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3)
:89.00元
售价:60.5元,便宜28.5元,折扣67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9766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活动,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动。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规范的学术训练。本书即是进行的此类尝试,辑选硕士研究生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详细交代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缘起、材料收集、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以及与导师的互动等,旨在推动现代学术研究在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化进程。
目录
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以《中国青年》为个案【朱 楠】
新国旧梦:晚清科幻小说与民族主义
--以《新纪元》为中心【翁立萌】
革命生活的审美化及其对生活美学的启发【亓吉亮】
方东树的学术思想与诗歌观念【郭青林】
中晚唐庶族与韩孟、苦吟诗派【任雅芳】
中国古代诗'识'论研究【张文秀】
知识分子写作(1986~2000)
--以当代诗歌场域自主性为中心的考察【赵 薇】
1940年代新诗现代化诗学思想研究【龙扬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被这本书的厚重感和题目中的“工作坊”字样所“吓倒”,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难以消化。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本“知识地图”,绘制出了当前文艺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路径和交叉点。书中的论文涵盖了从古典文学批评到数字媒体研究的广泛议题,而且许多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现有理论,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分析具体的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探讨身份政治与文学创作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几位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现了文学如何成为个体和群体表达、协商身份的重要场域。这种研究方式让我看到,学术研究并非是枯燥的理论游戏,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时,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分析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能力,也让我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太宽泛,又太具体。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巧的“解剖台”,将“文化”这个庞大的概念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供细致观察的组成部分。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取向的学者。这种多样性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每一篇的论点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尤其被一篇关于城市空间与社会记忆的论文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一个特定城市区域的变迁进行梳理,揭示了空间如何承载、记录并重塑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影响着当下的社会关系。这种结合了田野调查、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的研究路径,展现了文化研究强大的现实关怀。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一群充满智慧的同行者进行对话,他们的观点既有启发性,又常常引人深思,让我对“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层面。
评分这本《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3)》带给我的体验,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知识的“碰撞”。它不是那种能够轻易“读完”的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持续进行的学术对话中。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文章都聚焦于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某些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化、视觉艺术作品,甚至是社会事件。作者们运用多元的理论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电影叙事与民族身份构建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将电影语言的分析与社会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影像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观众的集体认知。这种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真正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为人知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编排也颇具匠心,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观点碰撞,虽然有时显得尖锐,但正是这种“摩擦”点亮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火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探索文化现象的“利器”。里面的研究者们,我感觉他们都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我注意到,许多文章都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因。例如,有一篇关于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文章,作者运用了批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资本运作和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了音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以及这种重塑对音乐本身的意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文化,不仅仅是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形成的环境,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冒险,我需要不断地思考、联结,才能逐渐拨开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刻逻辑。它鼓励我用更批判、更全面的眼光去审视周遭的世界。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怀揣着对“文艺学”和“文化研究”这两个概念的些许模糊认知,期待能从中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像一本入门教材那样,从基础概念、核心理论娓娓道来。相反,它仿佛直接将我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讨论现场,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和对话,既有深邃的思想,又不乏鲜活的案例。我尤其被其中几篇关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吸引,作者们没有流于表面地描述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亚文化背后的权力结构、身份认同以及媒介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对着那些精辟的论述陷入沉思,或是对照现实中的社会现象,体会理论的穿透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该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学者的思考方式,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而非仅仅被动接受知识。那些看似跳跃的议题,实则勾连着深刻的学术脉络,需要读者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去品味,也正因如此,它激起了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强烈愿望,渴望能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逻辑与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