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芍药 9787503839610

中国芍药 97875038396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国,张佐双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园艺
  • 中国植物
  • 芍药
  • 花卉
  • 园林
  • 中药
  • 传统文化
  • 植物图鉴
  • 药用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9610
商品编码:2967645165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芍药

定价:368.00元

售价:268.6元,便宜99.4元,折扣72

作者:王建国,张佐双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03839610

字数:458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1.8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宋·郑樵《通志略》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唐代以后人们又把芍药与花中牡丹并称“花中二绝”,“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这些都足以证明芍药在我国历代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喜爱程度:
芍药的花色、花型极为繁多奇特。自菏泽花农近年育出绿色芍药之后,芍药也如同花王牡丹一样,实现了“红、黄、白、粉、蓝、黑、紫、绿、复”九大色系的完整系统。花型与牡丹相同,为单瓣型、荷花型、蔷薇型、金蕊型、菊花型、托桂型、金环型、绣球型、皇冠型、楼子台阁型等。不少芍药因花蕊呈针状彩瓣、内外瓣色彩各异等特性,更使其变幻莫测,魅力无穷。
芍药还是我国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使者。我国早的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秦洧》诗,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另外,芍药还是非常理想的鲜切花花材和上等的中药材,并有着广泛的生长适应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芍药》是一部综合性的大型专著性画册。书中既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概述了中国芍药的发展历史、文化渊源、栽培繁育、实际应用和前景展望等内容,又广采博览、选英纳萃,详尽地展示了524个品种、639幅精美的品种图片和144余幅各具魅力的艺术图片,既生动直观、雅俗共赏,又图文并茂,诗情画意,这无疑是一部融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应用于一炉的著作,定会让国内外读者受到更多的熏陶,得到更多的感受,增添更多的遐思,从而更深刻地领略到中华花文化的神韵和精髓。
王建国同志在成功地编撰出版《中国牡丹名品及文化艺术鉴赏》大型专著性画册之后,又与张佐双同志一起推出了《中国芍药》。该书集野生芍药、全国各地芍药乃至国外引进芍药之大成,成为迄今为止吸纳芍药品种和品种图片多的一部芍药专著性画册,从而确保了该书的丰富性、系统性。该书还注重图片的科学性、艺术性,在版面的设计、文字的锤炼、制作的考究等方面下功夫,旨在“更上一层楼”,从而确保了该书的高品味、高质量。这些都反映出二位作者对花卉事业的热爱、挚着和负责精神,值得称赞和提倡。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但愿《中国芍药》的问世,也像盛开的芍药花那样,能给人耳目一新、脱俗惊世之感,以满足人们文化欣赏的需要,并为芍药生产。繁育和研究人员提供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乃至对芍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芍药和芍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宋画的流变与审视:从院体到文人》 引言:时代的风云与艺术的脉动 宋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时代,其在文化、经济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尤其在绘画领域,宋代绘画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深邃的哲学意境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绘画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关注从官方主导的院体风格,到日益兴盛的文人水墨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最终的风格分野。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美学评判,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理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技术(如绢帛、纸张的改良)对艺术实践的影响,来全面审视这一时期的艺术面貌。 第一章:北宋:院体的辉煌与人文的觉醒 北宋初期,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为宫廷画院的繁荣提供了沃土。本章将首先剖析北宋初年,如赵干、董源、巨然等画家对山水画的奠基性贡献。董源、巨然开创的“江南山水”风格,以其温润、浑厚的笔墨,构建了后世文人画的审美基础。我们着重分析“披麻皴”等技法的形成与意图,探讨这些画家如何将对自然地形的观察,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绘画语言。 随后,笔触转向北宋中后期的院体绘画。以范宽、李成、郭熙为代表的巨匠,其作品标志着山水画写实主义的巅峰。范宽《溪山行旅图》所展现的雄伟、冷峻的气势,并非单纯的客观再现,而是融入了“仰视”“俯视”“平视”相结合的复杂视角,这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宇宙秩序的敬畏。郭熙的《早春图》则在对光影、空气感的把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论画”理论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章还将探讨徽宗时期院体画的精致化倾向,以及这种高度规范化的风格,是如何在无意中为文人画家的反叛提供了参照。 第二章:文人画的勃兴与早期探索 与院体的工谨细致相对,自唐代开始萌芽的文人画,在北宋得到了重要的发展。苏轼是这一思想变革的核心人物。他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将绘画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对客观物象的“似”转移到对画家“胸中丘壑”的表达上。本章详细考察苏轼、文同(墨竹)等人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上的贡献。 文人画强调“意在笔先”,注重笔墨本身的表现力,而非色彩的描绘。水墨技法的运用,特别是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成为文人表达心性的主要手段。我们分析了墨竹画的发展,探究为何竹子这种象征气节的植物,能够成为文人画家寄托高洁情操的理想载体。此阶段的文人画虽尚处于探索期,但其反学院、重主观的精神,已为南宋及元代的艺术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南宋:院体的转型与院外文人的交织 南宋的政治格局与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变化。都城南迁,使得艺术的重心也随之移动。 院体方面,南宋院画在保持写实功底的同时,开始展现出更加灵动、细腻的倾向。马远和夏圭的“边角式”构图,是应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限,将观者的视线聚焦于有限的江山景物,以小见大,体现了一种精致化的审美取向和内敛的情感表达。我们详细辨析了马夏的“一角两角”构图对后世构图学的影响。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南宋院体在花鸟画领域所达到的极致,如院画家对动植物生态的精确描摹,其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 在院外,如扬州八怪的先声——李唐、刘松年等,他们既师承北宋遗风,又吸收了院体的技巧,他们的作品在学院与文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对南宋时期,如僧本、牧溪等人的简笔水墨进行研究,他们的出世情怀和极简的笔墨语言,预示着元代文人画的彻底胜利。 第四章:图像的转译:宋代绘画的哲学底色 宋代艺术的深刻性,根源于其哲学基础——理学。本章探讨“格物致知”的观念如何渗透到绘画实践中。画家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深入观察,探求“天理”。这种对秩序和本质的探求,促使了院体画在结构上的严谨性。 同时,佛教禅宗思想,特别是对“空”与“有”的辩证理解,影响了文人画的笔墨处理。墨色的晕染、留白的处理,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心境的投射。我们分析了宋代绘画中的“无我”与“有我”的辩证关系,即画家如何在客观描绘自然的同时,将自我融入其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结论:宋画的遗产与永恒的对话 宋代绘画的遗产是双重的:一是院体所代表的技法的高峰与写实精神,二是文人画所开创的重主观、尚意趣的艺术道路。这两种风格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了中国艺术史的格局。宋画的精髓在于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无论是在院体的严谨布局中,还是在文人的洒脱笔墨中,都体现了对恰到好处的把握。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以更开阔的视角,理解宋画如何为后世的明清绘画,乃至近现代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与对话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园艺充满热情,但又相对新手的人来说,《中国芍药》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想在我家的花园里种一些有特色、有故事的花卉,而芍药一直是我心中的首选。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关于芍药品种的全面介绍,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花园环境选择合适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栽培指南。从选地、育苗、移栽,到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每一个环节都写得非常清楚,而且还配有大量的图例,让我这个“手残党”也能轻松上手。书中对芍药不同生长阶段的护理要点也讲解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如何让芍药更好地开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芍药的家庭园艺应用,比如如何搭配花境,如何制作芍药切花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园艺创作的热情。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对着花店里的芍药发呆的爱好者,而是变成了一个有信心、有能力去亲手培育出属于自己芍药的园艺人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中国芍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它的花卉入手,而芍药,作为“花中之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植物学层面的介绍,而是将芍药与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芍药在皇家园林中的种植历史,以及它如何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来源。书中不仅有详尽的品种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芍药的药用价值和园艺栽培技术,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在家中尝试种植芍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不同芍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的智者,娓娓道来芍药的前世今生,让我对这个美丽的植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它让我看到了芍药不仅仅是一种花,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的作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读者,我一直期待能够有这样一本深入、权威的书籍来介绍中国本土的代表性花卉。而《中国芍药》,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中国芍药》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卉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芍药的起源、演化、分类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芍药文化象征意义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更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美德以及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理解。书中收录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来理解芍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芍药是如何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甚至国家治理相结合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科学的严谨性、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中国本土的植物以及我们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这本《中国芍药》实在让我惊艳!我是一名花卉爱好者,尤其痴迷于芍药的各种形态和文化内涵。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封面上的芍药图案栩栩如生,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花瓣的丝绒质感。打开内页,我被扑面而来的精美图片所震撼,那些高清的芍药照片,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的各个阶段,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每一张都仿佛一幅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书中对芍药品种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芍药就是那几种常见的粉色和白色,但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众多芍药品种,它们的形态、花色、花期、香气等等都被一一细致地描述,甚至还有一些非常罕见的古老品种,让我对芍药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芍药在古代文学艺术中意象的解读,那些诗词歌赋中的芍药,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寄托,这本书给了我非常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观赏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绝对是芍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宝藏!

评分

读完《中国芍药》,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一直对古老的植物品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探索欲。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图鉴,更像是一部关于芍药的“史书”。书中对中国原生芍药品种的追溯,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和传播,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了解到,许多我们今天看到的优良品种,都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它们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书中对不同地域芍药风俗的介绍也很有趣,比如在某些地方,芍药的盛开与否甚至与农事的丰收息息相关。而且,这本书在介绍芍药的形态特征时,用词非常精准,即使是那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清晰地辨认出不同的品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芍药在古代宫廷和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的描述,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植物的知识,更是中国人心灵深处对美的向往和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