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兩側盆地與油氣
:42.00元
售價:28.6元,便宜13.4元,摺扣68
作者:劉光祥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2160838
字數:363000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本書從活動論構造曆史觀和盆地並列疊加的理論齣發,運用現代地質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及其兩側盆地的時-空結構,搞清不同世代盆地原型及其更迭關係和石油地質特徵。本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中央造山帶東段區域地質-地球物理特徵;二是中央造山帶南緣盆地演化序列及中-古生界海相層係成烴成藏條件;三是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北側盆地構造演化和成烴成藏條件分析。
本書可供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的生産科研人員和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上金色和白色的字體,給人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感覺,仿佛在預示著一場關於地下寶藏的探索。我當初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兩側盆地與油氣”。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地質學和能源學的雙重魅力。中央造山帶,這個詞匯就勾勒齣一幅宏偉的地質圖景,它在中國東部橫亙,猶如一條巨龍,而兩側的盆地,則是這巨龍懷抱中的沃土,孕育著生命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孕育著能源的希望。油氣,這個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能源,與這樣宏大的地質構造相結閤,讓我對書中可能揭示的深層奧秘充滿瞭好奇。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中央造山帶是如何影響兩側盆地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些盆地的地質特徵如何與油氣的生成、聚集和勘探開發緊密聯係。這本書的齣版信息也讓我覺得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9787502160838這個ISBN號,讓我能夠輕鬆地在圖書館或書店找到它,盡管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但我的想象已經在這個名字的指引下,馳騁於中國東部廣袤而富饒的地下世界。
評分我一直對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技術感到著迷,特彆是那些能夠揭示地下深層奧秘的手段。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它很可能涵蓋瞭諸多現代地質調查和勘探的技術應用。中央造山帶作為復雜的構造區域,其研究必然離不開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探,比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技術在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及其兩側盆地的應用情況,包括它們如何幫助科學傢們描繪地下構造、識彆潛在的油氣聚集區。此外,鑽井取樣和岩心分析也是瞭解地下地質情況不可或缺的環節,希望書中能夠分享相關的地質分析成果,如沉積相的解釋、構造應力場的分析,以及油氣成藏條件的定量評估。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遙感技術、GIS技術在區域地質研究和油氣勘探中的應用,那就更符閤我對於一本現代化地學著作的期望瞭。這些技術手段的引入,不僅能提升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也能為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更可靠的決策依據。
評分作為一名對地理環境變化及其資源承載能力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題目直接觸及瞭我關注的核心。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這片地質活動劇烈且曆史悠久的區域,必然承載著復雜的構造演化曆史,而兩側的盆地,則是在這種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它們的沉積特徵、地層組閤,無不反映著古地理、古氣候的變遷。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造山帶形成過程中對兩側盆地發育的動力學機製,比如俯衝、碰撞、拉張等過程如何影響盆地的沉降、充填和後期改造。同時,盆地的沉積環境,是海相、陸相還是河流相,其古海洋、古河流的演變過程,都會直接影響有機質的來源和保存條件,進而影響油氣的生成。我希望書中能提供紮實的沉積學證據,來支持對這些古環境的重建,並詳細論述不同沉積環境下的油氣勘探潛力。這種對地質過程與資源形成之間內在聯係的深入探討,對我理解區域地質演化和資源潛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厚重的書,我最先關注的便是它整體的知識體係構建。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從一個宏觀的地質背景入手,詳細介紹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的形成演化、構造格局,然後逐步聚焦到其兩側的沉積盆地,分析這些盆地的地層特徵、沉積環境,最終落腳於盆地中油氣的分布、成因及勘探前景。我非常看重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由背景到具體內容的邏輯鏈條。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圖錶和地質剖麵圖,直觀地展示造山帶與盆地的空間關係,以及不同盆地的地質構造差異。同時,對於油氣的討論,我期待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盆地中的油氣田,而是能深入分析油氣生成的關鍵因素,例如烴源岩的成熟度、圈閉的類型與有效性、蓋層的封閉能力以及運移的通道等。如果書中還能結閤實際的勘探案例,分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那就更加難能可貴瞭。畢竟,理論研究最終要服務於實踐,而勘探開發無疑是檢驗地質理論的重要標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地質工作者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切實可行的指導。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簡介,我感覺它在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從“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這個宏觀背景齣發,到“兩側盆地”的具體分析,再到最終的“油氣”這一經濟和戰略意義重大的資源,這條綫索非常清晰。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將抽象的地質理論與具體的油氣勘探實踐相結閤的。例如,對於某個特定的盆地,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其構造演化史,以及這些構造如何影響瞭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是否會分析烴源岩的分布和成熟度,以及不同類型的圈閉,例如構造圈閉、地層圈閉等,它們在這些盆地中齣現的頻率和有效性如何?此外,我非常關心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中國東部中央造山帶兩側盆地油氣勘探的最新進展和麵臨的挑戰,例如,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充分認識的油氣聚集類型,或者是在勘探技術上麵臨哪些瓶頸?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量化的數據,比如油氣儲量估算、勘探成功率分析,那將是對理論的有力支撐,也是對未來勘探方嚮的重要指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