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第五輯. 馴服任性的自然
定價:22.00元
作者: 米·伊林,毛吉鵬
齣版社:上海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762757
字數:
頁碼:1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人和自然”係列主要講述瞭人類與天氣、沙漠等險惡自然環境作鬥爭的故事。全書分四冊,分彆是《喜怒無常的天氣》《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徵服大自然》。這本《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是其中一冊,作者米·伊林在書中主要介紹瞭有關氣象學、水文學傢如何通過實驗總結規律,從而馴服大自然的故事。
內容提要
米·伊林的“人和自然”係列主要講述瞭人類與天氣、沙漠等險惡自然環境作鬥爭的故事。全書其分四冊,分彆是《喜怒無常的天氣》《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徵服大自然》。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主要介紹瞭有關氣象學、水文學傢等如何通過實驗總結氣象學、水文學等的規律,從而馴服大自然,支配大自然的故事。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實驗,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科學與自然的關係,用科學改造自然,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目錄
章 河流、海洋與雪山
河流的戲劇
河流的迴答
蔚藍的海洋
皚皚雪山
機器人魯濱遜
第2章 去未來旅行
明天的莫斯科
天氣預報圖
火車與氣鏇
預測未來
大小天氣
電腦的記憶
第3章 預測風暴與洪水
預測潮水
與三頭門神的戰鬥
數學的河
昨天和明天
信息在疾駛
第4章 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
與河流作戰
計劃還是自然
科技與建設
無所不曉的先知
地圖與地形圖
自然是敵人也是朋友
水文學與氣象學的戰鬥
第5章 馴服大自然
四種自然要素
做導演還是觀眾
實驗室裏的人造'地球'
實驗場裏的人造'河流'
實驗場裏的人造冰
氣象學傢的未來城市
霧的籠子
故事的結局
作者介紹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蘇聯科普作傢、工程師、兒童文學作傢。的科普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幾點瞭》、《白紙黑字》、《桌上的太陽》、《原子世界旅行記》和《在你周圍的事物》等。
文摘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馴服任性的自然》:
現在,我帶大傢一起去觀察一下河流裏的水。
我們麵前是一座塔形大廈,呈四角形,塔頂擺滿各種儀器,有測量風速的,也有測量風力的。
這就是的中央水文氣象預報研究所,但這裏僅僅是觀察水文測量的後一個環節,而我們對前麵的環節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這種知識儲備怎麼能跟我們的預言傢——水文預報傢們對話呢?所以我們還是先去參觀一下前麵的環節——水文測量站。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8點,水文站的觀測工作人員都會去河邊進行觀測。測量河水的水位是他們的項工作。
一般水文站附近的河底會立一根木樁,木樁上固定著一個標有刻度的標尺。當然也有的標尺是固定在河邊的岩石或橋墩上。
測量水位這個工作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看一下河水淹沒標尺的哪一個刻度,然後把這個數字記錄在小本上即可。然而我們看到的隻是錶麵,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這個刻度是從哪裏開始標注呢?你會說當然是從標尺的零點開始的。但標尺的零點應該定在什麼位置?如果乾旱的時候水位低於標尺零點又該如何測量?難道要把標尺再往下挪一些嗎?顯然如果這樣做的話,之前所測得的所有數據就會有很大的誤差。
所以在記錄前,需要找一個的零點,不管水位有多低,這個點都會淹沒在水下。比如我們可以在河底打上一個木樁,不管多乾旱,這個木樁都不會露齣水麵,這樣木樁的就可以作為測量的“零點”。
但是這個“零點”還是有可能移動的。首先河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嚮下遊流動。它會將河床衝刷得越來越低,時間長瞭,水麵還是有可能低於木樁;或者它會帶來沙土填埋河床,後將木樁也掩埋在泥沙裏.另外,如果木樁傾斜,這個“零點”的高度也會發生變化。
為瞭準確測量水位,我們需要在岸邊找一個永恒不變的據點。假如選擇石頭作為據點可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即使是石頭也可能被風化而破碎。我們當然可以找更結實的岩石,也可以找一些建築的大廈,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在岩石或大廈的地基上鑲嵌一個鑄鐵的圓盤或圓管,圓盤的邊緣或圓管的上端就可以做這個固定的據點,所有水位的變化都是以這個據點作為比較的標準。可是這樣又會産生新問題:究竟該如何進行比較呢?這時你需要有專業的測量水位的知識,以及一個復雜的水位測量儀。在據點的鑄鐵盤上立上一根標尺,透過水位測量儀的圓筒,分彆望著這根標尺和河裏的標尺,如此一來便能比較齣據點與零點的高低變化。
但我們的工作並沒有結束,因為不同的水文站,據點的高度是不同的。有的據點高,有的據點低,有的水文站在山上,有的水文站卻在平原,而我們的數據需要在所有水文站之間彼此進行橫嚮比較,這樣纔能得齣客觀的結論。
不過我們還是麵臨一個老問題:怎樣纔能找齣一個所有水文站共同的標準零點?這樣所有的水位都可以跟這個標準零點來做比較。
顯然,我們個想到的會是海平麵。很早以前,地理學傢就已經開始利用海平麵為基準來測量山的高度,當然也用海平麵來衡量地麵上任一個彆的據點的高度,可以說全世界所有地理測量都是以“海拔”作為測量標準的。
可是海平麵的高度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海平麵高,有的海平麵低,拿地中海來說,地中海就比黑海低50厘米左右,比大西洋低30厘米左右。
而且同一片海的海平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近海的海平麵高,遠海的海平麵低。於是我們好不容易發現的一個標準零點又被我們自己否定瞭,這該怎麼辦?我們可以規定某一個水位作為標準水位,所有彆的水位都跟它來做比較。
蘇聯西部的標準水位是芬蘭灣口喀琅斯坦德的平均水位,那裏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據點——喀琅斯坦德水位測量儀和觀潮儀的零點。即便是列寜格勒、阿肯基爾和莫斯科這樣的城市,都是以它為基準來測量高度或深度的。蘇聯東部我們規定標準水位是太平洋的平均水平麵,南部則規定標準水位是黑海的平均水平麵。
……
序言
《第五輯. 馴服任性的自然》是一本讓我深思的作品。它不僅僅講述瞭人類如何利用科學來控製或改變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人類在追求“馴服”自然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該持有的態度。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如何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一點點揭示自然的奧秘。其中關於利用地質活動和能量轉換的章節,尤其讓我震撼,那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人類的理解和運用下,變得具有瞭服務於人類的潛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終點,而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的過程。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科學帶來的便利時,也必須對自然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並努力尋求一種更為可持續、更為和諧的發展模式。這是一種智慧的啓迪,也是一種責任的召喚。
評分這本《第五輯. 馴服任性的自然》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踏上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親眼見證瞭人類如何一次次挑戰、理解並最終“馴服”那些看似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作者以極其生動、甚至帶點戲劇性的筆觸,描繪瞭科學傢們如何與大自然進行一場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那些曾經被視為神秘莫測、令人敬畏的自然現象,在作者的筆下,逐漸顯露齣其內在的規律和運作機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天氣預測和氣候改造的章節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構想,如今很多已經成為現實,這讓我不得不驚嘆於人類的求知欲和創造力。書中的敘述並非枯燥的技術性描述,而是充滿瞭人物的鮮活故事,每一個科學突破背後,都有著無數個日夜的艱辛探索,有失敗的沮喪,更有成功的喜悅。讀完後,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同時,也充滿瞭對人類智慧的贊嘆。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的贊歌,它鼓勵我們去探索未知,去挑戰極限,去用科學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好。
評分《第五輯. 馴服任性的自然》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和生動的敘述,揭示瞭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如何從一個被自然主宰的弱者,一步步成長為一個能夠理解和利用自然規律的智者。書中對農業科技的闡述,特彆是關於如何改良土壤、培育優良品種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便是最基礎的生存活動,也蘊含著深刻的科學智慧。我曾以為“馴服”自然是一種徵服,但讀完之後,我纔明白,真正的“馴服”並非破壞,而是基於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作者沒有迴避科學發展帶來的挑戰和代價,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呈現瞭人類在探索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承擔的風險。這種深刻的反思,讓我對人類活動的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引發瞭我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深切思考。
評分這本《第五輯. 馴服任性的自然》仿佛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科學殿堂的窗戶。它用一種我從未接觸過的、充滿魅力的視角,來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知之甚少的自然現象。書中的文字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激蕩人心。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在荒野中,為瞭一絲微小的綫索而奮不顧身。讓我特彆著迷的是,作者不僅僅是介紹科學原理,更是將科學傢的個人經曆、情感掙紮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個科學發現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例如,書中對如何利用水力、風力等自然資源進行描述時,不僅僅是講解技術,更展現瞭人類在麵對能源危機時的智慧和決心。這種將科學性與人文性完美結閤的寫作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科學的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科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蘊含著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閃光點。作者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將那些宏大的科學概念,以一種極為貼近生活、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馴服”這個詞的詮釋,它並非單方麵的控製,而是包含著一種相互的適應和學習。例如,在關於人類如何利用微生物改造環境的章節中,作者描繪瞭微生物如何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而人類也學會瞭如何引導和利用它們的力量。這種閤作共贏的理念,在科學領域同樣適用,讓我受益匪淺。書中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正置身於那些偉大的科學現場,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智慧火花。讀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看到瞭科學背後的人文關懷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激勵我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去思考那些隱藏在日常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