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性文化 9787506080699

道家与性文化 97875060806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宏霞 刘达临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性文化
  • 中国哲学
  • 性科学
  • 文化研究
  • 性心理学
  • 传统文化
  • 养生
  • 伦理学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0699
商品编码:296810001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性文化

定价:26.00元

作者:胡宏霞 刘达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60806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所催生的,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的大力促进技术发展的宗教,也是全世界*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被弄得十分神秘、不太兴旺,而许多人认为道士是装神弄鬼,易经、八卦、占卜、风水都是迷信。本书作者从自身优厚的性文化知识出发,还原道家对性文化的科学态度,丰富了中华性文化知识,同时,也对世俗对道家的某些偏见进行了拨乱反正,如时下国人对中医的态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
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目录


前 言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章 道家性文化的形成
节 从黄帝到春秋战国
第二节 老庄之学成为道家文化的主旨
第三节 孔孟之道崇尚人性
第四节 出土重现的房中术古籍
第五节 “外转内销”的中国古籍

第二章 《易经》与八卦
节 《易经》与性文化
第二节 八卦中的性内容
第三节 阴阳互补
第四节 八卦和婚姻、妇女
第五节 对的预测

第三章 道家与妇女
节 女神崇拜
第二节 道家思想是“主阴”
第三节 妇女对发展道教大有贡献
第四节 女性的修道

第四章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发展
节 古代房中术与养生
第二节 房中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道教的建立和房中术
第四节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十二个大成就

第五章 道教的异化
节 修炼变成了巫术
第二节 房中术变成淫乐手段
第三节 炼丹可致人命
第四节 “两个打击”

第六章 道教的改革和后的兴盛
节 张三丰其人
第二节 理论、丹药、武术及其他
第三节 道教圣地——崂山与茅山
第四节 道教的改革
第五节 道教新的尊神们

后 记 研究道家文化引发的思考

作者介绍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文摘


序言



《道家与性文化 9787506080699》内容概述(不含原书内容) 一、 聚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的比较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几个重要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思想差异,尤其侧重于儒家、法家与墨家在治国方略、伦理道德构建以及个体生命理解上的核心主张及其历史演变。 1. 儒家思想体系的精细梳理: 本部分将详细解析孔子“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框架,阐述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重点分析荀子“性恶论”对社会秩序构建的反思,以及董仲舒将儒学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汉代变迁。内容涵盖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的理论支撑,以及对家庭伦理、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结构中作用的详尽论述。同时,也会探讨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深化与改造,特别是朱熹和陆九渊在“格物致知”与“心学”上的分野,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心性修炼的影响。 2. 法家政治哲学的权力逻辑: 这一章节将集中于法家思想的核心要素——“法、术、势”的系统阐释。剖析商鞅变法中的法律严苛性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韩非子如何将法、术、势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完全由君主控制的官僚体系。文本将比较法家在处理国家治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军事动员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理论基础,并探讨其思想在秦朝短暂统一后迅速衰落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后世集权制度的潜在影响。 3. 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 本部分着重于墨家学说的独特性。详细阐述墨子“兼爱”思想的普世性伦理主张,分析“非攻”思想在战国乱世中作为和平主义诉求的现实意义。探讨墨家在工程技术、逻辑学(墨辩)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组织结构(墨家弟子“墨者”的纪律与行动准则)。通过对比墨家与儒家在社会责任、精英选拔标准上的差异,揭示其作为“民间哲学家”的社会功能。 4. 纵横家与兵家的权谋艺术: 简要分析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如何在合纵连横的外交博弈中,以言辞和策略影响大国政治走向。同时,探讨孙武《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高度,以及兵家思想在古代军事指挥、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原则。 二、 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观念的演变史 本部分将追踪中国艺术史中审美趣味与创作理念的变迁,重点关注文学、诗歌、书法和园林艺术中的核心美学范畴。 1. 诗歌与文学的抒情传统: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采风到《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分析中国文学早期两股重要源流的差异。深入探讨汉赋的铺陈夸饰之美,魏晋时期文人对自然、个体生命体验的追求,以及唐诗宋词在格律、意境营造上的巅峰成就。特别关注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如何将禅宗的空寂感融入自然描绘,以及宋词在市民文化兴起背景下的婉约与豪放风格。 2. 书法与绘画的“气韵生动”: 阐述中国书法艺术超越实用书写,成为独立艺术形式的演进历程。从篆隶的古朴到楷书的法度森严,再到行草的奔放不羁,重点剖析“骨法用笔”、“点画之间皆成文章”的审美标准。在绘画方面,聚焦于文人画(士大夫画)的兴起,探讨其区别于院体画的特点——强调“写意”而非“写形”,以笔墨的气韵来表达画家的胸襟与学养,如米芾的“刷子皴”与董源的“披麻皴”。 3. 园林艺术中的人与自然: 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如何通过叠石理水、花木配置,构建一个“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微缩自然景观。分析苏州园林中对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人寻求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无限精神自由的哲学追求。 三、 区域文化与地方风俗的社会学考察 本卷选取几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社会人类学考察,旨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1. 巴蜀文化中的神话与巫术遗存: 考察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巫傩文化。通过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分析,探讨其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古老信仰在后世地方戏曲、民俗活动中的残存痕迹。 2. 徽州文化的宗族制度与商业精神: 分析徽商群体如何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探讨徽州建筑(如牌坊、祠堂、民居)中蕴含的儒家伦理规范与实用主义的商业哲学。重点考察徽州木雕、版画艺术如何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族荣耀的重视。 3. 南方水乡的节庆与生命礼仪: 记录江南水乡地区围绕农时、祭祀和生命阶段(如婚丧嫁娶)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仪式。分析这些节庆活动如何调和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地方神祇信仰在维护地方秩序中的作用。 四、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文化重塑 本章关注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强势文明冲击时的内部反应与自我调适过程。 1. 晚清维新与思想的冲突: 梳理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试图融合传统经学与西方政治学说时的理论挣扎。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压力下对儒家权威的第一次集体性反思。 2. “五四”时期的文化革命: 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旧道德”)的激进批判,分析白话文运动在思想传播上的革命性意义。考察胡适、陈独秀等人如何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以及这种断裂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深远影响。 3. 现代性的重构与文化认同的回归: 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评价。探讨当代学者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思想遗产的现代价值,以期构建一种既植根传统又面向世界的文化认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摆脱了学术著作常见的刻板和干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深谙“文以载道”的精髓,他能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同时,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极其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典故之中。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原则的解释,并不是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古代士大夫在困境中的抉择,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句子描绘出的意境而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融合,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读完之后,不仅是对知识有所收获,更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了一种洗涤和升华的感觉,让人觉得心灵都变得开阔了许多。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思想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洞察力。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前人的语录或者理论,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现代和富有批判性的视角,对那些流传已久的观念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再解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并没有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缚,而是大胆地将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深入挖掘,从而提炼出一些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种高屋建瓴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被认为只存在于古代典籍中的智慧,焕发出一种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生命力。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尤其是在作者对一些经典命题进行剖析时,那种层层剥茧、直击核心的论述手法,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层次的、与古代智者进行的跨时空对话。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成功地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空白区域。它没有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陷入过度的神化或片面的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极为审慎、平衡的姿态,去探讨一个可能被历史忽视的侧面。作者对原始文献的引用考证得非常扎实,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着坚实的史料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让人信服。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展示其专业性的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克制力,他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所探讨的那个领域有了一种更为立体、更为立体的认知,不再是过去那种碎片化的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想要深入探究该主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且极具启发性的起点或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采用了那种带着岁月感的暗色调,中央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忍不住想捧起来细细品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虽然不是那种奢华的雪白,但偏向米黄的色调显得非常沉稳,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舒适度也保持得很好。我特别欣赏编辑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正文部分的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的留白都显得疏朗有致,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从侧面反映出出版方对于内容质量的尊重。初次翻阅时,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版面装饰,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复杂的内容,却为阅读奠定了宁静而又深邃的基调,仿佛在暗示着接下来要接触的知识体系是多么的厚重和值得探究。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的体验都非常高级,无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那种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气息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的过渡上花了很多心思,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论述,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惊叹。开篇部分似乎着重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框架,但它并非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和哲学思辨的引入,迅速将读者的心神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维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概念的界定时非常严谨,每一个关键术语的提出都伴随着详尽的溯源和解释,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而且,作者的行文风格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像哲人对弈般沉着有力,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节奏,让我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丝毫没有被冗长或复杂的论证所困扰,整体阅读体验堪称一气呵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