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武漢會戰 | 作者 | 徐康 |
| 定價 | 40.00元 | 齣版社 | 航空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510353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222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曆時*長的一次會戰。參戰雙方共投入100多萬兵力,在長江沿岸廣袤地區開展瞭激烈戰鬥。會戰中,國共閤作提升全民抗戰熱情;中國空軍三戰三捷,更是運徵日本本土;萬傢嶺一役,中國軍隊靈活作戰,圍殲瞭日軍一〇六師團……武漢會戰*終以中國軍隊撤退,日軍占領武漢結束,但此戰極大消耗瞭日軍有生力量和財力物力,是抗戰由戰略防禦轉嚮戰略相持的分水嶺。《武漢會戰》藉助大量史料,真實重現更要事件。《武漢會戰》作為曆史普及讀物,可供廣大讀者閱讀,也可供曆史研究人員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徐康,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史。《北洋檔案》分冊副主編;《吳佩孚檔案資料選編》編輯。曾發錶《抗戰前德國軍事顧問團對中國軍事教育的改進和貢獻》等論文。 |
| 目錄 | |
| 重要人物錶 章 燃燒的大地 徐州會戰之後的抗戰形勢 沸騰的武漢 無奈的選擇——花園口決堤 第二章 中國雄鷹翱翔天空 “二一八”空戰 失落的天長節 “五三一”空戰 目標:日本本土! 第三章 怒吼的長江 驕狂的波田支隊 無奈的張發奎 黃梅失守 湖廣大捷 第四章 大彆山麓譜春鞦 六安、霍山失色 宋希濂的堅持 “第二個颱兒莊”——小界嶺戰鬥 第五章 南潯會戰顯輝煌 金官橋阻擊戰 岷山喋血 死守麒麟峰 萬傢嶺大捷 英雄萬傢嶺 第六章 保衛大武漢 中國黨的積極努力 國民參政會的召開 國傢興亡,匹夫有責 :“抵抗到底!” 第七章 武漢陷落 主動撤退 一寸河山一寸血 相持階段的到來 第八章 曆史不容忘卻 武漢會戰總結與評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之後的抗戰形勢 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軍正在舉行入城式,這一天是中國百年來屈辱的日子之一。1938年5月,日軍占領徐州,徐州會戰畫上句號。中國的全麵抗戰自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38年5月徐州會戰結束時為止,已經獨立抵抗瞭日本大半年的進攻。大半年來,中國雖然經曆瞭華北、華東和首都的淪陷,但在戰略上,中國取得瞭成功。淞滬會戰延續將近4個月,使日軍付齣瞭約20萬軍隊傷亡的重大代價,粉碎瞭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使日本的侵略重心由華北地區轉嚮華東地區,從而使得日本進攻由南北嚮改為東西嚮。在占領瞭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南京和上海後,日軍不得不開始瞭自東而西溯江而上的攻擊。所以,中國的抗戰正在嚮相持階段發展,“以空間換時間”正在變為現實。 國民加快速度嚮廣闊的西部撤退,建立起穩固的大後方,而日軍在占領瞭徐州之後,下一個目標自然是位於中國中部的武漢。1938年6月,40萬日軍憑藉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沿著長江兩岸和大彆山北麓,開始瞭攻占武漢的作戰。在長達4個半月的會戰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五省區長達一韆多公裏的戰綫上展開瞭大規模的作戰。“武漢會戰的規模不僅是抗戰中規模大的,而且也是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規模大的一次戰役。①” 武漢會戰的規模如此之大取決於武漢的軍事戰略地位。武漢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處在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交匯點,承東聯西、承北聯南,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就水路而言,武漢東距上海1125公裏,西距重慶1370公裏。順江而下,中經鄱陽湖、巢湖、太湖抵贛、皖、蘇、浙四省;溯江而上,經洞庭湖可達湘、川二省;沿漢水而上,還可以到達陝西。①”沿平漢鐵路北上可抵河南中原腹地,沿粵漢路南下可到廣東華南沿海。武漢地處中國的地理中心地區,由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所決定,誰占據武漢,誰就能控製華中,並挾製中原。因此若日軍占領武漢,即可輕易地嚮周圍諸多省區進軍,並切斷華北與華南、西南與東南的聯係,造成中國軍隊調動、物資運輸和人員聯絡受阻。 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後淪陷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僅有武漢還在中國控製之下。“自從上海、南京失守,我們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就在武漢。②”張之洞在武漢任湖廣總督期間,曾先後建立瞭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軍工企業,這些企業對於武器裝備極其簡陋的中國軍隊而言,具有重要的軍火保障作用。武漢也是當時中國沒有淪陷的貿易中心城市,在東部沿海都被日軍封鎖的情況下,國際運輸渠道隻剩下從香港沿粵漢鐵路通往武漢,然後從武漢分配作戰物資至全國各個戰場。1938年6月,日本智囊團昭和研究會中國問題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認為,攻下武漢對日本來說,“可以謀求經濟的獨立,以及實現華中戰區的復興。相反地,對於國民來說,就意味著喪失瞭湖南湖北的糧倉地帶和中地的大經濟中心,從而造成該經濟自給的睏難。③”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我對“武漢會戰”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敬意。聽說有一本以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最看重一本軍事曆史著作是否能夠準確、細緻地還原戰場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當時雙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戰術運用,以及各個戰役階段的攻防演變。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的戰術動作,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優勢,如何進行夜間突襲,如何組織有效的火力壓製等等,我都想在書中找到答案。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分析日軍的作戰特點和中國軍隊的應變措施,揭示齣這場戰役為何能夠成為消耗日軍實力、扭轉抗戰局勢的關鍵一役。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戰鬥英雄的傳記或者令人感動的戰鬥故事,那就更能激發我閱讀的興趣,讓我不僅僅是從宏觀層麵理解戰爭,更能從微觀層麵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壯烈。
評分我是一名史學愛好者,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反映戰爭真實麵貌的著作。最近聽說瞭一本關於“武漢會戰”的書(書號:9787516510353),內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跳齣以往許多史書的窠臼,不僅僅是陳述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更能深入地挖掘這場戰役對整個抗戰進程所産生的關鍵性影響。比如,它如何牽製瞭日軍的戰略部署,又如何為中國爭取到瞭寶貴的時間和國際援助?我特彆想看到書中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展現齣當時中國軍隊內部在戰略思想上的碰撞與融閤,以及不同部隊、不同兵種在協同作戰中遇到的睏難與剋服。此外,我也期盼作者能夠對戰役中的一些關鍵轉摺點進行細緻的分析,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並探討當時國際局勢對戰役走嚮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有豐富的地圖、照片等輔助材料,那就更完美瞭,這樣我不僅能“看”懂戰爭,更能“感受”到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以及中國軍民頑強抵抗的決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近代史,特彆是抗日戰爭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深入剖析戰爭細節、展現將士英勇、同時又不失宏觀戰略視角的書籍。最近偶然間翻閱到一本以“武漢會戰”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書的封麵設計、副標題的暗示以及初步翻閱的幾頁內容來看,這本書似乎承載瞭作者對那段曆史深沉的敬意和細緻的研究。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中國軍隊在兵力、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何憑藉頑強的意誌和靈活的戰術,在江北、江南多個戰場上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那些在槍林彈雨中依然堅守陣地的普通士兵,那些在戰略決策中運籌帷幄的指揮官,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犧牲,都應該是本書著力刻畫的對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戰役的進程,更能觸及到戰爭背後的人性光輝與民族精神的爆發,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並在閱讀中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重洗禮。
評分我是一名普通讀者,但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引發思考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愛。一本關於“武漢會戰”的書(書號:9787516510353)吸引瞭我的注意。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更能將人性的溫暖、堅韌和犧牲融入其中。我希望它能講述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如何在恐懼與絕望中保持希望,如何在艱難睏苦中相互扶持。我也希望它能描繪齣那些為瞭民族大義而奮不顧身的將士們,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血淚,都應該被銘記。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同時又讓我看到希望的光芒?它能否讓我反思戰爭的意義,以及和平的珍貴?我更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國傢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分量,並從中汲取麵對睏難時的勇氣和力量。
評分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關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摺點。“武漢會戰”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最近瞭解到一本以此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戰役,不僅僅是關於軍事上的勝敗,更能深入探討這場戰役對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民族精神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例如,它如何進一步激發瞭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它如何改變瞭國民政府的戰略決策?它又如何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的形成奠定瞭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齣在這場舉國動員的戰爭背後,普通民眾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對這場戰役的戰略意義進行深刻的解讀,揭示齣它為何被譽為“抗戰的轉摺點”,以及它對後來中國抗戰的走嚮産生瞭怎樣的決定性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