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段海风 人民日报出版社

正版新书--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段海风 人民日报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海风 著
图书标签:
  • 地方软法
  • 法治
  • 治理
  • 规制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段海风
  • 法律
  • 政治
  • 社会治理
  • 中国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8276
商品编码:2968220140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定价:39.00元

作者:段海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548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从法理学的视域,结合部门法理论,以地方“”为例,考虑软法治理的规制问题。首先通过比较中外各种定义,分析了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期望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软法,评价软法治理。同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对软法治理进行规制的必要,并具体论述如何规制。

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视角和理念上均有创新之处,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于软法问题的研究,于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主体部分由6章构成。章提出问题,论析选题的研究价值;第2章比较中外有关定义,提倡中性意义上的软法界定;3、4两章,主要论述“为何规制”的问题;5、6两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目录


目?录

摘要

第 1 章?绪?论?…………………………………………………… 001

1.1?研究背景?……………………………………………………… 001

1.2?研究价值?……………………………………………………… 002

1.2.1?软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价值?…………………………… 002

1.2.2?地方“”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价值?……… 005

1.3?有关研究综述?………………………………………………… 007

1.3.1?国外的软法研究?……………………………………… 007

1.3.2?的软法研究?……………………………………… 013

1.3.3?对于“”问题的研究?………………… 019

1.4?基本研究方法?………………………………………………… 023

1.4.1?实证分析方法?………………………………………… 023

1.4.2?规范分析方法?………………………………………… 023

1.4.3?比较分析方法?………………………………………… 024

1.4.4?文献整理方法?………………………………………… 024

1.5?寻求的创新之处?……………………………………………… 024

第 2 章?软法概说?………………………………………………… 027

2.1?何为软法?……………………………………………………… 027

2.1.1?软法的定义?…………………………………………… 027

2.1.2?软法概念的证成?……………………………………… 033

2.2??软法的性质?…………………………………………………… 036

2.2.1?准法律性??……………………………………………… 036

2.2.2?柔性?…………………………………………………… 038

2.2.3?灵活性?………………………………………………… 039

2.3??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040

2.3.1?软法与硬法?…………………………………………… 040

2.3.2?软法与“活法”等概念?……………………………… 044

2.3.3?软法与政策?…………………………………………… 046

2.4?软法的表现形式?……………………………………………… 046

2.4.1?国际法上的表现形式?………………………………… 047

2.4.2?的表现形式?……………………………………… 048

2.5?“”:中国特色的软法?…………………………… 050

2.5.1?“”的历史和内涵?………………………… 050

2.5.2?“”和“行政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关系?…………………………………………………… 051

2.5.3?“”的类型化?……………………………… 053

2.5.4?“”的特征?………………………………… 055

2.5.5?“”属于软法的范畴?……………………… 056

2.6??软法治理的发生机制?…………………………………… 057

2.6.1?软法治理的内涵?……………………………………… 057

2.6.2?软法治理的实现方式?…………………………… 059

第 3 章?软法治理的利弊衡量与规制必要?……………………… 063

3.1?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认识软法及软法治理?………………………063

3.1.1?法律现实主义的有关理论及启发意义?……………… 064

3.1.2?由法律现实主义认识软法?…………………………… 066

3.1.3?立足法律现实主义评价及规范软法治理?…………… 069

3.2?软法治理的优势?……………………………………………… 071

3.2.1?弥补硬法的不足?……………………………………… 072

3.2.2?推动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善治的形成?……………… 073

3.2.3?实现对本土资源和法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074

3.2.4?更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075

3.3?软法治理的不足?……………………………………………… 076

3.3.1?软法和硬法、法治在程度上存在冲突?………… 078

3.3.2?责任制度不规范或不明确?…………………………… 080

3.3.3?可能侵占道德及私人空间?…………………………… 080

3.3.4?不易获得司法救济?…………………………………… 081

3.4?软法治理的总体评价?………………………………………… 082

3.4.1?程度上具备实质合理性,但缺形式合理性?… 082

3.4.2?大体适合社会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085

3.4.3?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规制?……… 086

3.4.4?“软硬兼施”的混合治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088

第 4 章?软法治理利弊在地方“”上的体现?……………… 091

4.1?我国地方“”的积极功能?………………………… 091

4.1.1?减少法律及政策的缺失?……………………………… 091

4.1.2?缓解中央、地方利益的固有矛盾?…………………… 096

4.1.3?化解地方无立法权或立法成本较高的困局?………… 097

4.2?地方“”盛行滋生的问题?………………………… 099

4.2.1?消解法律或政策的和效力?……………………… 099

4.2.2?内容和程序不规范、科学?………………………… 102

4.2.3?扭曲市场规则?………………………………………… 103

4.2.4?轻视民众权益的有效保护?…………………………… 104

4.2.5?承诺之后难以兑现?…………………………………… 105

4.2.6?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05

4.2.7?“”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 107

4.3?地方经济类“”的特殊性?………………………… 109

4.3.1?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立法试验创新色彩?…………… 109

4.3.3?容易造成“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 112

4.3.4?浙江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例析?………… 114

小?结?……………………………………………………………… 120

第 5 章?对于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121

5.1?保证法制统一?………………………………………………… 121

5.1.1?维护法律尊严?………………………………………… 121

5.1.2?逐步健全和细化法律?………………………………… 124

5.1.3?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125

5.1.4?实现软、硬法的协调互补?…………………………… 127

5.2?促进民主协商?………………………………………………… 128

5.2.1?沟通、协商的模式?…………………………………… 128

5.3?创新社会治理?………………………………………………… 130

5.3.1?增进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目标?…… 130

5.3.2?减少公权力性软法对社会的干预?…………………… 131

5.3.4?公权力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多采用柔性手段?……… 132

小?结?……………………………………………………………… 133

第 6 章?对于地方“”类软法的规制方法?…………… 135

6.1?由主管部门审查,保障其合法、合理性?…………………… 135

6.1.1?审查对象?……………………………………………… 136

6.1.2?审查内容?……………………………………………… 139

6.1.3?审查程序的完善和审查主体的拓宽?………………… 141

6.2?引入交流式立法,增进制定过程民主化?…………………… 144

6.2.1?交流式立法的意义?…………………………………… 144

6.2.2?国外代表性的交流式立法实践?……………………… 146

6.2.3?交流式立法对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求?………… 147

6.3?凭借司法审查,形成刚性规制?……………………………… 149

6.3.1?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 149

6.3.2?国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 150

6.3.3?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 151

6.3.4?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具体方式?…… 153

6.3.5?我国地方“”可诉性的强化?……………… 154

6.4?健全清理机制,实现及时废止?……………………………… 155

6.4.1?健全清理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迫切性?………………… 155

6.4.2?我国政策对健全清理机制的要求?…………………… 156

6.4.3?我国“”清理机制的健全之策?…………… 157

小?结?……………………………………………………………… 159

第 7 章?结?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

作者介绍


段海风,男,生于河南信阳。2001 年河北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2005-200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4 年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2 年赴台湾访学。2001-2011 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事编辑、法务工作,2010年获评副高职称。2014 年 7 月转广西师大法学院任教。主要关注领域为地方法治建设与评估、知识产权、企业治理等。先后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广西地方法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广西法治建设与评估网(含数据库)的创建。

文摘


序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 作者:李明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2024年5月第一版 定价:8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快速推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复杂性、必要性与实现路径。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推进,对传统地方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政策协同,成为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本书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实证调研数据和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间协作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困境。研究聚焦于在缺乏强有力中央直接干预的领域,地方政府如何通过非正式协商、正式契约、建立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构建稳定、高效的协调框架。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其对地方治理能力的要求。传统的地方主义(Localism)倾向,即“本位主义”和“路径依赖”,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下面临结构性矛盾。作者梳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诸侯经济”到当前强调“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转变,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下地方政府协调的侧重点差异。 重点分析了区域治理中常见的“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在缺乏清晰产权界定和统一监管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标准制定、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地方政府间的信任成本和博弈难度显著增加。本书引入了“嵌入式博弈模型”,用以解释地方政府在跨界公共品供给中的合作与失灵模式。 第二部分 协调机制的现实图景与挑战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基于深度田野调查的实证分析,聚焦于三个关键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产业协同发展。 1. 基础设施的“碎片化”与“一体化”: 以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为例,分析了审批权分散、标准不一导致的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问题。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层面设立了协调机构,但具体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受制于地方的财政能力和政绩考核体系。例如,在某些跨界断头路上,地方政府对土地征用、运营补贴的利益分配不均,严重拖延了整体效益的实现。 2. 区域环境治理的“共同体”构建: 本书详细剖析了流域治理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缺乏强硬的行政处罚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更多依赖于“协商式治理”。研究发现,经济发达的“上游”地区在承担更大治理成本时,往往因缺乏充分补偿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下游”地区则因环境压力过大而催生对上游的潜在敌意。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基于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补偿机制。 3. 产业政策的“协同”与“竞争”: 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然而,本书揭示了地方政府利用税收优惠、土地指标等手段进行隐性招商竞争的普遍现象。为有效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必须构建统一的区域产业目录和退出机制,同时建立跨区域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哪些领域的竞争是被允许的,哪些是必须协同的。 第三部分 制度创新与未来路径 第三部分着眼于提出解决当前协调困境的制度性建议。作者认为,解决地方政府间协调难题,关键在于从“行政命令主导”向“契约与治理网络主导”转型。 1. 跨区域合作平台的效能提升: 评估了现有区域规划和协调机构(如管委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运行效率。指出这些机构的权力往往受制于其所代表的地方政府,权力“悬浮”是其低效的主要原因。提出应赋予这些平台更高的技术决策权和一定程度的资源调配权,而非仅仅作为信息传达中心。 2. 建立“区域共同利益”的激励机制: 核心在于重塑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区域整体绩效纳入地方领导的考核权重。研究建议引入“区域合作贡献指数”,奖励那些在生态保护、劳动力流动、公共服务共享方面表现突出的地区,同时对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为实施明确的惩罚机制。 3. 探索“共同立法”与“域外执行”: 针对地方性法规冲突问题,研究探讨了建立区域性协同立法或共同协议的法律框架。在法律执行层面,引入“域外执行”机制,即允许一方地方的执法机构(如环保、市场监管)在其合作区域内,对另一方地方的违法行为进行初步调查和联合处罚,以克服“法不容于外地”的困境。 结论 本书最终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简单的行政区划合并,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范式变革。成功的区域协调机制,必然是建立在地方政府间高度互信、规则透明和激励相容的基础之上。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规划者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和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参考,旨在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加成熟和高效的新阶段。 --- 读者对象: 政府管理、区域经济学、公共政策、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及学者 各级政府,尤其是涉及区域战略和跨界合作的部门的决策者与工作人员 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治理创新的智库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模式有着长期观察的读者,我对这本书所关注的“地方软法治理”以及“规制研究”的主题深感兴趣。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治理体系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治理”模式,在刚性法律框架之外,存在着大量通过政策引导、协商、倡导、甚至是一些非正式规则来影响和规范社会行为的“软法”机制。这些“软法”在解决一些复杂、敏感或者尚未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社会问题时,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本书特别提出要“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这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在特定地方、特定情境下出现的、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与地方的治理方式和规则息息相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地方软法治理的内在逻辑、运作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局限。

评分

拿到这本《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我第一时间就被书名中的“软法治理”和“规制研究”所吸引。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软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作用日益凸显。与传统的“硬法”相比,“软法”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变迁和现实需求。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地方”层面,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差异巨大,地方治理的实践经验往往比宏观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复杂性。而副标题中提到的“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则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现实紧迫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内涵、特征、以及它在地方软法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现象”,能够成为研究地方软法治理的切入点?这本书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评分

我一直对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和地方实践的创新充满兴趣,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的绝佳机会。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刚性法律条文往往难以完全覆盖和有效规制所有新兴的社会现象和治理需求。这时,“软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它可能包括各种政策指导、部门规章、行业规范、地方性规章、甚至是一些不成文的行业惯例和道德约束。这本书能够聚焦于“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并将其与一个具体的“现象”相结合,这让我觉得它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关照。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生动地展现软法在地方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这些“现象”的“考察和论证”,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是否能够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地方的软法治理形成互动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本身就给我一种深刻的学术探索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一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中的“软法”维度很感兴趣。大家都知道,“硬法”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但我也深刻体会到,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现实中,很多时候需要更为灵活、更能因地制宜的“软法”手段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或者更有效地引导社会发展。这本书聚焦于“地方”这个最贴近民众、最能体现治理活力的层面,并以一个具体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揭示这个“现象”在中国地方软法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其在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地方治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和智慧。

评分

这本《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地方实践的朋友,我一直觉得“软法”这个概念在中国式的治理体系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潜力。我们国家毕竟不是一个完全的“硬法”至上的国家,很多时候,非正式的规章、不成文的惯例、地方性的政策引导,甚至是行业协会的自律,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填补法律空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以及在基层实现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的副标题“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想知道,在现实中,那些被反复提及,有时被赞誉有加,有时又引人争议的“特殊现象”,究竟是如何在地方治理的层面运作的?它们是与法律体系相互补充,还是存在某种张力?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这些现象的内在逻辑、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地方软法治理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式治理的独特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