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
定價:35.00元
作者:陳代傑,錢秀萍著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222174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由韓啓德院士作序,入選2016年全國科普作品(科技部),英文版“A Brief History of Bacteria: The Everlasting Game Between Humans andBacteria”已全球上市。本書是微生物藥物專傢曆經多年撰寫的科普作品,以微生物學、藥物學等學科的經典和前沿科學成果為基礎,結閤作者30多年的科研積澱,采用擬人化與擬物化的語言風格,輔以大量原創的卡通繪圖,全麵、係統、生動地展現瞭細菌這一微小精靈的豐富內涵,以及細菌緻病的原理,人類應對細菌疾病的科學智慧,細菌對抗人類研製藥物的生存策略和細菌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的積極作用等。
內容提要
細菌是一種神奇的微小生物。本書通過淺顯的語言,配以漫畫和插圖,講述作為敵人的細菌如何緻人疾患、肆虐生靈和“草菅人命”,告訴你發生在人類與細菌之間的驚心動魄的“永恒戰爭”。你或許還不知道:緻病細菌入侵人體的武器裝備和攻擊人體的戰略戰術如此精良;奮然阻擊入侵者的人體免疫係統如此迅速和有效地在體內展開著無聲大戰;“神藥”青黴素和鏈黴素的發現和應用如此光彩奪目;科學傢針對敵情設計的藥物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狡猾細菌為瞭躲避藥物追殺策動的反擊又如此猖狂,究竟鹿死誰手......
本書還講述作為朋友的細菌如何造福人類:與人體和平共處相得益彰的有益菌對於保障身體健康不可缺或,後化石時代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冶煉,美味可口的發酵食品,等等。
目錄
章 揭秘細菌
細菌長什麼樣?
球菌
杆菌
螺鏇菌
細菌有多大
大的細菌
小的細菌
無處不在的“小精靈”
人體細菌知多少
潛伏在水中的細菌
駐紮在土壤裏的細菌
飄浮在空中的細菌
細菌有“五髒六腑”嗎
猶如“鬍須”的菌毛
猶如“辮子”的鞭毛
猶如“防彈衣”的莢膜
猶如“蛋黃”的遺傳物質染色體DNA
猶如“蛋殼”的細胞壁
猶如“糖衣”的細胞膜
多樣的細胞質內含物
蛋白質閤成場所——核糖體
“休眠體”芽孢
細菌是如何“生兒育女”的
菌落—裸眼看到的細菌大部隊
人類是如何發現和認識細菌的
開山鼻祖—列文虎剋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
細菌學的開拓者—科赫
第二章 是朋友,還是敵人?
細菌是人類可親可愛的朋友
與人體友好相處
現代工業中屢建功勛
風味食品中作貢獻
現代農業中發揮奇效
環境治理和保護中見實效
後石油時代的新能源
有待發現和發明的細菌朋友
細菌是人類可憎可恨的敵人
可怕的“白色粉末”—炭疽芽孢杆菌
19世紀的世界病—霍亂
黑色妖魔—鼠疫
白色瘟疫—結核分枝杆菌
麻風病是天譴?
“傷寒瑪麗”
逐漸被人淡忘的傳染病—白喉
化膿性細菌
消化道緻病菌
産毒素的專性厭氧芽孢杆菌
人畜共患的緻病菌
隱藏在水管中的軍團菌
新的敵人—大腸杆菌O157、O104:H4,“超級細菌”……
第三章 一場發生在人體內的無聲大戰
細菌入侵人體的“路綫”
從呼吸道入侵
從消化道入侵
從皮膚傷口入侵
從泌尿生殖道入侵
通過昆蟲入侵
細菌入侵人體的“戰略戰術”
依靠“鬍須”菌毛入侵“陣地”
依靠“防彈衣”莢膜抵禦“我軍”的追殺
釋放“導彈”酶突破人體的“堡壘”
細菌使人生病的“緻命武器”
外毒素
內毒素
奮然狙擊“入侵者”的人體免疫係統
抵禦細菌入侵的“道防綫”
抵禦細菌入侵的“第二道防綫”
抵禦細菌入侵的“第三道防綫”
免疫“戰爭”的結局
第四章 一部艱苦卓絕的史
“石器時代”的治療
為何古人對銀和銅情有獨鍾?
為何端午節要掛艾草?
颳痧和針灸
功不可沒的免疫防治
免疫預防的先驅—種痘術
毒力減弱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
讓“敵人”為我們做事
橫空齣世的磺胺
被迫放棄諾貝爾奬金的科學傢
紅色染料—“百浪多息”
高的奬賞—救瞭女兒
保持持久戰鬥力的“磺胺傢族”
所嚮披靡的青黴素
機遇眷顧有準備的人
外部環境是催生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嚮披靡的青黴素
偉人也是凡人
意義非凡的鏈黴素
“神藥的發現”與科學界的“恩怨”
研究興趣廣泛的科學傢
鏈黴素的應用
放綫菌—産生抗生素的為重要的資源
抗生素治療的黃金時代
武器層齣不窮
讓武器的威力加倍
“凡藥三分毒”
第五章 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藥物追殺細菌的“戰略戰術”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攻剋細菌的“城牆”
扼住細菌的“咽喉要道”
占領細菌的“司令部”
破壞“密令”的抄錄
伏擊蛋白質“加工廠”
攔截細菌的“糧草搬運工”
細菌對藥物的抵抗與反擊—耐藥性
耐藥細菌的發生和發展
濫用抗生素是導緻細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移花接木”催生“超級細菌”
戰略戰術之一—改變構建細菌“城牆”的材料
戰略戰術之二—培養新的城牆“建築師”
戰略戰術之三—破壞子彈的殺傷力
戰略戰術之四—巧妙僞裝進攻點,讓火力難以到達
戰略戰術之五—加固要道防守,減少子彈進入
戰略戰術之六—製造外排泵,把進入細胞的子彈運齣去
戰略戰術之七—群體聚集,製造刀槍不入的防彈外衣
第六章 鹿死誰手 戰爭還在繼續
嚴密監測 實時掌握敵情
美國的行動計劃
我國的“敵情”監測報告
閤理使用兵力 遏製敵情擴散
世界衛生組織的細菌耐藥性全球戰略
閤理使用兵力 遏製敵情擴散
從食物鏈起點防範 減少藥物在動物中的使用
剋敵製勝 不斷發明新的武器裝備
策略1:擴大微生物資源 尋找新的抗生素
策略2:從植物中篩選新的抗生素
策略3:從動物中篩選新的抗生素
策略4:化學閤成全新結構的藥物
策略5:解除細菌攻擊藥物的武器裝備
策略6:尋找多重機製和作用於新靶位的藥物
策略7:利用組學成果尋找新抗生素
跋
作者介紹
陳代傑,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細菌耐藥性研究與新藥發現”實驗室主任。從事微生物藥物研究開發工作35年,研究生教育工作25年。作為完成人,分彆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奬和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各兩項,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獲中國發明奬2件。獨立編著和主編專(譯)著4本、科普作品2本。曾獲上海市科技精英奬、談傢幀生命科學奬産業化奬、全國科技工作者和中央企業歸國人員等榮譽。
錢秀萍,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教授,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博士,主要從事微生物及其微生物來源的生物活性物質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傢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專項、863研究計劃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研究,發錶SCI論文多篇,獲得授權多項。主講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物製藥工藝學和藥物發展等課程,主編《藥物發現:品讀藥物背後的人和事》等專著。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在選購書籍的時候,常常會被那些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書名所吸引,而“JYY 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這個書名,無疑就具備瞭這樣的特質。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科學科普讀物,更像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討。“永恒博弈”這四個字,在我看來,暗示瞭人類與細菌之間並非簡單的徵服或被徵服的關係,而是一種長期共存、相互適應、甚至互相塑造的動態過程。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各種場景:古老的瘟疫如何重塑人類社會,抗生素的齣現又如何改變瞭這場博弈的格局,以及未來我們如何與這些微生物和諧共處,甚至利用它們來解決人類麵臨的挑戰。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樣是強調生物之間的競爭與適應。但它將視角進一步聚焦到瞭微觀世界,並將這種微觀層麵的互動提升到瞭“博弈”的高度,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切入點。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簡史”的方式,來展現這場“永恒博弈”的跌宕起伏的。是按照時間順序,從細菌的起源講起,還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節點為綫索,來串聯細菌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又會以何種方式來解讀這些復雜的科學原理,使其變得通俗易懂?這些都是我在看到這本書名時,心中湧現齣的無數疑問,也是促使我想要進一步瞭解這本書內容的原因。
評分我買書的標準之一,就是書名能否引起我的思考,並讓我産生強烈的求知欲。“JYY 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這本書,恰恰符閤瞭我的這一偏好。它不僅僅是介紹細菌,更將細菌的存在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緊密聯係起來,並通過“永恒博弈”這樣一個極富張力的詞匯,點明瞭兩者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我腦海中不禁開始想象,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是否會描繪齣人類與細菌之間跌宕起伏的鬥爭史?從最早的原始部落,到如今的現代社會,細菌可能一直在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這本書的“簡史”部分,讓我聯想到許多曆史事件,比如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如何摧毀瞭美洲原住民的文明,又或者是二戰時期,傳染病對軍隊士氣的打擊。而“博弈”則意味著,這場鬥爭並非單方麵的,人類也在不斷地進化,尋找對抗細菌的方法。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在眾多關於細菌的科學知識中,提煉齣“簡史”的精華,又如何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這場“永恒博弈”的精髓。
評分我最近在書店閑逛時,偶然翻到瞭一本關於微生物的書,名字大概是“XX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雖然我當下並沒有購買,但它書名所傳遞齣的那種宏大敘事感,以及“永恒博弈”這個詞匯,立刻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總覺得,微生物雖然微小,但它們的存在方式、繁衍策略,以及它們與我們人類之間復雜而又古老的互動關係,一定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想象一下,在我們看不到的世界裏,無數的細菌正在進行著一場場無聲的戰爭與閤作,爭奪資源,適應環境,甚至塑造著我們自身的進化曆程。這本書似乎就試圖揭示這場宏大畫捲的一角,通過講述細菌的“簡史”,來讓我們窺見這場貫穿人類文明始終的“永恒博弈”。我開始思考,當我們談論曆史時,通常聚焦於人類的文明、戰爭、藝術,卻很少關注這些肉眼不可見的生命體,它們可能在其中扮演瞭多麼關鍵的角色。它們是疾病的傳播者,也是我們身體內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是環境的改造者,也可能是未來生物技術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對這一領域知識的空白,它讓我對“微生物”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髒”或者“緻病”的代名詞,而是擁有自己獨立生存邏輯和曆史演進的生命體。
評分拿到一本新書,我最喜歡做的就是先不看目錄,直接隨便翻幾頁,感受一下作者的文字風格和敘事節奏。對於“JYY 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這本書,我的期待是它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相對枯燥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細菌的種類、結構和功能,而是能夠通過講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者一些鮮為人知的微生物學發現,來展現細菌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書中是否會講述某個病毒爆發如何改變瞭曆史進程,或者某個益生菌的發現如何催生瞭新的醫學領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細菌生命力的頑強,以及它們驚人的適應能力。想象一下,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細菌,或者能夠吞噬塑料的細菌,這些都充滿瞭科學的神奇色彩。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保持一種客觀的科學態度,既不過度渲染細菌的威脅,也不忽視它們對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這本書的“博弈”二字,也讓我思考,其中是否會探討人類在與細菌的這場“博弈”中,哪些策略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以及我們未來應該采取何種態度和方法來應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拓寬我的視野,讓我對我們身邊的微觀世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評分對於一本打著“簡史”旗號的書,我通常會期待它能為我構建一個清晰的脈絡。而“JYY 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這個書名,讓我對“簡史”的理解,又增加瞭一層“對抗”的意味。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是那種按部就班的編年體敘事,而是會更加側重於細菌與人類之間“博弈”的關鍵時刻和轉摺點。例如,它可能會從疾病的視角切入,講述曆史上那些著名的瘟疫,比如黑死病、天花等,是如何對人類社會産生毀滅性的影響,而在這場“博弈”中,細菌又是如何扮演瞭“反派”的角色。但同時,我更期待書中也能呈現齣細菌的另一麵,比如它們在食物發酵、土壤改良、甚至在我們腸道內維持健康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這種“博弈”,在我看來,並非是單方麵的攻擊與防禦,而更像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共生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在人類試圖消滅細菌的過程中,細菌是如何進化齣抵抗力,而人類又是如何反過來發展齣更先進的治療手段。這種“永恒博弈”,可能就是生命不斷進化的驅動力之一,而這本書,或許能夠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