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

機械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威邊新孝俞必強 著
圖書標籤: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
  • 工程技術
  • 機械原理
  • 設計方法
  • 機械製圖
  • CAD
  • CAM
  • 製造業
  • 工業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嚮美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冶金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474232
商品編碼:29660089681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頁數:268
字數:300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機械設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共15章,內容包括緒論,機械設計zoxg論,機械零件的強度,摩擦、磨損和潤滑,螺紋連接,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杆傳動,軸,軸轂連接,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離閤器和製動器,彈簧和減速器等。   《機械設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工科機械類專業的機械設計課程教材,也可goxg其他相關專業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關聯推薦
本店所有圖書均為正版 請放心購買,有任何問題請聯係在綫客戶或緻電,謝謝&xbsp;
目錄
0 緒論 0.1 機械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0.2 機械的組成 0.3 本課程的內容、性質和學xi方* 思考題 1 機械設計zoxg論 1.1 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 1.2 機械設計的1般程序 1.2.1 機械設計的指導思想及1般步驟 1.2.2 機械零件設計的1般步驟 1.3 機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1.3.1 整體斷裂 1.3.2 過量變形0 緒論
0.1 機械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0.2 機械的組成
0.3 本課程的內容、性質和學xi方*
思考題

1 機械設計zoxg論
1.1 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
1.2 機械設計的1般程序
1.2.1 機械設計的指導思想及1般步驟
1.2.2 機械零件設計的1般步驟
1.3 機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1.3.1 整體斷裂
1.3.2 過量變形
1.3.3 錶麵失效
1.4 機械零件設計的計算準則
1.4.1 強度
1.4.2 剛度
1.4.3 抗磨性
1.5 機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選擇
1.5.1 機械零件的常用材料
1.5.2 機械零件材料的選擇原則
1.6 機械設計中的標準化
1.7 機械設計的新發展
思考題

2 機械零件的強度
2.1 機械零件的接觸強度
2.2 變應力的類型和特性
2.2.1 變應力類型
2.2.2 穩定循環變應力的特性參數和應力譜
2.3 材料的疲勞*限和*限應力綫圖
2.3.1 疲勞麯綫
2.3.2 穩定循環變應力的*限應力綫圖及其簡化
2.4 影響機械零件疲勞強度的因素及機械零件的*限應力綫圖
2.4.1 影響機械零件疲勞強度的因素
2.4.2 機械零件的簡化*限應力綫圖
2.5 穩定循環變應力時的疲勞強度計算
2.5.1 單嚮穩定循環變應力下的零件疲勞強度的計算
2.5.2 復閤穩定變應力時的疲勞強度計算
2.6 單嚮不穩定循環變應力時的疲勞強度計算
2.6.1 疲勞損傷纍積假說
2.6.2 單嚮的規律性不穩定循環變應力下的疲勞強度計算
思考題
xi題

3 摩擦、磨損和潤滑
3.1 摩擦
3.1.1 摩擦狀態
3.1.2 摩擦理論
3.1.3 摩擦特性麯綫
3.2 磨損
3.2.1 磨損過程及麯綫
3.2.2 磨損分類
3.3 潤滑
3.3.1 潤滑劑的分類及其特點
3.3.2 潤滑劑的性能指標
3.3.3 潤滑油添加劑及潤滑劑的選擇
3.3.4 流體潤滑機理簡介
思考題

4 螺紋連接
4.1 螺紋
4.1.1 螺紋的分類
4.1.2 螺紋的主要參數
4.1.3 螺紋副中力的關係、效率和自鎖
4.2 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和標準連接件
4.2.1 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
4.2.2 標準螺紋連接件
4.3 螺紋連接的預緊與防鬆
4.3.1 螺紋連接的預緊
4.3.2 螺紋連接的防鬆
4.4 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
4.4.1 受軸嚮工作載荷的螺栓組連接
4.4.2 受橫嚮工作載荷的螺栓組連接
4.4.3 受鏇轉力矩的螺栓組連接
4.4.4 受翻轉力矩的螺栓組連接
4.5 單個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4.5.1 受拉螺栓連接強度計算
4.5.2 受剪螺栓連接強度計算
4.5.3 螺栓連接的許用應力
4.6 *高螺栓連接強度的措施
4.6.1 螺紋牙的受力分配
4.6.2 降低應力幅
4.6.3 減小附加應力
4.7 螺鏇傳動
4.7.1 螺鏇傳動的類型與特點
4.7.2 螺鏇傳動的設計計算
思考題
xi題

5 帶傳動
6 鏈傳動
7 齒輪傳動
8 蝸杆傳動
9 軸
10 軸轂連接
11 滑動軸承
12 滾動軸承
13 聯軸器、離閤器和製動器
14 彈簧
15 減速器
參考文獻 顯示全部信息

《古籍修復與裝幀技藝探微》 作者: 張清源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字數: 約 1500 字 --- 內容提要 《古籍修復與裝幀技藝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文獻保護與美學構建的專業著作。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操作指南,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涵蓋瞭從古籍的物質構成、曆史演變、病害診斷到精細修復與傳統裝幀工藝的完整體係。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係統梳理瞭宋元明清乃至更早期的紙張、墨、絹、綾等材料的特性及其老化機製,詳細闡述瞭傳統修復中的“搶救”與“保育”理念的差異。在修復技術層麵,重點探討瞭針對黴斑、蟲蛀、破損、水漬等常見病害的傳統材料和工具的應用,如使用手工宣紙、竹簽、燕尾箋的細緻補洞技術,以及利用天然澱粉類粘閤劑的勻漿與裱糊方法。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書對中國傳統裝幀藝術進行瞭深入的文化溯源與工藝解析。從早期的捲軸裝、經摺裝的形製演變,到宋代的蝴蝶裝、毛裝的盛行,再到明清時期拍打裝、綫裝的成熟,作者細緻描摹瞭不同時代審美情趣對書籍形態的影響。書中對綫裝書的“打眼”、“配頁”、“打綫”、“包角”等關鍵步驟進行瞭詳盡的圖文解析,強調瞭綫跡的美學意義和結構功能。 此外,本書還闢專章討論瞭古籍保護的哲學思想——“存真去僞,以舊復舊”的修復倫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平衡曆史痕跡與功能恢復之間的微妙關係,避免過度乾預。本書不僅是古籍修復專業人士的案頭參考書,更是曆史文獻學、圖書館學、藝術史研究者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讀者的必讀之作。它讓讀者得以觸摸曆史的脈絡,理解每一本古籍背後所承載的匠心與時間的力量。 --- 第一部分:文獻物質基礎與病害的時代烙印 本部分聚焦於構成古籍的“肉身”——紙張與墨。 第一章:紙張的生命周期與物理化學變化 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造紙原料(如麻、楮皮、竹、稻草)的特性,區分瞭皮紙、草紙、竹紙、棉紙在強度、吸水性與耐久度上的差異。重點解析瞭酸性水解、氧化還原反應在紙張老化中的核心作用,解釋瞭“泛黃”與“脆化”的化學機理。特彆引入瞭不同曆史時期(唐、宋、元、明)官方與民間用紙的批次特徵分析,為早期文獻的鑒定提供瞭物質佐證。 第二章:墨跡的固著與暈散機理 探討瞭以鬆煙、油煙為基礎的油煙墨,以及以五倍子、橡子等為原料的欄錶墨在書籍上的錶現。研究瞭墨粉顆粒在紙縴維上的附著力與滲透深度。詳細描述瞭“洇墨”(水侵蝕)、“脫落”(粘閤劑失效)和“銹蝕”(鐵離子催化)等墨跡病害的形成原因,並對比瞭不同朝代墨色深淺與光澤度的微妙區彆。 第三章:蟲害、黴變與環境的閤謀 將環境因素視為“隱形殺手”。細緻分類瞭蠹蟲(如書虱、衣魚)的危害模式,強調瞭活體蟲卵的清除與環境濕度的控製是預防的關鍵。對黴菌(黑麯黴、青黴)的生長條件及其對紙張縴維的酶解作用進行瞭深入剖析,提齣瞭傳統預防措施如放置樟腦、使用特製香囊的現代科學解讀。 --- 第二部分:傳統修復的精細化操作與工具哲學 本部分將理論付諸實踐,詳述瞭曆代修復師所依賴的工具與技法精髓。 第四章:器物為用:傳統修復工具的傳承與創新 詳細介紹瞭修復工作颱上不可或缺的工具組:從不同口徑的竹製壓舌闆、象牙骨刀、至不同硬度的貂毛筆與竹簽。強調工具的材質與形製必須適應待修材料的年代感。如,使用細小的竹簽挑起脆弱的縴維,而非現代金屬工具的剛性衝擊。 第五章:補損與勻漿:以“仁愛之心”對待殘缺 這是全書最核心的操作章節。重點解析瞭如何根據原紙的縴維走嚮和厚度,手工裁切齣尺寸、紋理一緻的“補丁紙”(如宣紙、皮紙、或特製的蟬翼紙)。詳細闡述瞭“勻漿”的技藝——使用天然澱粉(如小麥澱粉、葛根澱粉)熬製的粘閤劑,其濃度、溫度的精確控製,確保漿糊滲透性良好但不過度濕潤紙張,實現“無痕”的縴維融閤。 第六章:去汙與去酸:曆史痕跡的審慎處理 探討瞭針對黴斑和水漬的傳統去汙法,如使用特製的“豆腐泥”吸附汙漬,或利用微量的草木灰水進行局部擦拭。重點闡述瞭修復倫理中“去酸”的保守性,即僅在不損害原墨跡的前提下,通過局部浸泡或噴灑少量弱堿性溶液(如碳酸鈣水溶液)來穩定紙張的pH值,而非一味追求“潔白如新”。 --- 第三部分:中國古典裝幀的形態學與工藝美學 本部分從書籍的外衣入手,追溯中國書籍形製的演變,揭示其背後的文化密碼。 第七章:從簡牘到經摺:早期書籍形態的流變 追溯瞭文字載體的曆史,從甲骨、竹簡、木牘到縑帛的過渡。重點解析瞭“捲軸裝”的實用性與儀式感,以及“經摺裝”的興起對佛教經典的適應性。分析瞭在尚未形成統一裝幀標準時,不同區域對書籍“可讀性”與“便攜性”的探索。 第八章:蝴蝶與散頁:宋代裝幀的創新與睏境 深入研究瞭宋代特有的“蝴蝶裝”和“毛裝”。蝴蝶裝通過將單麵書頁對摺後,將開口端集中粘貼於書脊,實現雙麵可讀。作者分析瞭這種裝幀在防蟲和翻閱便利性上的優勢,同時也指齣瞭其在長期翻閱後易於散頁、書頁鬆動的結構弱點。 第九章:綫裝的成熟與標準化:明清的匠心定型 詳細闡述瞭“綫裝”從元代齣現到明清時期定型為經典形製的整個過程。綫裝不僅是一種裝訂方式,更是一種結構美學的體現。本章細緻分解瞭綫裝的四個核心步驟: 1. 配頁與齊口: 如何將數個“冊頁”精確對齊,確保書口平整。 2. 打眼定位: 講解瞭“荷葉邊眼”、“龜背眼”等不同打眼方式的文化含義與功能區彆,並圖示瞭不同眼位的分布規律。 3. 穿綫與紮結: 強調瞭綫材(如絲綫、棉綫)的選擇與綫跡的鬆緊度對書籍“精、氣、神”的影響,並區分瞭“經綫”、“緯綫”的走位。 --- 第四部分:裝幀的錶層藝術:封麵、護封與包背 書籍的外觀不僅是保護層,更是時代審美的載體。 第十章:封麵材質的文化符號 分析瞭不同時代用於包封的材料:唐宋的絹帛、元代的皮麵、明清的紙麵(如黃麻紙、皮紙)。探討瞭封麵燙印、泥金、冷金工藝在不同時期工藝水平的差異。特彆關注瞭清代流行的“包背裝”——一種介於綫裝和現代平裝之間的過渡形式,其對書脊保護的嘗試。 第十一章:書簽、題簽與函套的輔助體係 闡釋瞭題簽(書名標簽)在古籍著錄和分類中的作用,及其書寫風格對書籍品相的提升。同時,詳述瞭傳統木函、紙函(書套)的設計原理,它們如何通過提供微氣候環境,保護書籍免受外界物理和環境的侵擾。 --- 第五部分:修復倫理與現代視野下的文物保護 第十二章:以舊復舊的哲學辯論 深入探討修復領域的核心爭議:何時應該“修舊如舊”,何時可以“修復如初”。作者主張,對於具有曆史文獻價值的古籍,任何修復都必須留下“技師的印記”,即以可識彆、可逆轉的方式進行,確保後世的修復者能夠辨識乾預的層次。 結語:時間賦予書籍的重量 總結瞭保護傳統文獻不僅是技術任務,更是文化責任。強調每一本經過精心修復和裝幀的書籍,都是承載著人類集體記憶的活態文物。 --- 目標讀者: 圖書館及博物館專業人員、古籍修復學徒、曆史文獻研究學者、傳統工藝美術愛好者。 推薦理由: 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係統梳理瞭中國古籍從誕生到流傳、從破損到重生的全鏈條知識體係,是搶救和傳承中華文脈的必備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名字。當我看到“機械設計”這個詞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工業場景,從汽車製造到航空航天,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傢用電器,它們背後都離不開精密的機械設計。這本書的書皮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質感,不是那種冰冷光滑的塑料感,而是帶著一種自然的親和力。書本的厚度也適中,拿在手裏感覺很踏實,讓我覺得裏麵一定包含瞭很多實在的內容。我特彆留意到書本的裝訂方式,是那種可以完全平鋪在桌麵上的,這一點對於我這種需要邊看邊做筆記的人來說,簡直是太方便瞭。而且,書中的圖片我瞥瞭一眼,感覺質量非常高,綫條清晰,色彩也比較自然,沒有那種過度PS的痕跡。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外在的細節處理上,就傳遞齣一種嚴謹和認真的態度,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更加充滿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金屬質感的標題和齒輪的圖案,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精密、復雜和力量。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沉甸甸的,翻開第一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感覺像是捧著一件藝術品。我最喜歡它紙張的質感,是那種略帶啞光的,拿在手裏不容易反光,而且厚實堅韌,翻頁的時候沒有沙沙的廉價感。排版也很舒服,字號適中,行間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插圖的部分,我覺得用瞭很多細緻的綫稿,綫條流暢,細節描繪得很到位,讓人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個零件的輪廓和連接方式。有時候,即使文字描述再詳細,也比不上一個清晰的圖示來得直觀,這一點我覺得做得非常好。我不是專業人士,但光是看這些精美的圖,就覺得它一定蘊含著許多學問。包裝也相當用心,書腰的設計彆齣心裁,信息也很簡潔明瞭。總體而言,從收到書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一種物超所值的感覺,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瞭。那種硬朗的綫條和嚴謹的結構,配閤上沉穩的色調,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精密機械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無窮智慧的設計感到由衷的欽佩,比如一個復雜的齒輪組,或者是一個巧妙的連接件,它們是如何在運動中精確配閤,發揮各自的功能的?這本書的書脊部分,采用瞭比較耐磨的材料,而且文字也清晰可辨,即使我把它放在書架上,也能輕鬆找到它。翻開書頁,我驚喜地發現,書中的插圖非常豐富,而且繪製得極為精細,每一個細節都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冰冷的金屬。文字部分,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排版來看,字號和行距都設計得很閤理,給人一種專業而又不失易讀性的感覺。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外觀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量簡直無可挑剔。我特彆喜歡它封麵的材質,不是那種光滑的塑封,而是一種帶有細微紋理的啞光材質,摸上去有一種高級的觸感,而且不容易留下指紋。書本的重量也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輕飄飄,也不會過於沉重,可以很舒服地拿在手中閱讀。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講究,是那種偏米白色的,不是刺眼的純白色,對眼睛非常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印刷質量更是沒話說,文字清晰銳利,每一個字都飽滿有力,沒有齣現模糊或者重影的情況。我注意到書中包含的一些圖錶,綫條流暢,色彩搭配也很和諧,不會齣現那種過於花哨而分散注意力的設計。書本的裝訂也非常牢固,打開書頁的時候,不會有鬆散或者掉頁的跡象,這錶明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非常用心。我喜歡收集書籍,而這本書的整體品質,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欣賞的藝術品。

評分

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純粹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驅動著現代世界運轉的龐大機械裝置感到著迷,比如工廠裏轟鳴的生産綫,或者龐大的橋梁是如何支撐起萬噸列車的。總覺得背後一定有一套嚴謹的科學和精妙的設計在支撐著這一切。這本書的標題,比如“機械設計”,讓我覺得它可能就是揭開這些奧秘的一把鑰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個工程師是如何將一個抽象的想法,一步步變成觸手可及的實體物件的。這本書的書脊設計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種死闆的直綫,而是帶有一點弧度,拿在手裏感覺很貼閤手掌。還有封底的介紹,雖然我沒仔細看,但文字的字體選擇很穩重,給人的感覺很專業,又不會顯得過於枯燥。我尤其留意到它的齣版日期,是一個比較近的年份,這讓我覺得書中的內容應該是比較新的,不會充斥著一些過時的理論,這一點對於學習新知識很重要。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給我一種紮實感,好像裏麵裝滿瞭值得探究的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