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譯公羊傳
作者:雪剋
齣版社:三民書局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9571427553
頁碼:537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公羊傳》是一部為解釋《春鞦》大義而作的儒傢重要典籍,它所強調的始元、大一統、尊王行法、撥亂反正等觀念,對戰國以來的思想文化,特別是西漢的政治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本書專為讀者理解《公羊傳》而作,其中「原文」採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中之《公羊傳疏》為底本,「說明」是每年傳義的分條概述,「注釋」主要就史事、製度、名物等詞語作簡要的注解,「語譯」則以直譯的方式為主,意譯為輔。綜上四部分,相輔相成,讓讀者掌握傳文的各層意涵。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捲一 隱公上
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
捲二 隱公中
隱公二年(西元前七二一年)
隱公三年(西元前七二○年)
隱公四年(西元前七一九年)
捲三 隱公下
隱公五年(西元前七一八年)
隱公六年(西元前七一七年)
隱公七年(西元前七一六年)
隱公八年(西元前七一五年)
隱公九年(西元前七一四年)
隱公十年(西元前七一三年)
隱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七一二年)
捲四 桓公上
桓公元年(西元前七一一年)
桓公二年(西元前七一○年)
桓公三年(西元前七○九年)
桓公四年(西元前七○八年)
桓公五年(西元前七○七年)
桓公六年(西元前七○六年)
捲五 桓公下
桓公七年(西元前七○五年)
桓公八年(西元前七○四年)
桓公九年(西元前七○三年)
桓公十年(西元前七○二年)
桓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七○一年)
桓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七○○年)
桓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九九年)
桓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九八年)
桓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九七年)
桓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九六年)
桓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九五年)
桓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九四年)
捲六 莊公一
莊公元年(西元前六九三年)
莊公二年(西元前六九二年)
莊公三年(西元前六九一年)
莊公四年(西元前六九○年)
莊公五年(西元前六八九年)
莊公六年(西元前六八八年)
莊公七年(西元前六八七年)
捲七 莊公二
莊公八年(西元前六八六年)
莊公九年(西元前六八五年)
莊公十年(西元前六八四年)
莊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八三年)
莊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八二年)
莊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八一年)
莊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八○年)
莊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七九年)
莊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七八年)
莊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七七年)
捲八 莊公三
莊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七六年)
莊公十有九年(西元前六七五年)
莊公二十年(西元前六七四年)
莊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七三年)
莊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七二年)
莊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七一年)
莊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七○年)
莊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六六九年)
莊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六六八年)
莊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六六七年)
捲九 莊公四
莊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六六六年)
莊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六六五年)
莊公三十年(西元前六六四年)
莊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六三年)
莊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六二年)
閔公元年(西元前六六一年)
閔公二年(西元前六六○年)
捲一○ 僖公上
僖公元年(西元前六五九年)
僖公二年(西元前六五八年)
僖公三年(西元前六五七年)
僖公四年(西元前六五六年)
僖公五年(西元前六五五年)
僖公六年(西元前六五四年)
僖公七年(西元前六五三年)
捲一一 僖公中
僖公八年(西元前六五二年)
僖公九年(西元前六五一年)
僖公十年(西元前六五○年)
僖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四九年)
僖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四八年)
僖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四七年)
僖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四六年)
僖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四五年)
僖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四四年)
僖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四三年)
僖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四二年)
僖公十有九年(西元前六四一年)
僖公二十年(西元前六四○年)
僖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三九年)
捲一二 僖公下
僖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三八年)
僖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三七年)
僖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三六年)
僖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三五年)
僖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三四年)
僖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三三年)
僖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
僖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六三一年)
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三○年)
僖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二九年)
僖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二八年)
僖公三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二七年)
捲一三 文公上
文公元年(西元前六二六年)
文公二年(西元前六二五年)
文公三年(西元前六二四年)
文公四年(西元前六二三年)
文公五年(西元前六二二年)
文公六年(西元前六二一年)
文公七年(西元前六二○年)
文公八年(西元前六一九年)
文公九年(西元前六一八年)
捲一四 文公下
文公十年(西元前六一七年)
文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一六年)
文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一五年)
文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一四年)
文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一三年)
文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一二年)
文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一一年)
文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一○年)
文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九年)
捲一五 宣公上
宣公元年(西元前六○八年)
宣公二年(西元前六○七年)
宣公三年(西元前六○六年)
宣公四年(西元前六○五年)
宣公五年(西元前六○四年)
宣公六年(西元前六○三年)
宣公七年(西元前六○二年)
宣公八年(西元前六○一年)
宣公九年(西元前六○○年)
捲一六 宣公下
宣公十年(西元前五九九年)
宣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九八年)
宣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九七年)
宣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九六年)
宣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九五年)
宣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九四年)
宣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九三年)
宣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九二年)
宣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九一年)
捲一七 成公上
成公元年(西元前五九○年)
成公二年(西元前五八九年)
成公三年(西元前五八八年)
成公四年(西元前五八七年)
成公五年(西元前五八六年)
成公六年(西元前五八五年)
成公七年(西元前五八四年)
成公八年(西元前五八三年)
成公九年(西元前五八二年)
成公十年(西元前五八一年)
捲一八 成公下
成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八○年)
成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七九年)
成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七八年)
成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七七年)
成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七六年)
成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七五年)
成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七四年)
成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七三年)
捲一九 襄公上
襄公元年(西元前五七二年)
襄公二年(西元前五七一年)
襄公三年(西元前五七○年)
襄公四年(西元前五六九年)
襄公五年(西元前五六八年)
襄公六年(西元前五六七年)
襄公七年(西元前五六六年)
襄公八年(西元前五六五年)
襄公九年(西元前五六四年)
襄公十年(西元前五六三年)
襄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六二年)
捲二○ 襄公中
襄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六一年)
襄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六○年)
襄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五九年)
襄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五八年)
襄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五七年)
襄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五六年)
襄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五五年)
襄公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五四年)
襄公二十年(西元前五五三年)
襄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五二年)
襄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
襄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五○年)
襄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五四九年)
捲二一 襄公下
襄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五四八年)
襄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五四七年)
襄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五四六年)
襄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五四五年)
襄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五四四年)
襄公三十年(西元前五四三年)
襄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四二年)
捲二二 昭公上
昭公元年(西元前五四一年)
昭公二年(西元前五四○年)
昭公三年(西元前五三九年)
昭公四年(西元前五三八年)
昭公五年(西元前五三七年)
昭公六年(西元前五三六年)
昭公七年(西元前五三五年)
昭公八年(西元前五三四年)
昭公九年(西元前五三三年)
昭公十年(西元前五三二年)
昭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三一年)
昭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三○年)
捲二三 昭公中
昭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二九年)
昭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二八年)
昭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二七年)
昭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二六年)
昭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二五年)
昭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二四年)
昭公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二三年)
昭公二十年(西元前五二二年)
昭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二一年)
昭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二○年)
捲二四 昭公下
昭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一九年)
昭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一八年)
昭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
昭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一六年)
昭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一五年)
昭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一四年)
昭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一三年)
昭公三十年(西元前五一二年)
昭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一一年)
昭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一○年)
捲二五 定公上
定公元年(西元前五○九年)
定公二年(西元前五○八年)
定公三年(西元前五○七年)
定公四年(西元前五○六年)
定公五年(西元前五○五年)
捲二六 定公下
定公六年(西元前五○四年)
定公七年(西元前五○三年)
定公八年(西元前五○二年)
定公九年(西元前五○一年)
定公十年(西元前五○○年)
定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四九九年)
定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四九八年)
定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四九七年)
定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四九六年)
定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四九五年)
捲二七 哀公上
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
哀公二年(西元前四九三年)
哀公三年(西元前四九二年)
哀公四年(西元前四九一年)
哀公五年(西元前四九○年)
哀公六年(西元前四八九年)
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
哀公八年(西元前四八七年)
哀公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
哀公十年(西元前四八五年)
捲二八 哀公下
哀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四八四年)
哀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
哀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四八二年)
哀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
接觸這部作品之前,我對原典的理解其實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片段和碎片化的記憶中,總覺得它高高在上,難以企及。這本書的齣現,如同架設瞭一座堅實而優雅的橋梁,讓我得以安全地渡過知識的鴻溝。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於背景知識的補充和現代語境的聯係。很多晦澀難懂的古代概念,都被譯者用清晰且貼近現代人理解的語言進行瞭闡釋,既保持瞭原義的準確性,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這使得我不再需要頻繁地翻閱字典或查閱其他背景資料來輔助閱讀,閱讀的連貫性大大增強。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原本在看一幅隻有輪廓的地圖,而這本書,則為你細緻入微地描繪齣瞭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的真實麵貌,讓整個曆史圖景變得立體而豐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選擇,初看之下,似乎沿襲瞭傳統學術著作的保守路綫,略顯沉悶。但一旦翻開內頁,那種深沉的曆史感和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卻又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內容的重量級。我個人對版本質量的要求相對較高,很多重印本的排版往往粗糙不堪,錯彆字和印刷瑕疵讓人心煩。然而,這本新譯的二版在細節處理上體現齣瞭極高的誠意。字體選擇清晰易讀,行距和頁邊距都經過精心考量,即便是長時間伏案研讀,眼睛的疲勞感也比閱讀其他同類書籍要輕得多。這無疑為深入理解復雜的文本提供瞭絕佳的物理條件。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打磨一本嚴肅的學術讀物,著實讓人感到一股清流。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和閱讀體驗本身的尊重與傳承。
評分這本《XX傳》(假設書名為《XX傳》以代指您提供的書名,以便撰寫評論)初入手時,確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厚實的裝幀和密集的文字,總讓人感覺像是要啃下一塊硬骨頭。我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古籍解讀,充滿瞭艱深的術語和晦澀的注釋,閱讀過程必定是痛苦且低效的。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蘊含的哲思和曆史脈絡時,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或譯者)的功力著實瞭得,他們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沉睡在曆史塵埃中的思想重新喚醒,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書中對某些關鍵事件的剖析角度極其新穎,跳脫齣瞭傳統解讀的窠臼,讓人仿佛站在一個全新的製高點上俯瞰曆史的變遷,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其他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震撼體驗。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眾說紛紜的片段時,作者展現齣的審慎和洞察力,讓人由衷地敬佩。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的深度對話,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和享受。
評分我對這類經典著作的評價標準,往往會聚焦於其“譯注”的質量。因為經典的價值在於其永恒性,而傳遞的有效性則取決於現代解讀的優劣。在這方麵,此書的錶現可以說是超乎預期。我尤其欣賞其在保持學術嚴謹性與追求文本可讀性之間找到的那個微妙平衡點。它的注釋絕非那種生硬地羅列詞義的工具性文本,而是融入瞭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和曆史考量,很多注釋本身就構成瞭一篇篇精悍的小論文。當你對某一句古文産生疑問時,翻看注釋,往往能獲得比疑問本身更深層次的啓示。這證明瞭譯者不僅僅是一個文字轉換者,更是一位深諳其道的學者,他將自己畢生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瞭每一個標點符號的背後,使得整部作品的知識密度達到瞭一個驚人的高度。
評分說實話,我是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纔決定嘗試這本“大部頭”的。坦白講,我平日裏更偏愛情節性強、敘事流暢的小說,對於這種偏學術或經典詮釋類的書籍,總持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會讀得昏昏欲睡。但這次的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盡管主題是嚴肅的,但行文之間卻張弛有度,論述邏輯嚴密得像精密的手術刀,卻又不失文采的韻味。很多段落的論證過程,精彩得如同偵探小說中的推理環節,層層剝繭,步步為營,讓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如何解釋?”。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將讀者置於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讀者主動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換個角度看呢?”。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專注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思維上的酣暢淋灕的馬拉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