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 9787516510353

武漢會戰 978751651035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康 著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武漢會戰
  • 曆史
  • 軍事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戰略
  • 迴憶錄
  • 國民政府
  • 李宗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510353
商品編碼:2967280467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武漢會戰 作者 徐康
定價 40.00元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516510353 齣版日期 2016-07-01
字數 頁碼 222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曆時*長的一次會戰。參戰雙方共投入100多萬兵力,在長江沿岸廣袤地區開展瞭激烈戰鬥。會戰中,國共閤作提升全民抗戰熱情;中國空軍三戰三捷,更是運徵日本本土;萬傢嶺一役,中國軍隊靈活作戰,圍殲瞭日軍一〇六師團……武漢會戰*終以中國軍隊撤退,日軍占領武漢結束,但此戰極大消耗瞭日軍有生力量和財力物力,是抗戰由戰略防禦轉嚮戰略相持的分水嶺。《武漢會戰》藉助大量史料,真實重現更要事件。《武漢會戰》作為曆史普及讀物,可供廣大讀者閱讀,也可供曆史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徐康,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史。《北洋檔案》分冊副主編;《吳佩孚檔案資料選編》編輯。曾發錶《抗戰前德國軍事顧問團對中國軍事教育的改進和貢獻》等論文。

   目錄
重要人物錶

章 燃燒的大地
徐州會戰之後的抗戰形勢
沸騰的武漢
無奈的選擇——花園口決堤

第二章 中國雄鷹翱翔天空
“二一八”空戰
失落的天長節
“五三一”空戰
目標:日本本土!

第三章 怒吼的長江
驕狂的波田支隊
無奈的張發奎
黃梅失守
湖廣大捷

第四章 大彆山麓譜春鞦
六安、霍山失色
宋希濂的堅持
“第二個颱兒莊”——小界嶺戰鬥

第五章 南潯會戰顯輝煌
金官橋阻擊戰
岷山喋血
死守麒麟峰
萬傢嶺大捷
英雄萬傢嶺

第六章 保衛大武漢
中國黨的積極努力
國民參政會的召開
國傢興亡,匹夫有責
:“抵抗到底!”

第七章 武漢陷落
主動撤退
一寸河山一寸血
相持階段的到來

第八章 曆史不容忘卻
武漢會戰總結與評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編輯推薦

   文摘
《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之後的抗戰形勢
  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軍正在舉行入城式,這一天是中國百年來屈辱的日子之一。1938年5月,日軍占領徐州,徐州會戰畫上句號。中國的全麵抗戰自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38年5月徐州會戰結束時為止,已經獨立抵抗瞭日本大半年的進攻。大半年來,中國雖然經曆瞭華北、華東和首都的淪陷,但在戰略上,中國取得瞭成功。淞滬會戰延續將近4個月,使日軍付齣瞭約20萬軍隊傷亡的重大代價,粉碎瞭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使日本的侵略重心由華北地區轉嚮華東地區,從而使得日本進攻由南北嚮改為東西嚮。在占領瞭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南京和上海後,日軍不得不開始瞭自東而西溯江而上的攻擊。所以,中國的抗戰正在嚮相持階段發展,“以空間換時間”正在變為現實。
  國民加快速度嚮廣闊的西部撤退,建立起穩固的大後方,而日軍在占領瞭徐州之後,下一個目標自然是位於中國中部的武漢。1938年6月,40萬日軍憑藉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沿著長江兩岸和大彆山北麓,開始瞭攻占武漢的作戰。在長達4個半月的會戰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五省區長達一韆多公裏的戰綫上展開瞭大規模的作戰。“武漢會戰的規模不僅是抗戰中規模大的,而且也是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規模大的一次戰役。①”
  武漢會戰的規模如此之大取決於武漢的軍事戰略地位。武漢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處在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交匯點,承東聯西、承北聯南,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就水路而言,武漢東距上海1125公裏,西距重慶1370公裏。順江而下,中經鄱陽湖、巢湖、太湖抵贛、皖、蘇、浙四省;溯江而上,經洞庭湖可達湘、川二省;沿漢水而上,還可以到達陝西。①”沿平漢鐵路北上可抵河南中原腹地,沿粵漢路南下可到廣東華南沿海。武漢地處中國的地理中心地區,由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所決定,誰占據武漢,誰就能控製華中,並挾製中原。因此若日軍占領武漢,即可輕易地嚮周圍諸多省區進軍,並切斷華北與華南、西南與東南的聯係,造成中國軍隊調動、物資運輸和人員聯絡受阻。
  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後淪陷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僅有武漢還在中國控製之下。“自從上海、南京失守,我們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就在武漢。②”張之洞在武漢任湖廣總督期間,曾先後建立瞭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軍工企業,這些企業對於武器裝備極其簡陋的中國軍隊而言,具有重要的軍火保障作用。武漢也是當時中國沒有淪陷的貿易中心城市,在東部沿海都被日軍封鎖的情況下,國際運輸渠道隻剩下從香港沿粵漢鐵路通往武漢,然後從武漢分配作戰物資至全國各個戰場。1938年6月,日本智囊團昭和研究會中國問題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認為,攻下武漢對日本來說,“可以謀求經濟的獨立,以及實現華中戰區的復興。相反地,對於國民來說,就意味著喪失瞭湖南湖北的糧倉地帶和中地的大經濟中心,從而造成該經濟自給的睏難。③”
  ……

   序言




曆史的厚重與細節的打磨:兩部抗戰題材力作的深度剖析 一、《烽火中的堅守:淞滬抗戰全景實錄》 引言: 1937年夏,盧溝橋事變引發的全麵抗戰如同火山爆發,將中華民族推嚮瞭生死存亡的關頭。在隨後的幾個月裏,一場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宏大戰役——淞滬會戰,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江河湖海上演。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戰役的時間綫或傷亡數字,而是緻力於以宏觀戰略視野與微觀個體命運相結閤的敘事方式,重構這場國人付齣巨大代價的防禦戰役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決策與部署——大時代的序幕 本書首先深入探究瞭國民政府高層在戰役發起前的戰略考量與內部爭論。麵對日本“速戰速決”的狂妄計劃,蔣介石決策在上海正麵迎敵,其背後是怎樣的軍事、政治、外交權衡?我們詳細梳理瞭軍事委員會的作戰計劃,從德式顧問團的建議,到中國軍隊各集團軍的部署細節,特彆是第三戰區、第8集團軍等主戰部隊的調動軌跡。 重點分析: 淞滬會戰被賦予的“消耗戰”目標是如何在決策層形成的?圍繞“是否應將主力集中於江浙,而非如初計劃般部署於京滬綫”的爭論,披露瞭當時軍事指揮體係中存在的張力與協同睏境。 第二部分:血與火的洗禮——主要戰役階段的剖析 淞滬會戰持續瞭整整三個月,戰綫從蘇州河畔延伸至金山衛海岸。本書將戰役劃分為四個關鍵階段,對每一個階段的攻防轉換進行瞭細緻入微的還原。 1. 焦點寶山與羅店: 羅店“血肉磨坊”的慘烈程度舉世罕見。我們通過對日軍《第十三師團戰史》與中國守軍的戰後報告交叉比對,描摹齣逐屋爭奪、反復易手的殘酷景象。特彆呈現瞭姚子箐陣地、大場鎮防禦體係的構建與崩潰過程。 2. 蘇州河防綫: 當戰局進入相持階段,蘇州河成為新的生命綫。本書重點探討瞭中國工兵如何搶修、防禦工事如何構築,以及利用城市環境進行巷戰的戰術應用。 3. 四行倉庫的堅守: “八百壯士”的故事是這場會戰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一筆。本書不僅敘述瞭他們的英勇事跡,更著重分析瞭他們堅守的戰略意義——為後續部隊的戰略轉移爭取時間,並嚮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第三部分:武器、後勤與外交的交織 任何一場大戰役的勝負,都離不開物質基礎和外部環境的支撐。本書超越瞭純粹的軍事敘事,增加瞭對後勤保障的專題研究。 後勤之睏: 中國軍隊在裝備的代差、彈藥的短缺、醫療體係的崩潰上麵臨的巨大挑戰。我們追蹤瞭軍械的來源,從德械師的有限補給,到民間力量的捐助,力圖還原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戰場側麵。 外交博弈: 淞滬會戰是吸引國際目光的關鍵一役。書中詳細闡述瞭國民政府在戰時如何通過對上海的死守,爭取英美等國的同情與乾預。對比瞭日方在國際輿論壓力下的軍事調整。 結語:戰略轉移與曆史遺産 淞滬會戰最終以中國軍隊的戰略性後撤告終,但它粉碎瞭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梳理瞭會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如何從上海的廢墟中組織起新的防綫(如南京保衛戰的背景),以及這場戰役對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積纍與教訓。 《烽火中的堅守》力求以紮實的史料、清晰的脈絡和對個體生命的關懷,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深刻理解淞滬會戰的權威讀本。 --- 二、《鐵血長城:長城抗戰中的邊防軍團群像》 引言: 在淞滬會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之際,華北的戰火已然燃起。長城抗戰(特指1933年發生的,並非指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所有長城沿綫戰役的總稱),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東北淪陷後,首次對日軍侵略擴張行為進行的係統性、大規模的正麵抵抗。本書聚焦於以張學良東北軍殘部、中央軍精銳以及地方雜牌軍為主體,在長城沿綫構建起的一道“鐵血長城”。 第一部分:退守與重組——東北軍的艱難抉擇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的命運成為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敏感而沉痛的議題。本書著重考察瞭在熱河和長城沿綫,原東北軍將領(如何柱國、馬占山等)如何重整旗鼓,抵抗日軍的“進關”企圖。 核心關注點: 在中央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背景下,東北軍如何在資源匱乏、政治受限的環境中,重新獲取戰鬥力。我們特彆關注瞭“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正規軍之間的協調與衝突。 第二部分:以險製勝——長城沿綫的防禦體係 長城,自古便是中華民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但在現代化火炮麵前,其防禦價值被重新審視。本書詳細描繪瞭中國軍隊如何在古老的防禦工事上,結閤現代戰術進行陣地部署。 古北口與喜峰口: 這兩個關口是長城抗戰中最著名的兩個焦點。 喜峰口之戰: 重點剖析瞭二十九軍(馮玉祥部)如何利用大刀進行近戰、夜戰,以及其對日軍心理造成的衝擊。我們力求還原“大刀隊”的訓練方法和實戰中的戰術運用,而非僅停留在文學化的贊美。 古北口防禦: 探討瞭中央軍與地方部隊在古北口如何協同作戰,以及麵對日軍優勢火力的壓製,中國軍隊如何以局部反擊來遲滯日軍的戰略推進。 第三部分:將領的睏境與地方勢力的參與 長城抗戰的復雜性在於其多方勢力的參與——既有嫡係中央軍,也有被收編的地方武裝,更有未被正式納入體係的地方民團。 孫殿英與馬占山: 剖析瞭這些非嫡係將領在抗戰中的復雜立場。他們既要抵抗日寇,又要應對來自內部的政治壓力。書中通過解密電報和戰時通訊,揭示瞭他們前綫作戰的真實睏境,例如軍令不統一、補給不及時的問題。 民間力量的介入: 長城周邊的長城沿綫百姓,如何自發組織起來協助軍隊偵查、運輸,甚至直接參與戰鬥,構成瞭抗戰初期“全民皆兵”的雛形。 第四部分:停火與遺産——《塘沽協定》的深層影響 長城抗戰最終以《塘沽協定》的簽訂而告一段落,中國被迫退齣瞭整個熱河省及長城以北的大片區域。本書的最後部分,著重於分析這一“不戰而失地”的結局對後續抗戰局勢的深遠影響。 戰略性撤退的代價: 探討瞭《協定》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對國民政府的掣肘,以及它如何為日軍進一步蠶食華北奠定瞭基礎。 經驗總結: 盡管以失敗告終,長城抗戰證明瞭中國軍隊在局部戰場上依然具備堅決抵抗的能力,並為全麵抗戰積纍瞭寶貴的陣地防禦與山地作戰的經驗教訓。 《鐵血長城》力求在宏大的戰略背景下,細緻入微地描繪齣中國軍隊在國傢危亡之際,於長城沿綫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與浴血奮戰的群像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我對“武漢會戰”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敬意。聽說有一本以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最看重一本軍事曆史著作是否能夠準確、細緻地還原戰場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當時雙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戰術運用,以及各個戰役階段的攻防演變。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的戰術動作,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優勢,如何進行夜間突襲,如何組織有效的火力壓製等等,我都想在書中找到答案。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分析日軍的作戰特點和中國軍隊的應變措施,揭示齣這場戰役為何能夠成為消耗日軍實力、扭轉抗戰局勢的關鍵一役。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戰鬥英雄的傳記或者令人感動的戰鬥故事,那就更能激發我閱讀的興趣,讓我不僅僅是從宏觀層麵理解戰爭,更能從微觀層麵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壯烈。

評分

我是一名史學愛好者,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反映戰爭真實麵貌的著作。最近聽說瞭一本關於“武漢會戰”的書(書號:9787516510353),內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跳齣以往許多史書的窠臼,不僅僅是陳述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更能深入地挖掘這場戰役對整個抗戰進程所産生的關鍵性影響。比如,它如何牽製瞭日軍的戰略部署,又如何為中國爭取到瞭寶貴的時間和國際援助?我特彆想看到書中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展現齣當時中國軍隊內部在戰略思想上的碰撞與融閤,以及不同部隊、不同兵種在協同作戰中遇到的睏難與剋服。此外,我也期盼作者能夠對戰役中的一些關鍵轉摺點進行細緻的分析,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並探討當時國際局勢對戰役走嚮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有豐富的地圖、照片等輔助材料,那就更完美瞭,這樣我不僅能“看”懂戰爭,更能“感受”到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以及中國軍民頑強抵抗的決心。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史,特彆是抗日戰爭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深入剖析戰爭細節、展現將士英勇、同時又不失宏觀戰略視角的書籍。最近偶然間翻閱到一本以“武漢會戰”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書的封麵設計、副標題的暗示以及初步翻閱的幾頁內容來看,這本書似乎承載瞭作者對那段曆史深沉的敬意和細緻的研究。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中國軍隊在兵力、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何憑藉頑強的意誌和靈活的戰術,在江北、江南多個戰場上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那些在槍林彈雨中依然堅守陣地的普通士兵,那些在戰略決策中運籌帷幄的指揮官,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犧牲,都應該是本書著力刻畫的對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戰役的進程,更能觸及到戰爭背後的人性光輝與民族精神的爆發,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並在閱讀中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重洗禮。

評分

我是一名普通讀者,但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引發思考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愛。一本關於“武漢會戰”的書(書號:9787516510353)吸引瞭我的注意。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更能將人性的溫暖、堅韌和犧牲融入其中。我希望它能講述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如何在恐懼與絕望中保持希望,如何在艱難睏苦中相互扶持。我也希望它能描繪齣那些為瞭民族大義而奮不顧身的將士們,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血淚,都應該被銘記。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同時又讓我看到希望的光芒?它能否讓我反思戰爭的意義,以及和平的珍貴?我更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國傢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分量,並從中汲取麵對睏難時的勇氣和力量。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關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摺點。“武漢會戰”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最近瞭解到一本以此為主題的書籍(書號:9787516510353),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戰役,不僅僅是關於軍事上的勝敗,更能深入探討這場戰役對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民族精神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例如,它如何進一步激發瞭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它如何改變瞭國民政府的戰略決策?它又如何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的形成奠定瞭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齣在這場舉國動員的戰爭背後,普通民眾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對這場戰役的戰略意義進行深刻的解讀,揭示齣它為何被譽為“抗戰的轉摺點”,以及它對後來中國抗戰的走嚮産生瞭怎樣的決定性作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