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与无线通信 颜春煌 9787302461845

移动与无线通信 颜春煌 97873024618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春煌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信息论
  • 无线网络
  • 通信系统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1845
商品编码:2967333715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与无线通信

定价:79.00元

售价:52.9元,便宜26.1元,折扣66

作者:颜春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2461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完全针对移动与无线通信主题设计,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并结合*应用与技术,如LTE、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物联网、云计算、App、NFC、Femtocell、MIMO等。

内容提要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应用与技术,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全书共分5篇20章,内容包括解析电磁波的秘密:正确认知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作用和生物效应;认识无线通信的术语:1G、2G、3G与4G,合作式通信与中继技术,无线宽带上网;了解无线通信的环境:详解基站、无线基站与天线塔台等无线通信设施;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SMS、MMS、MVPN、公共无线局域网络、WiMAX、LTE、NFC、RFID以及移动商务等相关应用与开发技术;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App、移动定位服务或云服务。本书每章前有学习概念的提示,章末附常见问题和课后习题,适合作为移动与无线通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篇 认识电磁波

章 认识围绕着我们的邻居——电磁波 1

1.1 简易电磁学 2

1.2 认识电磁波 4

1.2.1电磁波的来源 4

1.2.2电磁波的种类 5

1.2.3电磁波的传播 5

1.3 从电磁波的应用开始认识无线通信 8

1.3.1电磁波的应用——卫星与太空通信 8

1.3.2电磁波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原理 10

1.3.3与个人计算机有关的无线通信小常识 11

1.4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 12

1.4.1电磁波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 12

1.4.2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电磁波的危害 13

1.5 科技新发展——电磁波屏蔽材料 13

常见问题 14

课后习题 14

第2章 承载信号的传输介质 15

2.1 传输介质的种类 16

2.2 导向介质 17

2.2.1双绞线 17

2.2.2同轴电缆 19

2.2.3光纤 20

2.3 非导向介质 25

2.3.1红外线 25

2.3.2无线电微波 25

2.3.3无线电波 26

2.4 可靠的通信方式 26

常见问题 27

课后习题 27

第二篇 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第3章信号与通信 30

3.1 认识信号 30

3.1.1信号的特征 31

3.1.2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 35

3.2 无线通信里使用的信号 36

3.2.1无线电频谱 37

3.2.2有线世界里的无限资源与无线世界里的有限资源 38

3.3 传输的减损 38

3.3.1衰减 39

3.3.2延迟失真 40

3.3.3噪声 40

3.3.4信道容量与奈奎斯特带宽 41

3.3.5香农容量公式 41

3.4 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与特性43

3.4.1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大规模的传播模型 43

3.4.2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小规模的传播模型 47

3.5 无线电信号强度的迷惑 56

3.5.1电压驻波比 56

3.5.2EIRP的定义 57

3.5.3测量的单位 57

常见问题 59

课后习题 60

第4章 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61

4.1 通信信道的特征 62

4.1.1频域的特征 62

4.1.2时域的特征 63

4.1.3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 64

4.2 数据与信号的转换 65

4.2.1数字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5

4.2.2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6

4.2.3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7

4.2.4模拟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8

4.3 调制技术简介 68

4.3.1模拟调制技术 69

4.3.2数字调制技术 70

4.3.3数字调制技术的分类 75

常见问题 78

课后习题 79

第5章 通信工程:多路复用与交换80

5.1 网络的形成 80

5.1.1交换的起源 81

5.1.2交换与多路复用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82

5.1.3多路复用的起源 82

5.2 架构网络的通信技术 83

5.2.1多路复用技术 84

5.2.2通信的协调 85

5.2.3交换技术 85

5.3 多路复用与交换的设备 87

5.3.1多路复用器 87

5.3.2交换机 89

5.3.3网络接口 90

5.4 容量工程 91

5.5 移动交换中心 92

常见问题 93

课后习题 93

第6章 无线通信的多路访问技术94

6.1 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95

6.2 有趣的隐藏节点问题 97

6.3 无线访问技术简介 98

6.3.1无线多路访问技术的简单分类 98

6.3.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99

6.4 各种多路访问技术 99

6.4.1频分多址 100

6.4.2时分多址 101

6.4.3扩频多址 102

6.4.4空分多址 104

6.4.5正交频分多路复用 104

6.4.6其他多路访问技术 107

6.4.7多样性的概念 107

6.5 蜂窝系统的容量 108

常见问题 108

课后习题 108

第三篇 从有线通信网络到无线通信网络

第7章 电信网络 110

7.1 从我们自己家里的电话谈起110

7.2 通信系统的架构 111

7.2.1通信网络的由来 113

7.2.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114

7.3 通信网络与电信服务 115

7.3.1电信网络的服务与市场化 116

7.3.2国际电信法规变革一览 117

7.4 无线网络与传统电话网络相连118

7.4.1互连的组成 119

7.4.2互连的操作 119

7.4.3互连的类型 119

7.5 通信运营商互连 120

7.6 展望电信网络的未来 120

7.6.1PSTN的发展 120

7.6.2VoIP的原理 121

7.6.3无线智能网络 123

7.7 企业电话系统的规划 124

7.8 无线交换机 125

7.9 无线本地回路 126

7.9.1无线本地回路的系统与架构 128

7.9.2WLL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129

7.9.3市场上WLL的设备与系统 130

常见问题 130

课后习题 131

第8章 计算机网络 132

8.1 数据通信与网络模型 132

8.1.1通信网络模型 133

8.1.2标准化 138

8.2 常见的分类法 138

8.3 局域网 139

8.3.1局域网协议与标准化 139

8.3.2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140

8.3.3局域网的未来发展 141

8.4 广域网 141

8.5 网络软件系统 143

8.6 鸟瞰计算机网络世界 144

8.7 网络的规划 145

8.7.1需求分析与环境评估 147

8.7.2规划方法 149

常见问题 150

课后习题 151

第9章 无线通信网络 152

9.1 无线通信的定义与简单的分类152

9.1.1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53

9.1.2从覆盖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网络 154

9.1.3无线网络的架构 155

9.1.4无线网络的主要介质 156

9.2 无线通信网络的历史 157

9.3 无线通信的产品 159

9.4 无线通信的网络模型 159

9.5 无线通信的服务与覆盖的范围164

9.6 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标准165

9.7 无线通信应用的分类 167

9.8 无线网络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167

9.8.1隐私与安全问题 168

9.8.2无线病毒的作用 168

9.8.3蜂窝手机的危机 168

9.8.4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协议 168

9.9 建立无线通信的背景知识170

常见问题 170

课后习题 170

0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程实践172

10.1电路与元件设计的层次 172

10.1.1元件 173

10.1.2电路 174

10.2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174

10.3无线通信网络的工程 175

10.3.1无线通信系统的塔台 175

10.3.2基站 177

10.3.3天线的作用与种类 179

10.3.4天线与基站的外观 184

10.3.5无线通信工程的设计工具 186

10.4客户端设备的演进 187

10.4.1手机 187

10.4.2个人数字助理 189

10.4.3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 189

10.5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实例 189

10.5.1网络设计与构建的实例 190

10.5.2无线网桥191

10.5.3无线通信改造工程的实例 193

常见问题 195

课后习题 195

第四篇 无线通信的代次发展

1章 无线通信的代次 198

11.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98

11.2代 199

11.3第二代 199

11.4第2.5代 201

11.5第三代 202

11.5.1各种已经发展出来的3G标准 203

11.5.2开发3G标准的组织 205

11.63.5G 206

11.73.75G 207

11.8什么是 4G 208

11.9各代次特征的整理 209

11.10无线生活的起源 210

11.10.13G/4卡上网 210

11.10.2如何申请移动宽带的服务 211

11.10.3移动网卡的外观与安装 211

11.11建立无线通信系统的常识 212

11.11.1无线电广播的原理 212

11.11.2电视广播的原理 213

11.11.3家庭无线电服务是什么 213

11.12网络规划的实例 214

11.13网络的设计 216

11.13.1计算机网络的设计 216

11.13.2网络设计的方法 217

11.14计算机网络的构建 221

11.14.1计算机网络构建工程 221

11.14.2网络部署以后的工作 222

常见问题 222

课后习题 223

2章 无线广域网 224

12.1个人通信服务 224

12.1.1个人通信服务简介 225

12.1.2常见的PCS 226

12.2寻呼网 228

12.3GSM 229

12.3.1GSM的架构 229

12.3.2GSM网络的基本特性 231

12.3.3GSM提供的服务 232

12.3.4GSM的网络信令机制 233

12.3.5GSM的移动性管理 234

12.3.6GSM的漫游机制 235

12.3.7GSM网络的管理与应用 236

12.3.8GSM构建的实践 237

12.4CDMA2000 239

12.5UMTS网络 240

12.6无线数据通信简介 243

12.6.1早期的发展 245

12.6.2分组无线网络 245

12.7蜂窝数字分组数据 246

12.8GSM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47

12.8.1GPRS网络的架构 248

12.8.2GPRS手机 250

12.8.3连上网络 251

12.8.4GPRS的面面观 252

12.9从CDMA来看无线数据通信 253

12.10其他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254

12.11与应用系统相关的协议 255

12.12移动性管理 256

12.12.1转接 257

12.12.2漫游管理 260

常见问题 261

课后习题 262

3章 无线局域网 263

13.1认识各种与我们切身相关的无线网络 264

13.2IEEE 802网络技术概观 266

13.3802.11网络的架构 268

13.3.1802.11 网络的基本结构 269

13.3.2802.11网络的类型 270

13.4802.11网络的工作方式 275

13.4.1802.11的网络服务 275

13.4.2移动性的支持 277

13.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278

13.5.1应用的分类 278

13.5.2Wi-Fi是什么 279

13.6802.11 WLAN标准的比较 280

13.7组成部件 281

13.7.1PoE设备 281

13.7.2其他常见的附件 282

13.8基础设施设备 287

13.8.1无线接入点 287

13.8.2无线网桥 289

13.8.3无线工作组网桥 290

13.8.3无线家庭网关 291

13.8.5企业无线网关 292

13.9客户端设备 293

13.9.1薄形卡片 293

13.9.2无线网络的转换器 294

13.9.3支持USB接口的客户端 294

13.9.4传统的PCI与ISA扩展卡 295

13.9.5安装与设置 295

13.10认识Wi-Fi 296

13.10.1让Wi-Fi成为简易的上网方式 297

13.10.2让Wi-Fi成为安全的网络通道 299

13.10.3移动性的支持 300

13.10.4网络的管理问题 301

13.10.5Wi-Fi的商业模式 301

13.10.6认识 WISP 302

13.10.7企业对于Wi-Fi的运用 302

13.11下一代无线局域网 303

13.11.1无线局域网与Wi-Fi的普及 303

13.11.2IEEE 802.11的发展经过:回顾与整理 303

13.11.3进入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304

13.11.4延伸学习 306

常见问题 306

课后习题 306

4章 短距离无线通信 307

14.1自组网络 308

14.2红外线 309

14.3蓝牙的起源 311

14.3.1蓝牙协议栈 313

14.3.2蓝牙技术的使用与管理 318

14.3.3蓝牙的市场与未来发展 320

14.4认识ZigBee 322

14.5专属短距离通信 323

常见问题 323

课后习题 324

5章 无线宽带技术 325

15.1 从固网的概念谈起 326

15.2固定式的无线通信技术 327

15.2.1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327

15.2.2多路多点分配业务 330

15.3无线城域网 332

15.4无线宽带技术简介 333

15.4.1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 334

15.4.2无线宽带技术的历史 335

15.4.3无线宽带的市场与应用 336

15.5WiMAX与其他无线宽带技术的比较 337

15.5.1蜂窝系统 337

15.5.2Wi-Fi系统 337

15.5.3其他相关的技术 338

15.6无线宽带系统与WiMAX面临的挑战 338

15.6.1商业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6.2技术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7长期演进 338

15.7.14G发展的关键角色 340

15.7.2从UMTS到LTE 340

15.7.3从LTE到LTE-Advanced 341

15.7.4技术的特征 341

15.8协同通信与中继技术 343

15.8.1协同通信 343

15.8.2中继技术 343

常见问题 347

课后习题 347

第五篇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6章 移动因特网和移动IP350

16.1因特网的由来与简介 350

16.1.1从网络到因特网 351

16.1.2IP地址与域名 352

16.1.3TCP/IP网络协议 353

16.1.4因特网的架构 355

16.2因特网的重要协议与原理 356

16.2.1MAC层上的寻址357

16.2.2较高层上的寻址 359

16.3因特网中IP地址的概念 361

16.3.1IP地址的分级 361

16.3.2IP地址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362

16.4因特网ARP协议简介 363

16.4.1为什么要有ARP 363

16.4.2冲突域与广播域的概念 366

16.4.3揭开网络通信的奥秘 366

16.5认识路由机制 368

16.5.1路由器的种类 368

16.5.2路由器作用的原理 368

16.5.3路由机制的稳定性 369

16.6移动因特网 370

16.7移动IP与IPv6 373

16.7.1移动IP工作的原理 373

16.7.2IPv6对于移动计算的支持 375

16.8移动IP的研究发展 376

常见问题 376

课后习题 376

7章 基于位置的服务与移动商务377

17.1“移动定位”的定义 377

17.2位置识别技术 379

17.2.1定位技术的种类 380

17.2.2移动定位系统的类型 383

17.2.3移动定位的标准化 386

17.2.4定位技术的应用 387

17.3LBS应用的实例 388

17.4移动商务 388

17.4.1电子商务简介 389

17.4.2移动商务的定义 391

17.4.3促成移动商务的技术 393

17.4.4无店铺商户的概念 393

17.4.5支持移动商务应用的网络架构 396

常见问题 396

课后习题 397

8章 射频识别技术 398

18.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398

18.1.1RFID的概念 399

18.1.2RFID标签 401

18.1.3RFID普及面临的挑战 403

18.1.4思考RFID的应用方向 406

18.1.5增广见闻 407

18.2RFID的应用案例 409

18.2.1天津海关引入RFID技术 409

18.2.2中国物联网RFID应用案例 410

18.3近距离无线通信 411

18.3.1技术特征 411

18.3.2技术的应用 413

常见问题 413

课后习题 413

9章 无线通信平台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安全问题 414

19.1无线通信的技术与应用 415

19.2无限可能的无线通信 416

19.2.1移动和无线计算网络 417

19.2.2无线通信服务 418

19.3JINI与无线世界 418

19.3.1网络精灵JINI 419

19.3.2无线世界 422

19.4无线通信的开发工具 423

19.4.1手机上执行的程序要如何开发 424

19.4.2J2ME 424

19.4.3WAP与WML 425

19.4.4i-mode 428

19.4.5其他语言与工具 428

19.5以WEP为例介绍无线网络安全 429

19.5.1WEP的基本原理 430

19.5.2WEP的运行 431

19.5.3WEP的问题 435

19.6WPA 437

19.6.1加密的作用 437

19.6.2无线局域通信加密安全的演进 437

19.6.3家用的无线路由器 438

19.6.4通信安全后操作系统才会安全 440

19.7WTLS 440

19.8建立安全的网络商务环境 440

常见问题 441

课后习题 441

第20章 无线通信未来的发展(4G及以上) 443

20.1从应用的趋势谈起 444

20.1.1从短信服务到多媒体短信服务 444

20.1.2公共无线局域网 444

20.1.3移动虚拟专用网络 445

20.1.4移动家庭与移动生活 447

20.2对于无线与移动通信的推动 447

20.3无线传感器网络 451

20.3.1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51

20.3.2传感器网络的架构 451

20.3.3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452

20.3.4传感器网络的协议 453

20.4无线通信的未来 456

20.4.1移动通信的代次交替 457

20.4.2什么是MMS 459

20.4.3无线版权管理 460

20.4.4移动学习 460

20.5二维码 461

20.6云计算 462

20.6.1云计算的层次化架构 464

20.6.2云计算的特性 465

20.6.3云生活的想象 465

20.7认识物联网 466

20.7.1物联网的定义 466

20.7.2物联网的应用 468

20.7.3与物联网一起生活的一天 469

20.8软件定义无线电 470

常见问题 471

课后习题 471

参考文献 472

作者介绍


台湾大学高级讲师,出版多部作品。

文摘








序言



《移动与无线通信》:连接世界的脉络与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塑造个人生活、连接全球经济的基石。从我们手中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到覆盖全球的蜂窝网络,再到物联网的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移动与无线通信领域的不断革新与突破。这是一门集通信原理、网络架构、终端设备、信道传输、调制解调、编码技术、网络协议以及前沿发展趋势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在空间上的自由、高效、可靠传输,打破物理距离的限制,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一、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演进之路:从语音到万物互联 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最初的模拟移动电话(第一代,1G)实现了语音的移动通信,但容量小、质量差,仅限于基本通话功能。随后,数字化的第二代(2G)技术,如GSM,带来了更高的语音质量、数据传输能力(如短信)以及更好的安全性和频谱效率,标志着移动通信进入数字时代。 第三代(3G)技术,如WCDMA和CDMA2000,则实现了更高的数据速率,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初步应用成为可能,视频通话、网页浏览等功能逐渐普及。而第四代(4G)技术,特别是LTE(Long-Term Evolution),凭借其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低时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上网体验,高清视频、在线游戏、云服务等得到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如今,我们正迈入第五代(5G)时代,其核心特点是“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5G不仅提供了比4G更快的下载速度,更重要的是其超低时延和海量连接能力,为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兴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示着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的到来。 二、 核心技术解析:构建高效通信的基石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精妙且复杂的核心技术。 无线信道与传播特性: 无线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会受到衰落、干扰、反射、衍射、散射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深入理解这些传播特性,例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多径效应等,是设计鲁棒通信系统的关键。信道建模与分析是进行系统设计、性能评估和优化理论研究的基础。 多址技术: 在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下,如何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面临的核心挑战。这催生了多种多址技术,包括: 频分多址(FDMA): 将总带宽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窄带信道,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时分多址(TDMA): 将信道的时间周期划分为若干个时隙,分配给不同的用户轮流使用。 码分多址(CDMA): 使用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进行通信。 空分多址(SDMA): 利用天线阵列的空间选择性,区分位于不同空间方向的用户。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4G和5G广泛采用的技术,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在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同时传输,有效对抗多径效应,提高频谱利用率。 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是将数字信息(基带信号)转换成适合在无线信道上传输的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相反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技术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以及幅度相位联合调制(如QAM)。为了应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OFDM技术与QAM结合,成为现代移动通信的主流。 编码与解码技术: 无线传输过程中,信号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导致信息失真。信道编码技术通过在信息中加入冗余比特,使得接收端可以通过纠错码来检测和纠正错误,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常见的编码技术包括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这些技术在4G和5G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线技术与MIMO: 天线是实现无线通信的“门户”。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天线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特别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链路的可靠性,同时不会增加频谱的消耗。MIMO技术是4G和5G实现高速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并非一个简单的点对点通信系统,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移动终端(UE): 用户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基站(BTS/NodeB/gNB): 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并将信号接入核心网。 核心网(CN): 负责用户管理、路由、计费、业务切换等功能,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 回传网络: 连接基站和核心网的传输网络。 三、 关键通信标准与技术演进 不同的移动通信时代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 2G: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2G标准,引入了SIM卡概念,实现了全球漫游。 3G: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是主要的3G标准,支持更高的速率和数据业务。 4G: LTE(Long-Term Evolution)及其演进版本LTE-Advanced是4G的主要标准,提供了IP化的核心网和比3G高得多的速率。 5G: 5G NR(New Radio)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技术,其设计目标是支持超高速率、超低时延和海量连接,并且能够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如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5G的部署和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各行各业。 四、 前沿发展与未来展望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当前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深入探索: 6G技术: 业界已开始展望6G,预期的6G将实现比5G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并可能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更智能、更感知的通信网络。 物联网(IoT): 移动与无线技术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支持海量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推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应用: AI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优化、故障预测、资源调度、信号处理等各个环节,以提升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通信与感知融合: 未来通信网络可能不再仅仅是传输信息,还将具备感知环境的能力,例如利用无线信号进行定位、成像等。 频谱利用与共享: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频谱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更高效的频谱利用技术和动态频谱共享将成为研究重点。 安全性与隐私: 随着通信范围的扩大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通信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也变得愈发重要。 结语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对通信技术本身的探索,更是对人类连接方式的重塑。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构建数字社会、赋能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驱动力。理解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原理、演进与趋势,对于把握技术脉搏、洞察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理论推导感到头疼的实践派工程师。很多技术书籍在我看来,就是一堆让人望而生畏的希腊字母堆砌成的迷宫。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这种心理障碍。他并没有完全摒弃数学的严谨性,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数学推导“包装”成了易于理解的逻辑步骤。在关键的数学推导后,总会有一段非常精炼的文字总结,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个公式或定理在实际应用中代表的物理意义和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先给结论,再给论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抄写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需要用到这些数学工具。特别是对信号调制与解调部分的处理,其清晰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让原本抽象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信息时代核心的知识殿堂。它并非简单罗列技术术语,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理解框架。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桥梁,平稳地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迈向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尤其是对于某些复杂算法的剖析,那种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道编码优化那一块,作者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数学公式的推导,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优化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权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无线”二字感到迷茫的门外汉,而是有了一套系统的工具箱,能够去审视和分析当前移动通信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兼备,它既能满足研究人员对严谨性的要求,也能为行业工程师提供实际操作的理论支撑,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具有深厚学术底蕴,同时又非常注重工程实践价值的力作。它的体量虽然不小,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作者在书中对不同通信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进逻辑的梳理,体现出其非凡的系统化能力。他没有将各个技术孤立地看待,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涉及标准制定和市场竞争对技术选择影响的章节中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常常被技术书籍所忽略,但恰恰是决定一项技术能否成功商业化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深度解析。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理论与瞬息万变的产业现实紧密结合,使得读者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对整个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宝藏级书籍。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陈旧,毕竟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去年的知识可能今天就过时了。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基础原理的把握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它没有被最新的某个标准或协议所束缚,而是聚焦于那些贯穿始终、历久弥新的核心物理和信息论基础。这种“守正出奇”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涉及到较新的概念,也能找到坚实的理论根基来支撑。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诸如多址接入和频率复用这类经典技术,他能够用非常生动且贴近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其精妙之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智慧的设计哲学。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系统框图绘制得清晰明了,有效地避免了文字描述的冗长和晦涩。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关键节点处给予及时的启发和点拨,而不是冰冷地灌输数据。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项目方案,急需一本能够快速梳理技术脉络的参考书。这本著作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但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其前瞻性思维的体现。在讨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时,作者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代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瓶颈。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让读者在学习当前技术的同时,也保持了对未来技术演进的敏感度。例如,在涉及功耗管理和频谱效率的讨论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行业洞察力,他平衡了理论上的最优解与实际部署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掌控感”,仿佛能够透过技术的表象,看到整个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对于那些希望从“操作者”晋升为“设计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模型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技术方案的合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