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陶器
定價:2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007
字數:
頁碼:1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陶器的齣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瞭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瞭人們的日常生活,陶器的發明,揭開瞭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中國古代陶器》一起走進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無窮魅力吧!
內容提要
中國陶器生産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陶器作為中華文明中古老的工藝品,深深打動瞭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陶器經曆瞭從原始到成熟的蛻變,逐漸形成瞭自由奔放、渾厚質樸的藝術風格。《中國古代陶器》全麵介紹瞭陶器的發展曆程、燒造工藝、器形、紋飾等內容。讀者走近奇絕精巧的陶器藝術,感受中國陶器與眾不同的魅力。
目錄
章 中華瑰寶——陶器
節 認識陶器
陶器的起源
陶器與瓷器
早期陶器的發現
第二節 精益求精的陶器工藝
製陶的基礎——原料
製陶的技巧——製法
陶器的美化——修飾
陶器的誕生地——陶窯
陶器的外衣——陶色
第二章 先秦時期陶器
節 原始陶器
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
河姆渡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陶器
大溪文化陶器
屈傢嶺文化陶器
北陰陽營文化陶器
興隆窪文化陶器
齊傢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陶器
馬傢窯文化陶器
其他新石器文化陶器
第二節 夏商周三代與春鞦戰國陶器
夏代陶器
商代陶器
春鞦時期陶器
戰國時期陶器
彩陶文化
第三章 秦漢魏罾南北朝陶器
節 秦漢陶器
秦漢陶器概述
秦代陶器
秦始皇兵馬俑
漢代瓦當藝術
漢代陶器
漢代低溫鉛釉陶器
漢代陶塑
漢代墓葬陶器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陶器
魏晉後期陶製明器
北朝陶俑
北魏陶器
第四章 隋唐與宋元明清陶器
節 隋唐陶器
隋代陶器
陶瓷作品:唐三彩
唐三彩的主要分類和代錶作品
第二節 宋元明清的陶器
宋元明清陶器概況
宋、遼、金三彩陶器
明清陶器——紫砂壺
第三節 近現代紫砂工藝
紫砂的材料
紫砂器的製作工藝
紫砂壺的類型
紫砂泥的種類
紫砂壺與茶文化
紫砂工藝的傳承及曆代名傢
第五章 陶器的器型
節 炊器
鬲
鼎
甑
釜
第二節 飲食器
豆
斝
鬻
盉
爵
盆
碗
鉢
皿
壺
第三節 貯盛器
罐
樽
簠
簋
豆
奩
瓶
瓿
甕
盂
罍
罌
第四節 日用陳設器
唾壺
水注
硯
熏爐
陶油燈
撲滿
陶枕
封泥
第五節 建築器材以及其他陶器
瓦及瓦當
磚
空心磚
製陶、紡織與漁獵工具
鑄造青銅器的範模
鑄造鐵器的範模
坩堝與爐具
陶井圈(井甃)
古代的給水和排水管道
第六章 陶器紋飾
節 神秘莫測的動物紋飾
蛙紋
魚紋
人麵紋
烏紋
豬紋
夔龍紋
夔鳳紋
饕餮紋
第二節 其他典型陶器紋飾
繩紋
籃紋
弦紋
篦紋
暗紋
劃紋
刻紋
雷紋
迴紋
印紋
瓦紋
渦紋
堆紋
第七章 中國古代陶器鑒賞
節 主流陶器鑒賞
彩陶鑒賞
釉陶鑒賞
白陶鑒賞
黑陶鑒賞
灰陶鑒賞
第二節 另類陶器鑒賞
印紋硬陶鑒賞
蛋殼陶鑒賞
特型陶器鑒賞
連體陶器鑒賞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陶器》:
陶器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瞭陶器的齣現。我國目前發現的早的陶器殘片齣土於南方山區的一些洞穴居住遺址中,據碳一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9000—10000年左右。
陶器的發明足以證明人們已經能夠熟練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變得堅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所以,我們可以說製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産、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形製、器類、工藝與裝飾都不一樣,顯而易見都是各自獨立産生的。
原始人類先可能采用的製陶技術,一般有捏塑法與貼敷法等。過去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原始人類用塗抹泥土的竹、木枝條筐籃汲水,由此受到啓發,發明瞭在筐籃上敷貼泥土燒製陶器。這種說法雖然精彩,但大多數學者對此錶示懷疑。他們認為,如果用這種方法燒製筐籃那樣大小的陶器,結果隻能得到一堆瓦礫。因此,人類製陶術的開端極有可能是燒製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燒造條件簡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燒製成功的鼓舞下,先民開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選擇與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燒成條件,而後發展至專為焙燒陶坯的陶窯等等,後而能燒製齣器型比較大的陶器。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境內屢現早期製陶遺跡。通過對這些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殘片的觀察,發現瞭它們有泥片粘閤的層理和陶片層理剝落的現象,這種現象被認定是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的四層,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後在多處遺跡中被發現如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遺址下層、大地灣遺址一期、河南密縣莪溝裴李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萬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這些遺址的年代都早於仰韶、紅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條盤築法更早、更原始的製陶術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稱之為“貼敷模製法”或“泥片貼築法”。
所謂泥條盤築法,是將拌製好的黏土搓成泥條,從器底起盤鏇而上將泥條盤築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漿膠閤成全器,後抹平器壁盤築時留下的溝縫;或進一步一手在器內持陶墊或卵石頂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勻結實,而後入窯燒製。
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紋,器錶則形成一種裝飾花紋(即所謂“印紋”)。筐籃編織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條盤築法製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啓發,但這是較晚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纔齣現和普及的瞭。
輪製成型,是在盤築法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新製陶技術,它藉助於稱為“陶車”的這種機械對陶坯進行簡單的修整。在我國古文獻中,陶車亦被稱為陶鈞,它是一個圓形的工作颱,颱麵下的中心處有圓窩置於軲上,可圍繞車軸作平麵圓周運動。將陶坯置於工作颱麵的中心,推動颱麵鏇轉,便可用手或藉助工具對器型進行整修。原始的陶車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齣現,考古學傢在相當於這一時代的遺址中發現有經過慢輪修整的陶器。雖然至今仍未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車遺物,但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各文化遺址中,確已齣現輪製的陶器,例如山東龍山文化齣土的蛋殼黑陶,其胎體之薄與器型之規整,隻有輪製工法纔有可能産生。據山東省博物館復原仿製驗證,這種蛋殼黑陶極有可能在車製成型時使用瞭有支架的削刀,在燒成時使用瞭類似匣鉢裝置這樣更為先進、細膩的工具。
輪製陶器是製陶術的飛躍,它所使用的簡單機械陶車可以看成是現代機器車床的發端,它的齣現提高瞭生産力,可能促使瞭作坊與社會分工的發生。這種技藝的熟練使用,顯然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
在工藝上也意味著製備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進步。因為輪製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質要均勻、細膩,並且有相當的濕強度,如此,纔能在陶車的慣性鏇轉中利用坯泥的離心力,使器壁較薄、器型較規整。
上述幾種製陶術的齣現雖有先後,但它們隻是反映瞭製陶技藝的豐富與完善,並不意味著對先前製陶術的完全揚棄,許多古老的製陶手法仍為後代長期沿用。即便在現代,製陶業已具備瞭非常完善的機器製作的技術條件,但仍有許多藝術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製陶的傳統方法。
……
序言
說實話,我原本對“中國古代陶器”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多的期待,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學術論文。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首先,它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不落俗套,既有深入的學術探討,又不乏生動的文學筆觸,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一點也不感到疲倦。其次,書中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講述一個獨立的精彩故事,比如關於某個特定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演變,或是某個窯址的發掘過程,這些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介紹瞭“是什麼”,還深入探討瞭“為什麼”——為什麼某個時期的陶器會齣現某種風格,為什麼某個紋飾會流行,這種追根溯源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手工藝品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陶瓷有著特殊的迷戀。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古代陶器》瞬間就吸引瞭我,而且還是中國商業齣版社齣版的,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專業性和學術價值有瞭初步的信心。收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從陶器起源講到各個朝代的風格特色,再到陶器的用途和象徵意義,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陶器文化的研究,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陶器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器物,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器物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陶器的價值。例如,書中對漢代陶塑的詳盡描述,讓我對漢代社會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那些生動的陶俑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繁盛的時代。
評分這本書封麵設計雅緻,中國古代陶器幾個字遒勁有力,而商業齣版社的署名則透露齣一種學術研究與市場傳播相結閤的嚴謹態度。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文化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沉澱瞭韆年時光的器物抱有莫名的情愫。陶器,作為人類文明最早的載體之一,其形製、紋飾、燒製工藝無不訴說著古人的智慧與生活。想象一下,在遙遠的史前社會,人們用泥土捏塑齣樸拙的容器,用來盛水、儲糧,或是用於祭祀,那是一種多麼純粹而充滿生命力的創造。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陶器的演變更是與王朝的興衰、技術的進步、藝術的審美緊密相連。我常常在博物館裏駐足,凝視那些靜靜躺在展櫃裏的陶罐、陶俑,它們沉默不語,卻仿佛在低語著韆年的故事。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瞭一種更為係統深入瞭解這些古老器物的契機,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觸摸到那些真實的過往,感受中國古代文明的厚重與輝煌。
評分這本書的到來,可以說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新窗口。在過去,我對陶器的認識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印象,知道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具體細節卻知之甚少。這本書則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陶器的發展脈絡,從最原始的實用器皿,到後來逐漸發展齣的藝術性和象徵性,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寫得非常詳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陶器紋飾的研究感到驚嘆,那些抽象的幾何圖案、生動的動物形象,甚至是早期神秘的符號,都蘊含著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信仰。書中的圖片質量很高,清晰地展示瞭不同時期陶器的精美細節,讓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這些承載著曆史的藝術品。我常常一邊閱讀,一邊想象著這些陶器在古代是如何被使用、被珍藏的,仿佛與古人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評分這次購書的體驗非常棒!原本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沒想到這本書的裝幀質量超齣瞭我的預期。紙張的質感很舒服,印刷清晰,色彩還原度也很好,即便是一些細節的描繪,也顯得十分細膩。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息,仿佛置身於一座古老的博物館,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曆史的味道。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時期陶器風格演變的介紹,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灰陶,到商周的印紋硬陶,再到秦漢的唐三彩,每一階段都有獨特的風貌和代錶性的器物。書中的插圖非常豐富,而且質量很高,很多圖片我都忍不住拿放大鏡仔細看,希望能捕捉到器物上細微的紋路和釉色變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陶器製作工藝的介紹感到好奇,比如不同陶窯的特點,以及古人是如何掌握如此精湛的燒製技術的,這背後一定蘊含著無數的探索與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