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化学 9787122043474 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活的化学 9787122043474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金田,谢德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
  • 生活
  • 科普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043474
  • 大众读物
  • 趣味化学
  • 科学普及
  • 日常生活
  • 化学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43474
商品编码:296576684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活的化学

定价:29.00元

作者:杨金田,谢德明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43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化学为主线,围绕吃、穿、住、行、用、学、玩等生活活动展开,包括食品与化学、烹饪与化学、饮料与化学、保健与化学、毒物与化学、穿戴与化学、美化与化学、环境与化学、日用品与化学、文体与化学和娱乐与化学等内容。
书中内容密切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展开阐述,集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并配有内容贴切、引人入胜的精美图片。本书可供中学化学教师、中学生、营销人员、管理人员及科普爱好者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大院校选修课程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物质的奥秘:万物如何构建与转化》 目录 第一章:探寻基本砖块——原子的世界 1.1 原子:宇宙的最小居民 1.1.1 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与中子 1.1.2 电子的舞蹈:能层与轨道 1.1.3 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亲戚” 1.2 元素周期表:原子世界的身份证 1.2.1 周期与族:规律的家族谱系 1.2.2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性格的体现 1.2.3 稀有气体:高冷而独立的存在 1.3 核反应:能量的爆发与转化 1.3.1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威力 1.3.2 核聚变:恒星的能量之源 1.3.3 放射性衰变:时间的痕迹 第二章:连接的艺术——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2.1 化学键:原子间的“情感纽带” 2.1.1 离子键:得失电子的“合作” 2.1.2 共价键:共享电子的“亲密” 2.1.3 金属键:自由电子的“海洋” 2.2 分子结构:形状决定功能 2.2.1 分子的极性:电荷分布的不均 2.2.2 分子间作用力:弱的吸引,大的影响 2.2.3 立体化学:分子在空间中的姿态 2.3 物质的状态:固、液、气、等离子体 2.3.1 固态:规则的排列,固定的形态 2.3.2 液态:流动的自由,相对的体积 2.3.3 气态:无序的运动,无限的膨胀 2.3.4 等离子体:带电粒子的“宇宙火焰” 第三章:变化的法则——化学反应的原理 3.1 反应类型:物质转化的分类 3.1.1 化合反应:从简单到复杂 3.1.2 分解反应:从复杂到简单 3.1.3 置换反应:元素的“你来我往” 3.1.4 复分解反应:离子的“交换舞会” 3.2 反应速率:变化的速度有多快 3.2.1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 3.2.2 活化能:反应发生的“门槛” 3.3 化学平衡:动态的“拉锯战” 3.3.1 平衡常数:反应的“倾向性” 3.3.2 平衡移动: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第四章:物质的家族——酸、碱、盐与氧化还原 4.1 酸与碱:质子得失的“游戏” 4.1.1 酸的定义:提供质子 4.1.2 碱的定义:接受质子 4.1.3 pH值:酸碱强度的标尺 4.1.4 中和反应:酸碱的“握手言和” 4.2 盐:酸碱中和的产物 4.2.1 盐的分类:酸式盐、碱式盐、正盐 4.2.2 盐的水解: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4.3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与得失” 4.3.1 氧化数:判断得失电子的工具 4.3.2 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中的“角色扮演” 4.3.3 电池与电解: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 第五章:碳的王国——有机化学的缤纷世界 5.1 碳的特性:构建生命的基础 5.1.1 碳链与碳环:有机分子的骨架 5.1.2 同分异构:同一分子式的不同“面孔” 5.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5.2.1 烃类:最简单的有机物 5.2.2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功能区” 5.2.3 醇、醛、酮、酸、酯:生命活动的关键分子 5.3 高分子化合物:巨型分子的魅力 5.3.1 单体与聚合物:积木与大厦 5.3.2 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核酸、淀粉 5.3.3 合成高分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第六章:无机世界的探索——金属、非金属与配合物 6.1 金属:导电导热的“能量使者” 6.1.1 金属的性质:延展性、光泽、高熔点 6.1.2 金属的冶炼:从矿石到金属 6.1.3 合金:金属的“改良计划” 6.2 非金属:多姿多彩的元素 6.2.1 卤素:活泼的链条 6.2.2 氧族元素:生命的呼吸与燃烧 6.2.3 氮族元素:生命的基石与动力 6.3 配合物:特殊的“配位键” 6.3.1 配位键的形成:中心原子与配位体 6.3.2 配合物的应用:催化、医药、分析 第七章:化学与生活——点滴之处的科学 7.1 食品化学:舌尖上的科学 7.1.1 营养成分的化学本质 7.1.2 食品添加剂:安全与选择 7.1.3 烹饪的化学变化 7.2 药物化学:健康的守护者 7.2.1 药物的发现与设计 7.2.2 药物的代谢与作用机制 7.2.3 抗生素与病毒:生与死的较量 7.3 材料科学:改变世界的“新宠” 7.3.1 聚合物材料:从塑料到生物降解材料 7.3.2 纳米材料: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 7.3.3 智能材料:能够“思考”与“响应”的材料 7.4 环境化学: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7.4.1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与影响 7.4.2 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7.4.3 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学原理 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基石。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原子粒子,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前沿的科技发展,化学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所看到和体验到的现实。 本书《物质的奥秘:万物如何构建与转化》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我们并非要从零开始教授晦涩的化学公式或复杂的实验操作,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宏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我们将从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单元——原子,循序渐进地探讨原子如何通过各种化学键连接成纷繁复杂的分子的过程,以及这些分子如何根据不同的状态与环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性质。 接着,我们将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法则,探究物质如何在能量的作用下发生转变,从简单的化合到复杂的氧化还原,再到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实验室的烧杯试管中,更在自然界中日夜不停地上演,驱动着生命的循环与地质的演变。 有机化学,这个由碳元素主导的庞大王国,更是生命的摇篮,它解释了构成生命的蛋白质、核酸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有机物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无机化学的世界同样精彩,金属的坚韧、非金属的多样,以及配合物中精妙的配位结构,共同构成了我们技术文明的物质基础。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舌尖上的美味佳肴,到守护健康的药物,再到改变世界的先进材料,以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化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思考如何利用化学的智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要审慎对待化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拥抱绿色化学的理念,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配合恰当的比喻和实例,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们相信,通过对“物质的奥秘”的探索,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发现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并以更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和改造我们所处的世界。 第一章:探寻基本砖块——原子的世界 在探寻物质世界的终极奥秘之前,我们必须从最微小的组成单元——原子——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构成的,这个猜想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后,已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我们今天所知的原子,并非不可分割,而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1.1 原子:宇宙的最小居民 当我们谈论原子,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化学世界的基本“乐高积木”。每一个原子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这个身份由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决定。 1.1.1 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与中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是其质量的绝大部分所在。原子核由两种主要的粒子组成: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质子带有正电荷,它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例如,所有拥有1个质子的原子都是氢原子,而所有拥有6个质子的原子都是碳原子。中子则不带电荷,但它们的存在对于稳定原子核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原子量较大的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组合,也就是原子核中的总粒子数,通常被称为质量数。 1.1.2 电子的舞蹈:能层与轨道 围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electron)以极高的速度运动着。电子带负电,它们的总电荷量与质子的总正电荷量相等,从而使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然而,电子并非随意地在原子核周围运动,它们遵循着特定的“轨道”或“能层”。这些能层可以想象成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跑道”,但这些跑道并非连续的,而是具有特定的能量级别。电子只能在这些允许的能级上存在,而不能处于能级之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被描述为原子轨道,它代表了电子在特定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最外层的电子,即价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前线”。 1.1.3 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亲戚” 并非所有同一元素的原子都完全相同。同位素(isotope)是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这意味着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电子排布,因此化学性质基本相似。然而,由于中子数不同,它们的质量数也不同,这会影响它们的一些物理性质,例如密度和放射性。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氕(1个质子,0个中子)、氘(1个质子,1个中子)和氚(1个质子,2个中子)。同位素的发现,让我们对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如医学成像、放射性定年)打开了通道。 1.2 元素周期表:原子世界的身份证 如果说原子是构建物质的基本砖块,那么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就是对这些砖块进行系统性分类和整理的“族谱”。它以一种极其简洁而优美的方式,展现了元素之间规律性的联系,是化学家们最重要的参考工具之一。 1.2.1 周期与族:规律的家族谱系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将元素分为若干行和若干列。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period),它代表了电子填充的能层数。周期越靠下,电子所处的能层越高,原子半径也越大。每一列称为一个族(group),它包含了具有相似价电子排布的元素,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第一族(碱金属)的元素都只有一个价电子,非常活泼;而第十八族(稀有气体)的元素则拥有稳定的电子排布,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 1.2.2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性格的体现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强的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倾向于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这种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差异,是理解元素之间化学反应性的关键。例如,钠(Na)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极易失去电子;而氯(Cl)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极易获得电子。 1.2.3 稀有气体:高冷而独立的存在 第十八族的元素,也被称为稀有气体(noble gases),如氦(He)、氖(Ne)、氩(Ar)等。它们之所以“稀有”,并非是因为在地壳中含量稀少(氩的含量反而不少),而是因为它们极难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轨道已经填满,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电子构型,不需要通过化学键与其他原子结合。这种稳定性使得它们在许多领域有着特殊的用途,例如霓虹灯、保护气体等。 1.3 核反应:能量的爆发与转化 除了电子层面的化学反应,原子核本身也能够发生深刻的转化,这就是核反应(nuclear reaction)。核反应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彻底改变了参与反应的原子核的身份。 1.3.1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威力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如铀-235)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中子和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中子又可以引发其他铀原子核的裂变,形成一个链式反应。正是这种链式反应,使得核电站能够持续发电,但也可能导致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 1.3.2 核聚变:恒星的能量之源 与核裂变相反,核聚变(nuclear fusion)是指两个或多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例如,太阳的能量就来源于其核心区域不断发生的氢原子核聚变反应,将氢聚变成氦。核聚变被认为是比核裂变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来源,但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仍然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1.3.3 放射性衰变:时间的痕迹 并非所有原子核都稳定。某些原子核会自发地发射出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或能量(γ射线),并转变成其他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radioactive decay)。放射性衰变是一个统计过程,我们无法预测单个原子核何时衰变,但可以知道一定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内衰变的概率。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为我们研究地质年代、追踪物质去向提供了宝贵的工具。 通过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以及核反应的理解,我们便能更深入地认识到,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砖块”是如何被设计和运作的。这为我们接下来理解原子如何组合成更复杂的结构——分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将化学这门学科,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会被那些关于食物保鲜的原理所吸引,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冷藏、腌制,背后都蕴含着精妙的化学变化,它们在延缓食物的腐败,也在为我们保留那份珍贵的营养。我也会因为对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好奇,思考着它们是如何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又为何能拯救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化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陷入沉思,感叹于人类的智慧,以及科学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乐趣。它并没有预设读者必须拥有多少基础知识,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当我读到关于材料科学的部分时,我被那些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般的先进材料所吸引,它们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特性,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轻如鸿毛却坚不可摧的碳纤维,到能够自愈合的智能材料,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明白,化学并非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枯燥符号,它更是连接着我们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科技新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令人惊叹的科技突破,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不仅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就连插图也搭配得恰到好处。那些精美的图例,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复杂的化学结构,更能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增添一份趣味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香料化学的介绍,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片,将各种天然香料的魅力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芬芳。作者在描述这些时,不仅仅是罗列化学公式,更融入了历史、文化甚至艺术的元素,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一种多感官的享受。我甚至开始尝试去辨别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气味,思考它们背后的化学组成。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化学反应,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丰富多彩的体验,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简洁却不失内涵,那种淡淡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溪流,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实验室。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带回了家,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的扉页。当指尖触碰到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一种踏实的喜悦油然而生。我好奇地猜测着,这本书究竟会为我揭开哪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科学奥秘?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晨起时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为何能唤醒沉睡的灵魂?还是那些潜藏在食物中的神奇分子,它们如何巧妙地组合,形成我们舌尖上的美味?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仿佛前方是一片等待探索的未知大陆,而这本书,就是我手中的罗盘和地图。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也许,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疑问,都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答案,甚至,会开启我新的思考维度。这是一种纯粹的期待,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好奇心被点燃的激动。

评分

翻开书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味道,带着复古的质感,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书中的文字,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生涩难懂,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概念,一点点地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原理时,穿插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当讲解到原子键的形成时,他居然把它比作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共同分享一块糖果,瞬间就让原本抽象的微观世界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即使没有深厚的化学背景,也能轻松理解。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化学原理的影子,比如,为什么洗衣服的时候,加入洗涤剂,污渍就更容易被去除?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妙化学世界的大门,让我惊叹于科学的普遍存在和它的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