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2013)
:89.00元
售價:60.5元,便宜28.5元,摺扣67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學科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97662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學術研究已經不僅是個人的精神活動,而且是一項技術活動。要生産齣一項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光有好的創意或念頭是不夠的,還要熟悉現代學術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規範的學術訓練。本書即是進行的此類嘗試,輯選碩士研究生有代錶性的學術成果,並詳細交代作者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涉及的各個環節,如選題緣起、材料收集、調查研究、寫作進展、修改加工,以及與導師的互動等,旨在推動現代學術研究在技術操作層麵的規範化進程。
目錄
當代中國青年偶像的變遷--以《中國青年》為個案【硃 楠】
新國舊夢:晚清科幻小說與民族主義
--以《新紀元》為中心【翁立萌】
革命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對生活美學的啓發【亓吉亮】
方東樹的學術思想與詩歌觀念【郭青林】
中晚唐庶族與韓孟、苦吟詩派【任雅芳】
中國古代詩'識'論研究【張文秀】
知識分子寫作(1986~2000)
--以當代詩歌場域自主性為中心的考察【趙 薇】
1940年代新詩現代化詩學思想研究【龍揚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被這本書的厚重感和題目中的“工作坊”字樣所“嚇倒”,擔心它會過於理論化,難以消化。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發現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本“知識地圖”,繪製齣瞭當前文藝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些重要路徑和交叉點。書中的論文涵蓋瞭從古典文學批評到數字媒體研究的廣泛議題,而且許多作者並非簡單地復述現有理論,而是展現瞭他們如何將理論靈活地運用於分析具體的問題。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探討身份政治與文學創作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幾位當代作傢的作品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展現瞭文學如何成為個體和群體錶達、協商身份的重要場域。這種研究方式讓我看到,學術研究並非是枯燥的理論遊戲,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充滿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與批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多樣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讓我在麵對復雜的文化現象時,能夠擁有更廣闊的分析視野和更深刻的理解能力,也讓我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評分我一直對“文化”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太寬泛,又太具體。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巧的“解剖颱”,將“文化”這個龐大的概念分解成瞭一個個可供細緻觀察的組成部分。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設定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而是匯聚瞭來自不同學術背景和研究取嚮的學者。這種多樣性恰恰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每一篇的論點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摺射齣不同的光芒。我尤其被一篇關於城市空間與社會記憶的論文所吸引。作者通過對一個特定城市區域的變遷進行梳理,揭示瞭空間如何承載、記錄並重塑著人們的集體記憶,以及這種記憶如何影響著當下的社會關係。這種結閤瞭田野調查、曆史梳理和理論分析的研究路徑,展現瞭文化研究強大的現實關懷。閱讀這本書,我仿佛在與一群充滿智慧的同行者進行對話,他們的觀點既有啓發性,又常常引人深思,讓我對“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藝術作品本身,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曆史和心理層麵。
評分這本《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工作坊(2013)》帶給我的體驗,與其說是一次閱讀,不如說是一次知識的“碰撞”。它不是那種能夠輕易“讀完”的書,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參與到一場持續進行的學術對話中。我注意到,書中的許多文章都聚焦於具體的文化現象,比如某些時下流行的網絡文化、視覺藝術作品,甚至是社會事件。作者們運用多元的理論視角,對這些現象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我特彆欣賞其中一篇關於電影敘事與民族身份構建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將電影語言的分析與社會學的理論相結閤,揭示瞭影像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著觀眾的集體認知。這種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文化研究的強大力量——它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真正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揭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為人知的運作機製。這本書的編排也頗具匠心,不同研究者之間的觀點碰撞,雖然有時顯得尖銳,但正是這種“摩擦”點亮瞭更深層次的思考火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也讓我對“文化”這一概念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理解。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懷揣著對“文藝學”和“文化研究”這兩個概念的些許模糊認知,期待能從中獲得更清晰的認識。然而,這本書並沒有像一本入門教材那樣,從基礎概念、核心理論娓娓道來。相反,它仿佛直接將我拋入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討論現場,那些經過精心打磨的論文和對話,既有深邃的思想,又不乏鮮活的案例。我尤其被其中幾篇關於當代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吸引,作者們沒有流於錶麵地描述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亞文化背後的權力結構、身份認同以及媒介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著那些精闢的論述陷入沉思,或是對照現實中的社會現象,體會理論的穿透力。這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該領域前沿的研究動態和學者的思考方式,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而非僅僅被動接受知識。那些看似跳躍的議題,實則勾連著深刻的學術脈絡,需要讀者帶著一定的背景知識去品味,也正因如此,它激起瞭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強烈願望,渴望能理解其中更深層次的邏輯與關懷。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書,而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探索文化現象的“利器”。裏麵的研究者們,我感覺他們都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理論功底。我注意到,許多文章都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化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動因。例如,有一篇關於流行音樂産業發展的文章,作者運用瞭批判性理論的視角,分析瞭資本運作和技術革新如何重塑瞭音樂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模式,以及這種重塑對音樂本身的意義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意識到,理解文化,不僅僅是欣賞美,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形成的環境,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冒險,我需要不斷地思考、聯結,纔能逐漸撥開迷霧,看到那些隱藏在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刻邏輯。它鼓勵我用更批判、更全麵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