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直面雾霾
定价:28.00元
作者:尹传红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01049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小的PM2.5危害有多大?
吸烟产生的烟雾是PM2.5吗?
PM2.5监测仪器可靠吗?
如何“读懂”空气污染情况?
空气净化器真的能除霾吗?
治霾有何杀手锏?
……
随着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多发、频发,百姓开始越来越关注“雾霾”,并发出了上面的疑问,、媒体、专家、百姓对上述问题各自有何看法?谁的看法更科学?究竟怎样治理“心肺之患”?《直面雾霾》为您阐述背景,解惑释疑,提供答案。
内容提要
PM2.5是什么?雾霾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防霾措施?……随着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出现,雾霾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人们对待雾霾或恐惧、或抱怨、或愤怒,并产生了诸如上面的疑问。本书主编尹传红协同相关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采访,分别从、媒体、专家、百姓等不同角度,对雾霾的元凶和危害、雾霾的治理现状和办法、以及国外治理雾霾的经验等百姓的热议话题给出了回答,并通过比较揭示了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和真相,使百姓以更加积极、从容的态度直面雾霾。
目录
作者介绍
尹传红,1968年生。《科技日报》主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吃的困惑》、《樱桃树上的梦想》、《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等书。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全国科普作品”奖。曾被授予“国家科委青年业务标兵”、“全国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作者结尾部分所展现的某种“后真相”时代的挣扎与反思。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呈现了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甚至互相冲突的环境下,普通人在辨别真相、形成判断时的困境。我感觉作者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经历一次智识上的“雾霾”,然后在迷雾中寻找清晰的路径。我还在思考,书中对于“真相”的定义,以及对于“科学”的态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那些充满争议的社会议题。我想知道,作者希望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最终获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是一种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是一种直面复杂性、不回避矛盾的勇气?这种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结尾,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雾霾的描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时代深层的困惑和对智慧的渴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深邃而迷蒙的蓝色调,仿佛将读者瞬间拉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空间。封面上的文字“直面雾霾”四个字,以一种既沉静又带着力量的方式呈现,没有华丽的修饰,却直击人心。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不会是一本轻松读物,但肯定是一本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扉页的介绍,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书中探讨雾霾形成背后的复杂原因,不仅仅是工业排放和交通污染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更希望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层面的根源。我想知道,我们是否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作者的笔下,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未来可能出路的一些思考,哪怕只是一丝曙光,也能给予读者莫大的鼓舞。这种带有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书籍,总是让我感到格外着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环境问题本身。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社会公平、代际责任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等更宏大的命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下一代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让我感同身受。我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避免加剧社会不公,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共享清洁空气的权利。此外,我也对书中提出的关于公民责任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印象深刻。我想知道,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时,个人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集体力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现状?这本书是否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改变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这种具有启示性和呼唤行动力的内容,让我感到既沉重又充满力量,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火苗在黑暗中闪烁。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开篇所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写实和略带焦虑的笔触,描绘了那种身处浓重雾霾之中的切身感受。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视线被一层浑浊的黄色笼罩,每一个深呼吸都带着一种不安。这种场景的描绘,让我立刻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数次经历过的“口罩日”,那种被环境限制、行动不便的无奈和压抑感。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在后续的篇章中,将这种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从呼吸道疾病到更长远的慢性病,是否有什么科学的研究数据支持?同时,我也想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面对雾霾时,所承受的压力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有何差异。这本书是否也关注到了那些默默在抗击污染一线的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在自我防护和参与环保行动中的努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发现问题”,更能触及“解决之道”,哪怕是微小的希望,也能点燃读者的行动力。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资料所震撼。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雾霾的责任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从历史、科技、经济、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层层剥离,展现了一个极其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深入挖掘,例如某个时期的能源政策调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或是某个技术瓶颈如何阻碍了污染治理的进程。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写作手法,让整个论证过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还在思考,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理念,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可行性?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更优的平衡点?作者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案例,或者是一些打破僵局的创新思路?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做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