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刘光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2160838
字数:363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并列叠加的理论出发,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时-空结构,搞清不同世代盆地原型及其更迭关系和石油地质特征。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造山带东段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二是中央造山带南缘盆地演化序列及中-古生界海相层系成烃成藏条件;三是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北侧盆地构造演化和成烃成藏条件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的生产科研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金色和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地下宝藏的探索。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地质学和能源学的双重魅力。中央造山带,这个词汇就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地质图景,它在中国东部横亘,犹如一条巨龙,而两侧的盆地,则是这巨龙怀抱中的沃土,孕育着生命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孕育着能源的希望。油气,这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与这样宏大的地质构造相结合,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深层奥秘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中央造山带是如何影响两侧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盆地的地质特征如何与油气的生成、聚集和勘探开发紧密联系。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让我觉得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9787502160838这个ISBN号,让我能够轻松地在图书馆或书店找到它,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我的想象已经在这个名字的指引下,驰骋于中国东部广袤而富饶的地下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它整体的知识体系构建。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从一个宏观的地质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构造格局,然后逐步聚焦到其两侧的沉积盆地,分析这些盆地的地层特征、沉积环境,最终落脚于盆地中油气的分布、成因及勘探前景。我非常看重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背景到具体内容的逻辑链条。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和地质剖面图,直观地展示造山带与盆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不同盆地的地质构造差异。同时,对于油气的讨论,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盆地中的油气田,而是能深入分析油气生成的关键因素,例如烃源岩的成熟度、圈闭的类型与有效性、盖层的封闭能力以及运移的通道等。如果书中还能结合实际的勘探案例,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毕竟,理论研究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而勘探开发无疑是检验地质理论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资源承载能力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我关注的核心。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这片地质活动剧烈且历史悠久的区域,必然承载着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而两侧的盆地,则是在这种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的沉积特征、地层组合,无不反映着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对两侧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机制,比如俯冲、碰撞、拉张等过程如何影响盆地的沉降、充填和后期改造。同时,盆地的沉积环境,是海相、陆相还是河流相,其古海洋、古河流的演变过程,都会直接影响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条件,进而影响油气的生成。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扎实的沉积学证据,来支持对这些古环境的重建,并详细论述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油气勘探潜力。这种对地质过程与资源形成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对我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和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简介,我感觉它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从“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这个宏观背景出发,到“两侧盆地”的具体分析,再到最终的“油气”这一经济和战略意义重大的资源,这条线索非常清晰。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地质理论与具体的油气勘探实践相结合的。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盆地,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其构造演化史,以及这些构造如何影响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是否会分析烃源岩的分布和成熟度,以及不同类型的圈闭,例如构造圈闭、地层圈闭等,它们在这些盆地中出现的频率和有效性如何?此外,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油气勘探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例如,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油气聚集类型,或者是在勘探技术上面临哪些瓶颈?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比如油气储量估算、勘探成功率分析,那将是对理论的有力支撑,也是对未来勘探方向的重要指引。
评分我一直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地下深层奥秘的手段。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涵盖了诸多现代地质调查和勘探的技术应用。中央造山带作为复杂的构造区域,其研究必然离不开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探,比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技术在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应用情况,包括它们如何帮助科学家们描绘地下构造、识别潜在的油气聚集区。此外,钻井取样和岩心分析也是了解地下地质情况不可或缺的环节,希望书中能够分享相关的地质分析成果,如沉积相的解释、构造应力场的分析,以及油气成藏条件的定量评估。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遥感技术、GIS技术在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那就更符合我对于一本现代化地学著作的期望了。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不仅能提升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也能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