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定价:25.00元
作者:刘胜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从丝丝入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夭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内容提要
《教科文行动·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10.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成语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这些成语就是一些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或者是一些好听的、有教育意义的句子。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显微镜,把每一个成语都放大,然后展示出它背后令人惊叹的科学内核。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却充满了洞察力。它不会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与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紧密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海市蜃楼”的解释,我以前只知道它是一种光学现象,但作者却详细地解释了光线在大气层中折射的原理,甚至还可能涉及到不同密度空气层的形成,让我对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还有“庖丁解牛”,我以为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屠夫的故事,但作者却将其与解剖学、人体结构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掌握规律,事半功倍”的更高层次的科学解读。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成语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新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科普都有些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两者巧妙结合的书籍并不多见。《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成语中蕴含的科学智慧。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解析都非常细致,并且能够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古代典籍作为佐证,让论证更加严谨可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精卫填海”的解读,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只是一个不自量力的悲壮传说。但作者却从古人的地理认知、对海岸线变迁的观察,甚至可能涉及到的地质和水文知识进行了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仿佛古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地球的演变。再比如“刻舟求剑”,我原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呆板不知变通的故事,但作者却从物理学中的参照系概念,甚至到早期对物体运动轨迹的朴素认识来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新颖。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在古代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以一种更具象、更生活化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让我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多元和开放。”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叫做《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或者是一些对成语的生搬硬套的解释。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并没有给我一种“讲科学”的生硬感,而是巧妙地将中国古代浩瀚的成语宝库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科学原理联系起来。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解读都充满了智慧,它挖掘出了成语背后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朴素的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知识。比如,书中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我以前只觉得是个毅力惊人的故事,但作者却从中引申出了地质学上关于地壳运动和时间尺度的概念,让我不禁感叹古人虽无先进仪器,却能凭借经验和智慧窥探天机。又如“画蛇添足”,我一直以为只是一个比喻,但作者却从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蛇的生理构造,揭示了为何“蛇无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警示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学过的那些成语,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蕴含着生命和智慧的符号。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全新视野,让我觉得既增长了见识,又觉得非常有趣。”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实在太多了。它不像那些传统的科普读物,枯燥乏味,也不像那些解读成语的书,流于表面。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中国古代丰富的成语文化与科学知识融会贯通,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每一个成语的讲解都非常有深度,并且能够追溯到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比如,书中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我以前只觉得是形容事物毫不相关,但作者却从古代对“风”、“马”、“牛”等生物习性的观察,甚至可能涉及到古代动物学和农业生产的知识来解释,让我看到了成语背后更丰富的文化和科学内涵。又如“井底之蛙”,我一直以为只是个比喻,但作者却从古人对“井”的建造、对“天”的认知,甚至可能涉及到早期光学和几何学的朴素认识来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对空间和视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学史,而这些成语,更是其中最闪耀的智慧结晶。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由衷的赞叹。”
评分“一本真正能让人‘开眼’的书!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也看过不少关于成语的书,但《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讲道理,也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故意制造的猎奇感,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语言,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剥去了表面的故事或寓意,深挖出了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密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水滴石穿”的解释,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个强调持之以恒的比喻,但作者却详细阐述了水流的冲刷作用,结合了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磨损原理,甚至还提到了水分子对岩石结构的渗透和侵蚀,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个简单的成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原理。还有“拔苗助长”,我以为就是个教育方法上的反面教材,但作者却从植物学的角度,解释了植物生长需要特定的生长周期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强行干预只会适得其反,这让我对“顺应自然”的朴素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探险,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在揭开历史的面纱,发现古人留下的宝贵智慧。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成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