒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探索之旅,通过对大量古代成语的细致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先民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卓越智慧。 1. 农业的智慧:耕种、收获与自然规律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古国,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生存的基石。因此,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成语,自然而然地蕴含了丰富的农耕科学知识。 《春华秋实》: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背后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精准观察,是农民耕作经验的总结。古人深知,春天的繁花是秋天丰收的铺垫,合理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都是为了保证“春华”不负“秋实”。这种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正是朴素的生态学和植物学知识的体现。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以反面教材的形式,警示了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错误做法。它揭示了植物生长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节奏,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这背后是对植物生理学和生长环境因素的朴素认识,告诫人们要遵循科学的种植方法,耐心等待,方能获得好的收成。 《粒粒皆辛苦》: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粮食来之不易的艰辛。它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更是对每一粒谷物价值的认识。每一粒谷物,都凝结了播种、耕耘、收割、晾晒、脱粒等一系列复杂的农事活动,涉及到土壤、水分、阳光、气候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协同作用,也包含了丰富的农技知识。 《水到渠成》: 这个成语不仅指代事情的自然发展,更蕴含着对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理解。在农耕社会,引水灌溉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关键。人们通过修筑水渠,将水源引向田地,当水量充沛,水流顺畅时,自然就能滋润庄稼,实现丰收。这反映了古人对水流动力学、土木工程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认知。 2. 天文的观察:日月星辰,测时辨历 古代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是其科学探索的另一重要领域。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仅是浪漫的诗歌素材,更是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历法、预测灾害的重要依据。 《日新月异》: 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不断更新变化,其本意与天体运行密切相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辰周而复始地运转,这些都是自然界永不停歇的变化。古人通过长期对天文的细致观察,总结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将其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历法。《日新月异》恰恰反映了这种对时间变化的敏锐感知,也暗含了天文学中关于周期、变化与演化的概念。 《星移斗转》: 这是对星空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古人观察和辨认星宿的智慧体现。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识别不同的星宿,如北斗七星(斗转),以及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方位、时间,甚至预测季节。这种对星辰位置变化的精准记录和运用,是古代导航、计时以及天象记录的基础,体现了古人高超的观测能力和几何空间感。 《昼耕夜织》: 这个成语描绘了辛勤劳作的景象,但也暗含了对昼夜更替的认知。古人根据太阳的光照强度来安排生产活动,白天进行农耕,夜晚则利用灯火进行纺织等室内工作。这背后是对昼夜节律的自然适应,也体现了对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利用和时间管理。 3. 物质的奥秘:炼金、冶金与化学雏形 虽然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化学体系,但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转化知识,尤其是在冶金、陶瓷、医药等领域。 《炼石成金》: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但其字面意义却指向了古代炼金术的探索。虽然“点石成金”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古人对金属的提炼、合金的制造,以及对矿石性质的认识,却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青铜器的铸造到铁器的使用,都凝聚了丰富的冶金技术和化学知识,包括对矿物的成分分析、火候的控制、添加剂的使用等。 《点石成金》: 作为一个更为积极的比喻,它同样指向了物质转化的可能性。在古代,许多技艺都充满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味,例如陶瓷的烧制,就是将普通的泥土经过高温烧制,变成坚固耐用的器皿。而中医药的炮制过程,更是通过复杂的蒸、煮、炒、焙等方法,改变药物的性质,使其发挥药效。这些过程都涉及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炉火纯青》: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达到精湛的境界,在古代,这常常与炼丹、冶金等与“火”紧密相关的技艺相关。炼丹师需要精准控制炉火的温度和时长,才能成功炼制出期望的丹药。冶金工匠也需要通过对炉火的精妙控制,才能锻造出高质量的金属制品。这背后是对热力学、传热学以及材料学最朴素的认识。 4. 物理的常识:力、声、光、热的早期认知 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关于力、声、光、热等物理现象的直观认知,并将其融入成语之中。 《滴水穿石》: 这个成语形象地展现了微小力量的持续作用所能产生的巨大效应。它背后是对“力”的累积和“时间”的量变到质变的深刻理解。水滴本身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经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冲击,最终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这体现了对能量积累和物质磨损的朴素认识。 《声东击西》: 这个成语在军事和策略上广泛应用,其核心是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迷惑敌人。声音的传播是物理学中的声学现象,古人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方式以及其在空气中的速度都有直观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策略中。 《坐井观天》: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见识短浅,其字面描绘的是从井底向上看天空的景象。虽然是比喻,但它也反映了古人对“视线”和“视野”的认识。从有限的观察点出发,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围,这与几何光学和光学原理息息相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成语生动地说明了缓慢积累导致重大后果的道理。它涉及到了“温度”和“物质状态”的变化。冰的形成需要持续的低温环境,当温度持续下降,水分才会逐渐结冰,并且厚度也会逐渐增加。这背后是对热力学变化规律的朴素观察。 5. 生物的规律:动植物的形态、习性与生存 对动植物的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都体现了对生物形态、习性以及生存法则的细致洞察。 《井底之蛙》: 同《坐井观天》类似,它也是对局部视野局限性的比喻,但更侧重于动物(青蛙)的生存环境。青蛙生活在井底,其视野受限,自然对外界的广阔天地一无所知。这反映了古人对不同生物栖息地以及环境对生物认知影响的观察。 《鱼目混珠》: 这个成语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其背后是对“鱼眼”和“珍珠”的形态差异的辨别能力。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才能区分出两者的细微差别,这涉及到对生物体(鱼)和矿物(珍珠)形态学的基本认知。 《螳臂当车》: 这个成语描绘了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的愚蠢行为。螳螂用自己的前臂去阻挡滚滚而来的车轮,这是对生物力量对比和物理碰撞结果的直观描述。它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行为习性和物理规律的清晰认识。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逼真,仿佛有生命一样。这背后是对动物(尤其是飞鸟,如“栩栩”)形态、神态的精确模仿和捕捉。能够将生物的生命力如此逼真地再现,离不开对生物形态学、运动学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理解。 三、 成语的解读: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并非简单地罗列成语,而是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温度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古老的语言瑰宝。 追溯本源: 每一个成语的解读,都将从其字面意义出发,追溯其最原始的语境和典故,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挖掘: 在理解了成语的字面含义后,本书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将其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例如,解释《滴水穿石》背后的磨损原理,或是《水到渠成》中的流体力学概念。 辨析与辨正: 对于一些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引申的成语,本书也将进行科学的辨析,区分其本意与引申义,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科学局限性。 思维的启迪: 通过对成语中科学知识的解读,本书旨在启迪读者的科学思维,培养其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乐趣,从平凡的语言中汲取智慧。 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读者看到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同时,不断创新,将科学精神发扬光大。 四、 结语:打开智慧之门,感受文化之美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物。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古老的成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闪耀着科学智慧的火花;在那里,您将发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更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的精妙认知与哲学思考之中。 翻开本书,您将不仅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先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这不仅是对古代科学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探索,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文化与科学的双重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成语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这些成语就是一些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或者是一些好听的、有教育意义的句子。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显微镜,把每一个成语都放大,然后展示出它背后令人惊叹的科学内核。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却充满了洞察力。它不会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与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紧密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海市蜃楼”的解释,我以前只知道它是一种光学现象,但作者却详细地解释了光线在大气层中折射的原理,甚至还可能涉及到不同密度空气层的形成,让我对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还有“庖丁解牛”,我以为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屠夫的故事,但作者却将其与解剖学、人体结构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掌握规律,事半功倍”的更高层次的科学解读。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成语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新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科普都有些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两者巧妙结合的书籍并不多见。《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成语中蕴含的科学智慧。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解析都非常细致,并且能够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古代典籍作为佐证,让论证更加严谨可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精卫填海”的解读,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只是一个不自量力的悲壮传说。但作者却从古人的地理认知、对海岸线变迁的观察,甚至可能涉及到的地质和水文知识进行了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仿佛古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地球的演变。再比如“刻舟求剑”,我原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呆板不知变通的故事,但作者却从物理学中的参照系概念,甚至到早期对物体运动轨迹的朴素认识来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新颖。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在古代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以一种更具象、更生活化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让我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多元和开放。”

评分

“我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叫做《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或者是一些对成语的生搬硬套的解释。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并没有给我一种“讲科学”的生硬感,而是巧妙地将中国古代浩瀚的成语宝库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科学原理联系起来。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解读都充满了智慧,它挖掘出了成语背后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朴素的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知识。比如,书中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我以前只觉得是个毅力惊人的故事,但作者却从中引申出了地质学上关于地壳运动和时间尺度的概念,让我不禁感叹古人虽无先进仪器,却能凭借经验和智慧窥探天机。又如“画蛇添足”,我一直以为只是一个比喻,但作者却从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蛇的生理构造,揭示了为何“蛇无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警示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学过的那些成语,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蕴含着生命和智慧的符号。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全新视野,让我觉得既增长了见识,又觉得非常有趣。”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实在太多了。它不像那些传统的科普读物,枯燥乏味,也不像那些解读成语的书,流于表面。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中国古代丰富的成语文化与科学知识融会贯通,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讲解都非常有深度,并且能够追溯到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比如,书中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我以前只觉得是形容事物毫不相关,但作者却从古代对“风”、“马”、“牛”等生物习性的观察,甚至可能涉及到古代动物学和农业生产的知识来解释,让我看到了成语背后更丰富的文化和科学内涵。又如“井底之蛙”,我一直以为只是个比喻,但作者却从古人对“井”的建造、对“天”的认知,甚至可能涉及到早期光学和几何学的朴素认识来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对空间和视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学史,而这些成语,更是其中最闪耀的智慧结晶。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由衷的赞叹。”

评分

“一本真正能让人‘开眼’的书!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也看过不少关于成语的书,但《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讲道理,也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故意制造的猎奇感,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语言,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剥去了表面的故事或寓意,深挖出了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密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水滴石穿”的解释,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个强调持之以恒的比喻,但作者却详细阐述了水流的冲刷作用,结合了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磨损原理,甚至还提到了水分子对岩石结构的渗透和侵蚀,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个简单的成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原理。还有“拔苗助长”,我以为就是个教育方法上的反面教材,但作者却从植物学的角度,解释了植物生长需要特定的生长周期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强行干预只会适得其反,这让我对“顺应自然”的朴素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探险,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在揭开历史的面纱,发现古人留下的宝贵智慧。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成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