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
定價:25.00元
作者:劉勝華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從絲絲入扣到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築格局,從土崩瓦解與古代磚瓦技術到如法炮製與古代脂粉,從見風使舵與古代航海技術到以管窺夭與天文觀測技術,一些成語的齣現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産物,凝聚著古人的汗水與智慧。
內容提要
《教科文行動·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可以挖掘的東西十分廣泛和深厚,從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豐富內涵,從物質文明積澱的角度看,《天工開物》是一個*的富礦。就以古代器物來說,它貫穿瞭整個曆史長河,僅從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麵,細加分析都有令人贊嘆的精妙。實際上,《天工開物》早已不局限於中國古代發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發明創造,並且正在嘗試把視野放到人類大文明的背景下,進行中西發明的比較,進而提升到理性層麵。這也正是《開工天物》的優勢所在。
《天工開物》承載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播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節目以一批高水準的專傢學者為後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藝為資源,內涵豐富,錶現生動,是一檔沒有播齣時限的長綫節目。對於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培養文化品位都有積極意義,《天工開物》應該是有生命力的。
目錄
1.國色天香話牡丹
2.絲絲入扣談絲說扣
3.來龍去脈與古代對居住環境的認識
4.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築格局
5.靈丹妙藥說煉丹
6.麯徑通幽與造園藝林
7.作繭自縛說蠶絲
8.錦上添花與寸錦寸金
9.鈎心鬥角話古代建築技術
10.伯樂相馬與古代相馬術
11.自相矛盾說矛話盾
12.刀光劍影話刀劍
13.青齣於藍與古代的染藍技術
14.對癥說中醫
15.運籌帷幄說算籌
16.土崩瓦解與古代磚瓦技術
17.眾誌成城與古代城牆
18.胸無城府與古代城池、宅第建築
19.如膠似漆說漆藝
20.見風使舵與古代航海技術
21.杯弓蛇影說中國弓
22.塗脂抹粉與古代脂粉
23.如法炮製與中藥製法
24.鬥轉星移話北鬥
25.七月流火與古人對天象的觀測
26.玉不琢不成器話玉器加工
27.百煉成鋼話煉鋼技術
28.爐火純青與古代控溫技術
29.吐故納新與養生術
30.以毒攻毒與中醫理念
31.以管窺天與天文觀測技術
我真喜歡《天工開物》
迴想《天工開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記憶(代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一本真正能讓人‘開眼’的書!我一直認為自己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瞭解,也看過不少關於成語的書,但《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講道理,也沒有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故意製造的獵奇感,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語言,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剝去瞭錶麵的故事或寓意,深挖齣瞭隱藏在其中的科學密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水滴石穿”的解釋,我一直以為這隻是個強調持之以恒的比喻,但作者卻詳細闡述瞭水流的衝刷作用,結閤瞭物理學中的摩擦力、磨損原理,甚至還提到瞭水分子對岩石結構的滲透和侵蝕,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這個簡單的成語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精妙的科學原理。還有“拔苗助長”,我以為就是個教育方法上的反麵教材,但作者卻從植物學的角度,解釋瞭植物生長需要特定的生長周期和適宜的環境條件,強行乾預隻會適得其反,這讓我對“順應自然”的樸素道理有瞭更深的理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知識探險,每一次翻頁,都仿佛是在揭開曆史的麵紗,發現古人留下的寶貴智慧。這本書不僅讓我對成語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充滿瞭敬意。”
評分“坦白說,《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傳統成語的看法。我之前總覺得這些成語就是一些前人流傳下來的經驗之談,或者是一些好聽的、有教育意義的句子。但這本書就像一個顯微鏡,把每一個成語都放大,然後展示齣它背後令人驚嘆的科學內核。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但卻充滿瞭洞察力。它不會用晦澀的專業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與成語的字麵意思和引申義緊密聯係起來。舉個例子,書中對“海市蜃樓”的解釋,我以前隻知道它是一種光學現象,但作者卻詳細地解釋瞭光綫在大氣層中摺射的原理,甚至還可能涉及到不同密度空氣層的形成,讓我對這個神奇的自然現象有瞭更科學的認識。還有“庖丁解牛”,我以為就是一個技藝高超的屠夫的故事,但作者卻將其與解剖學、人體結構學以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關於“掌握規律,事半功倍”的更高層次的科學解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成語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知識點,新的智慧。”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叫做《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的書,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實在太多瞭。它不像那些傳統的科普讀物,枯燥乏味,也不像那些解讀成語的書,流於錶麵。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中國古代豐富的成語文化與科學知識融會貫通,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書中對每一個成語的講解都非常有深度,並且能夠追溯到古代先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比如,書中對“風馬牛不相及”的解讀,我以前隻覺得是形容事物毫不相關,但作者卻從古代對“風”、“馬”、“牛”等生物習性的觀察,甚至可能涉及到古代動物學和農業生産的知識來解釋,讓我看到瞭成語背後更豐富的文化和科學內涵。又如“井底之蛙”,我一直以為隻是個比喻,但作者卻從古人對“井”的建造、對“天”的認知,甚至可能涉及到早期光學和幾何學的樸素認識來分析,讓我看到瞭古代人對空間和視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科學史,而這些成語,更是其中最閃耀的智慧結晶。閱讀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瞭由衷的贊嘆。”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科普都有些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能夠將兩者巧妙結閤的書籍並不多見。《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這本書,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沒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代成語中蘊含的科學智慧。書中對每一個成語的解析都非常細緻,並且能夠引用相關的曆史文獻、古代典籍作為佐證,讓論證更加嚴謹可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精衛填海”的解讀,在大多數人眼中,這隻是一個不自量力的悲壯傳說。但作者卻從古人的地理認知、對海岸綫變遷的觀察,甚至可能涉及到的地質和水文知識進行瞭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解讀角度,仿佛古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著地球的演變。再比如“刻舟求劍”,我原以為隻是一個關於呆闆不知變通的故事,但作者卻從物理學中的參照係概念,甚至到早期對物體運動軌跡的樸素認識來分析,讓我覺得非常新穎。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在古代並非完全不存在,而是以一種更具象、更生活化的形式,融入瞭我們的語言和文化之中。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也讓我對科學的認識更加多元和開放。”
評分“我最近偶然間翻到一本叫做《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以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讀物,或者是一些對成語的生搬硬套的解釋。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並沒有給我一種“講科學”的生硬感,而是巧妙地將中國古代浩瀚的成語寶庫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科學原理聯係起來。書中對每一個成語的解讀都充滿瞭智慧,它挖掘齣瞭成語背後蘊含的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物質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樸素的力學、天文學、生物學知識。比如,書中對“愚公移山”的解讀,我以前隻覺得是個毅力驚人的故事,但作者卻從中引申齣瞭地質學上關於地殼運動和時間尺度的概念,讓我不禁感嘆古人雖無先進儀器,卻能憑藉經驗和智慧窺探天機。又如“畫蛇添足”,我一直以為隻是一個比喻,但作者卻從解剖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細緻地分析瞭蛇的生理構造,揭示瞭為何“蛇無足”,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瞭這個成語的由來和警示意義。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地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曾經學過的那些成語,突然覺得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蘊含著生命和智慧的符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之間聯係的全新視野,讓我覺得既增長瞭見識,又覺得非常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