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9787502160838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97875021608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光祥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油气地质
  • 构造地质
  • 盆地分析
  • 东部造山带
  • 中国地质
  • 沉积学
  • 勘探开发
  • 地球科学
  • 资源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60838
商品编码:296579961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刘光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2160838

字数:363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并列叠加的理论出发,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时-空结构,搞清不同世代盆地原型及其更迭关系和石油地质特征。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造山带东段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二是中央造山带南缘盆地演化序列及中-古生界海相层系成烃成藏条件;三是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北侧盆地构造演化和成烃成藏条件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的生产科研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壮丽的山脉,孕育奇迹:探索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边缘,揭示沉睡的宝藏 在中国广袤而多样的地理图景中,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巨大隆起,它不仅塑造了大地 the land 的形态,更深藏着地球亿万年的故事。这条被地质学家们称为“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巨型构造,如同地球的脊梁,巍然屹立,其两侧延展的辽阔区域,则孕育了形态各异、地质背景独特的沉积盆地。本书并非聚焦于这一宏伟造山带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它那充满生机与可能性的“翼”,深入剖析这些环绕着造山带边缘的盆地,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地球深处宝藏——油气的理想栖息地。 在中国东部的广阔版图上,中央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关键地质单元,其形成与演化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的叠加与改造。然而,它的存在并非孤立的地理特征,而是与其两侧的沉积盆地唇齿相依,互为影响。这些盆地,如同造山带怀抱中的摇篮,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沉积物,记录着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构造和地层条件。 本书深入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地质主题:在中央造山带这一强大的构造背景下,其两侧盆地的形成机制、地层结构、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以及油气聚集规律。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些古老的地质时代,探寻这些盆地的“前世今生”。 一、盆地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构造的深刻印记 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盆地是如何诞生的。中央造山带的构造运动,如强烈的挤压、拉张、断裂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两侧地壳的稳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盆地展现出多样的形成模式。有些是由于地壳拉张形成的裂谷盆地,张力作用导致地壳下沉,形成宽广的低地,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空间。另一些则是受挤压作用,陆内挤压或碰撞边缘挤压,导致地壳隆起与坳陷并存,形成了狭长的褶皱冲断带内的坳陷盆地。还有一些盆地,可能是在造山带的剥蚀作用下,源源不断地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剥蚀-沉积盆地。 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盆地在其构造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例如,位于造山带强烈挤压部位两侧的盆地,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差异沉降与抬升,形成复杂的断层和褶皱构造,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沉积充填和油气的分布。而远离主要挤压带,但受其边缘构造影响的盆地,其构造背景可能相对简单,但仍然能够捕捉到造山运动留下的蛛丝马迹。 二、地层堆积的“时间胶囊”:解读岩石中的信息 盆地的形成仅仅是油气形成的“地盘”,而真正的“物质基础”则来自于其中堆积的地层。这些厚层的沉积岩,如同记录了地球不同时期信息的“时间胶囊”。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央造山带两侧不同盆地的地层柱,分析其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和时代分布。 我们关注的重点将是烃源岩的分布与品质。烃源岩是指那些富含有机质,并且在适宜的埋藏条件下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层。在盆地中,湖泊、沼泽、滨海等还原性沉积环境,是生成优质烃源岩的理想场所。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盆地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如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泥岩等,评估它们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以及成熟度。这些数据对于判断一个盆地是否具备生产油气的潜力至关重要。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储集岩的发育情况。储集岩是指那些具有足够孔隙和渗透率,能够容纳和运移油气的岩石层。砂岩、碳酸盐岩等是常见的储集岩类型。我们将分析不同盆地中储集岩的岩性、成因、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分布规律,了解油气在其中的“安家落户”的可能性。 三、圈闭的“天然屏障”:油气聚集的关键 有了油气生成的“源”和储存的“库”,还需要“网”来将它们“捕获”。这个“网”就是油气圈闭,它们是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使其聚集的构造或地层。我们将详细剖析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中可能发育的各类油气圈闭。 这些圈闭可能包括: 构造圈闭: 如背斜构造、断层圈闭等。背斜如同一个倒扣的盆子,油气向上运移时会被顶部的盖层阻挡而聚集在背斜的最高部位。断层由于其两侧岩性的差异以及对油气运移的阻隔作用,也可以形成有效的圈闭。 地层圈闭: 如岩性尖灭、不整合面等。当储集岩层在向上或侧向尖灭消失时,或者被不渗透的岩层覆盖时,油气也可能被阻挡在此处。 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这是最常见的圈闭类型,是构造和地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地质资料,对这些盆地中的圈闭类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它们对油气聚集的有效性。 四、油气聚集的“神秘规律”:探寻地下宝藏的线索 了解了烃源岩、储集岩和圈闭,我们就能开始推演油气的聚集规律。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受到地质历史、构造运动、热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我们将运用“生-储-盖-圈-运”等油气勘探的经典理论,结合中央造山带两侧不同盆地的具体地质特征,系统地分析油气聚集的规律。例如,我们将研究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判断油气生成的最佳时期;分析油气的运移路径,预测油气可能聚集的有利部位;评估圈闭的有效性,判断油气是否能够被有效地捕获。 在本书中,我们不会回避那些挑战。有些盆地可能经历过构造破坏,导致圈闭失效,油气散失;有些盆地可能烃源岩发育不良,无法生成足够的油气;还有些盆地可能储集岩条件不佳,无法有效地储存油气。我们将尝试解释这些“失利”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成功的“密码”。 五、区域对比与展望:理解中国的油气地质格局 中央造山带两侧的盆地并非千篇一律,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演化历史和油气地质特点。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这些盆地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对比,能够勾勒出中国东部一个更加清晰和完整的油气地质格局。 我们将对不同区域的盆地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华北地区的盆地与江南地区的盆地在构造背景、沉积充填以及油气资源潜力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这种区域性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央造山带这一巨大构造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以及它如何催生出如此多样化的油气聚集环境。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宝藏,仍有巨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本书希望能为油气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对中国地质构造和油气资源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它是一次对地球深处奥秘的探索,是对中国东部这片神奇土地上隐藏的宝藏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金色和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地下宝藏的探索。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地质学和能源学的双重魅力。中央造山带,这个词汇就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地质图景,它在中国东部横亘,犹如一条巨龙,而两侧的盆地,则是这巨龙怀抱中的沃土,孕育着生命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孕育着能源的希望。油气,这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与这样宏大的地质构造相结合,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深层奥秘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中央造山带是如何影响两侧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盆地的地质特征如何与油气的生成、聚集和勘探开发紧密联系。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让我觉得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9787502160838这个ISBN号,让我能够轻松地在图书馆或书店找到它,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我的想象已经在这个名字的指引下,驰骋于中国东部广袤而富饶的地下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它整体的知识体系构建。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从一个宏观的地质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构造格局,然后逐步聚焦到其两侧的沉积盆地,分析这些盆地的地层特征、沉积环境,最终落脚于盆地中油气的分布、成因及勘探前景。我非常看重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背景到具体内容的逻辑链条。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和地质剖面图,直观地展示造山带与盆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不同盆地的地质构造差异。同时,对于油气的讨论,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盆地中的油气田,而是能深入分析油气生成的关键因素,例如烃源岩的成熟度、圈闭的类型与有效性、盖层的封闭能力以及运移的通道等。如果书中还能结合实际的勘探案例,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毕竟,理论研究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而勘探开发无疑是检验地质理论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资源承载能力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我关注的核心。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这片地质活动剧烈且历史悠久的区域,必然承载着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而两侧的盆地,则是在这种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的沉积特征、地层组合,无不反映着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对两侧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机制,比如俯冲、碰撞、拉张等过程如何影响盆地的沉降、充填和后期改造。同时,盆地的沉积环境,是海相、陆相还是河流相,其古海洋、古河流的演变过程,都会直接影响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条件,进而影响油气的生成。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扎实的沉积学证据,来支持对这些古环境的重建,并详细论述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油气勘探潜力。这种对地质过程与资源形成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对我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和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简介,我感觉它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从“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这个宏观背景出发,到“两侧盆地”的具体分析,再到最终的“油气”这一经济和战略意义重大的资源,这条线索非常清晰。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地质理论与具体的油气勘探实践相结合的。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盆地,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其构造演化史,以及这些构造如何影响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是否会分析烃源岩的分布和成熟度,以及不同类型的圈闭,例如构造圈闭、地层圈闭等,它们在这些盆地中出现的频率和有效性如何?此外,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油气勘探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例如,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油气聚集类型,或者是在勘探技术上面临哪些瓶颈?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比如油气储量估算、勘探成功率分析,那将是对理论的有力支撑,也是对未来勘探方向的重要指引。

评分

我一直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地下深层奥秘的手段。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涵盖了诸多现代地质调查和勘探的技术应用。中央造山带作为复杂的构造区域,其研究必然离不开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探,比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技术在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应用情况,包括它们如何帮助科学家们描绘地下构造、识别潜在的油气聚集区。此外,钻井取样和岩心分析也是了解地下地质情况不可或缺的环节,希望书中能够分享相关的地质分析成果,如沉积相的解释、构造应力场的分析,以及油气成藏条件的定量评估。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遥感技术、GIS技术在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那就更符合我对于一本现代化地学著作的期望了。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不仅能提升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也能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