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
:118.00元
售价:80.2元,便宜37.8元,折扣67
作者:薛达元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1114778
字数: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基于对我国滇黔桂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大量调查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习俗、以及传统标志产品。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了传统知识的形成历史、传承现状、主要威胁因素、保护措施等问题,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目录
篇 传统遗传资源
1 曲靖和元阳地区传统种质资源现状案例研究
1.1 种质资源概述
1.2 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传统种质资源调查案例
1.3 元阳地区哈尼族村传统遗传资源调查案例
1.4 讨论与建议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变迁与稻谷品种变化案例研究
2.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简介
2.2 前期研究及田野调查简介
2.3 西双版纳州稻米品种的变化情况
2.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2.5 小结
3 广西东山瑶植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3.1 东山云雾茶案例
3.2 东山青皮梨案例
4 广西东山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案例研究
4.1 东山猪案例
4.2 东山土鸡案例
4.3 东山土鸭案例
4.4 竹鼠案例
4.5 禾花鱼案例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菜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5.3 毛南菜牛相关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5.4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5.5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6 榕江县黔东南小香鸡案例研究
6.1 前言
6.2 黔东南小香鸡知识内涵及特征
6.3 黔东南小香鸡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4 建议措施
第二篇 传统医药
7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黑衣壮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7.1 黑衣壮简介
7.2 壮族医药发展概况
7.3 调查方式
7.4 调查结果
7.5 发展保护措施和建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8.1 东山瑶简介
8.2 调查方式
8.3 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结果
8.4 关于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开发和惠益分享的思考
9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9.1 前言
9.2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9.3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9.4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9.5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9.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0 从江县瑶族药浴调研报告
10.1 前言
10.2 瑶族药浴知识内涵及特征
10.3 瑶族药浴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0.4 瑶族药浴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5 保护与发展措施建议
11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调研报告
11.1 前言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地区概况
11.4 荔波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1.5 荔波县民族草医发展现状
11.6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药方保存现状
11.7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
11.8 民族医药面临的威胁及发展对策
11.9 结语
第三篇 传统技术方式
12 云南德宏州阿昌族户撒刀传统技术案例研究
12.1 阿昌族简介
12.2 户撒阿昌族乡
12.3 调查研究方法
12.4 户撒刀的历史沿革
12.5 作为传统知识的户撒刀
12.6 户撒刀的惠益分享未来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龙州县境内左江流域渔民、渔具与渔获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3.1 背景介绍
13.2 渔民
13.3 渔船和渔具
13.4 渔获
13.5 左江流域的蛋民生计
14 贵州安顺蜡染传统知识保护案例研究
14.1 传统知识的特征描述
14.2 传统知识形成历史与现状
14.3 发展趋势
14.4 受威胁原因分析
14.5 保护和促进传统知识传承的措施
14.6 结语
15 贵州丹寨县苗族蜡染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5.1 前言
15.2 苗族蜡染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5.3 苗族蜡染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5.4 苗族蜡染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5.5 丹寨苗族蜡染影响因素分析
15.6 发展保护措施及建议
16 贵州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6.1 前言
16.2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6.3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6.4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6.5 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16.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7 黔东南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案例研究
17.1 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概况
17.2 侗族鼓楼传统知识调查问卷概况
17.3 侗族鼓楼的发展现状
17.4 侗族鼓楼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18 贵州丹寨县古法造纸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8.1 前言
18.2 古法造纸知识内涵及特征
18.3 古法造纸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8.4 古法造纸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贵州三都县马尾绣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9.1 前言
19.2 水族马尾绣传统知识特征及内涵
19.3 水族马尾绣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9.4 水族马尾绣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5 保护和确保水族马尾绣发展传承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20 贵州三都县九阡酒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20.1 前言
20.2 九阡酒知识内涵及特征
20.3 九阡酒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20.4 九阡酒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5 措施建议
……
第四篇 传统文化
第五篇 地理标志产品
作者介绍
文摘
合作社时期是从1954年家阿昌族的打铁生产合作社开始,一直持续到1992年民族刀具厂撤销。其实,早在1982年,当地实施包产到户,这个刀具厂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这个合作社时期主要是1954—1982年这28年间。根据报道,1953年户腊撒地区的农具产量就比1952年增加了将近3倍。1954年,户撒芒东寨的10家阿昌族打铁户,成立了个打铁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作社又扩大到了37户,炉子也从5盘增加到13盘。1956年,仅腾冲、梁河、陇川、盈江、瑞丽5个县的贸易公司,从户腊撒地区订购的锄头和镰刀等农具就有1万多件。
1957年,个体手工业已经基本走上集体化道路。户腊撒全区96盘打铁炉,除了4盘打铁炉的人年老体弱之外,其余的都入了社,在社管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副业的生产。这里可以发现,其实打铁领域已经有明显的萎缩,因为在解放初期,可能达到300盘炉子。特别是,前面介绍过户撒曼东寨,在1953年就有59盘炉子,而这仅仅是一个寨子。但在1957年,整个户腊撒地区打铁炉已经仅有96盘,说明当时的社会运动,已经对于打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合作社时期,中央为了满足边疆各族人民的刀具需求,商业供销部门对阿昌族的铁器手工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证供应优质钢材、白银和黄铜,并且包销产品。1960年创办了户撒铁农具厂,购置了气锤和机床,1963年又改为民族刀具厂。
这样,毛铁的来源就从装油的桶、牛奶罐头等马口铁和、火车铁轨等原料,变为国家供给,户腊撒阿昌族专门从事手工刀具的锻制。而这时候,也不需要腾冲的汉族通过马帮从缅甸等地驮来各种废铁,销售也不需要操心,自有供销系统代劳。
如此的生产模式,对于合作社之后的阿昌族手工刀具的未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阿昌族习惯了墨守成规的铁器加工之后,对市场销售等领域一无所知,等到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之后,阿昌族的刀具的市场,基本上被外界所把握。阿昌族自身没有商业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市场,并且无人促进生产开发。
……
序言
我是一名对生态学和人类学都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两方面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关于生物的分类和分布,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滇黔桂地区是中国一个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文化多样性极高的地区,这里的传统知识体系无疑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绝佳范例。我仔细阅读了书中关于不同民族在农耕、采集、狩猎等方面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影响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传统智慧,比如轮耕、休耕制度,或者对某些濒危物种的保护性采集,这些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长远眼光。这种“生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不应遗忘那些祖辈留下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但同时语言也相对易懂,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保护和传承濒危的传统知识来说,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一直觉得,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正在逐渐消失,就像风中的沙砾,被吹散得无影无踪。滇黔桂地区,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区域,其孕育出的传统知识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将这些即将消逝的智慧抢救了下来。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一些地方性动植物的利用方式,比如某个民族如何利用特定的昆虫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或者如何通过观察特定鸟类的迁徙来预测天气变化,这些细节都让我惊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如此精妙的联系。而且,书中还探讨了这些传统知识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比如年轻人对传统知识的兴趣下降,以及商业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些都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感到忧虑,也更加坚定了支持这类研究的决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于“科学”的定义是不是过于狭隘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知识理解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科学就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和严谨的公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科学——根植于生活,历经岁月沉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滇黔桂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来自书本,而是通过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些植物药用的章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野菜野草,在当地人的手里却能治愈疾病,缓解疼痛,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自然宝藏。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与农业、狩猎、渔业相关的传统技术,这些技术不仅高效,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这与我们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这些知识时的细致和尊重,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而是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学习和理解,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显得尤为真实和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长了,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甚至有点犹豫是不是要买。不过“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这两个词勾起了我的兴趣,再加上“滇黔桂”这个地域限定,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讲述一些关于云南、贵州、广西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当地居民的智慧。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世代相传的经验很着迷,比如药用植物的使用,或者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些地方,了解当地人是如何观察、理解和利用身边的动植物的,是否有一些我们现代科学尚未发现的奥秘。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身穿民族服饰的阿婆,在山坡上采集着草药,脸上带着宁静的笑容;或者是在竹林里,原住民用古老的方法制作工具,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案例和故事,让我感受到这些传统知识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在当下依然具有的价值。说实话,我对学术性的研究报告总是有点距离感,我更喜欢那种能够触及人心的叙事,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甚至激发我去实地探访的冲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色彩鲜艳,充满地域特色,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这本书的编排很严谨,内容也很充实,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感觉。我一直对不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很感兴趣,而滇黔桂地区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当地居民是如何认识和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从日常饮食、医药健康到服饰、节日庆典,都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医药知识的介绍,书中列举了许多民间常用的草药,以及它们具体的功效和用法,这让我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看到了这些传统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前景,比如一些传统草药的药理研究,或者一些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可能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知识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以及传统智慧感兴趣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