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
定价:168.00元
作者:马克平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38860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斌、黄俞淞、李先琨、向悟生、丁涛等编*的 《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 》详细介绍了广西西南部原生性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 217个树种,对每个树种进行形态特征描述,并配备3 张精美照片,展示植物的树干、小枝、花序、果实或 幼苗等;同时附有每个树种在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 雨林15hm2样地内的个体数量、重要值排序、径级分 布表及空间分布图,介绍植物种群的优势度、径级结 构及生境偏好等。阐述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区域的 地形地貌、植被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其特有性,并对 弄岗森林样地内的生境特征、土壤状况与植物群落结 构等详细说明。本书资料翔实、图片精美,是了解和 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也 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植物学爱好者了解喀斯特 森林、认识森林植物的野外指导手册。
目录
1.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简介 1.1 发展简史 1.2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3 主要植被类型 1.4 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2.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m2监测样地 2.1 样地建设和群落调查 2.2 地形和土壤 2.3 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3.弄岗样地的树种及其分布格局致谢附录I 植物中文名索引附录II 植物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王斌,男,1985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全面参与弄岗样地的测绘标定和植被调查,负责样地植被数据收集与整理。研究领域: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黄俞淞,男,1983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全面参与弄岗样地的植被调查,负责样地物种鉴定和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领域: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地理学。 李先琨,男,1967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C-Diversitas)委员和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植物》主编,《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中国岩溶》等刊物编委。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弄岗样地负责人。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植被生态学、岩溶生态学。 向悟生,男,1978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弄岗样地主要建设者之一,主持样地测绘标定、参加植被调查。研究领域:森林生态学、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丁涛,男,1980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全面参与弄岗样地的植被调查。研究领域: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关键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技术。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资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尤其痴迷于探访那些充满野趣和神秘色彩的自然保护区。广西弄岗,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魂牵梦绕的目的地。这本书《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如同一本“行前指南”,又像是一本“行后解密”。在未曾亲临之前,我曾想象过那里的奇山怪石,却从未真正了解过隐藏在这些石头缝隙里的生命。如今,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片雨林之中,与那些参天古木、奇花异草“对话”。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季节性雨林的特点,特别是其独特的干湿季交替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感到非常好奇。书中关于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的描述,让我对自然界生命的周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分布格局的分析,则为我规划徒步路线提供了极大的参考,我开始想象自己如何在这些特定的区域,寻找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树种,感受它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系。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激起了我踏上这片土地,亲身去体验的冲动,让我对“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同。
评分我是一名对生态学理论和实践都颇有兴趣的在读研究生,对于能够深入了解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一直非常期待。这本《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恰好满足了我对区域性植物群落研究的渴求。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树种的分类和鉴定,非常详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描述不同树种时,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学层面,更融入了生态学的视角,例如它们在喀斯特生境中的适应性,以及对土壤、水分等资源的需求。分布格局的分析,则运用了多种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这让我看到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先进性。通过对这些数据和分析的梳理,我不仅能了解弄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树种,更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喀斯特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这本书对于我进行相关的研究论文写作,或者未来开展野外调查工作,都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在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我们这些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数据支持。
评分拿到这本《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翻阅它的目录和章节安排。立刻就感受到其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书的结构清晰,从宏观的地区介绍,到微观的树种详述,再到复杂的分布格局分析,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喀斯特地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部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石灰岩地貌,往往意味着土壤贫瘠、水分供应不稳定,这样的环境对树木的生长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者们深入剖析了弄岗地区的树种是如何在这种严苛条件下生存和繁衍的,例如它们是否具有特殊的根系结构来适应岩石缝隙,或者有哪些生理机制来应对干旱和水分过剩的交替。这种对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细致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和多样性。书中的图谱和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像是生动的教学工具,让我能够直观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树种。这本书让我对弄岗雨林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的科学意义。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是专业的植物学家或生态学家,但我对大自然总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并且乐于学习那些能够让我更了解这个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这本书《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恰恰是一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科学内容的科普佳作。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当我翻开它,我发现作者们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播,他们用清晰的语言,搭配丰富的插图和表格,将弄岗这片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奥秘一层层揭开。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树种及其分布格局”这部分。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树木会集中出现在某个地方,而另一些则零星散布?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让我了解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甚至是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微观因素,都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和分布。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经过漫长演化和环境选择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的汇集,更是连接科学与大众,激发人们对自然保护热情的桥梁。
评分这本《广西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资料,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的独特地貌和生态系统充满好奇,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它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生命。而弄岗,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卷。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它们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个地区树种的多样性。从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们付出的心血,他们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解读这片土地的生命密码。每一种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甚至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微妙变化,都被细致地捕捉下来。更让我着迷的是关于树种分布格局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标注,而是对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内部联系的深入探讨。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地理因素、气候条件,以及长期演化的过程,塑造了这些树木独特的分布模式?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这个充满活力的雨林?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让我对“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