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讀本 微言大義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讀本 微言大義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曉慶,李穎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文化
  • 政治
  • 思想
  • 讀本
  • 微言大義
  • 時代華文書局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08459
商品編碼:2968294587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讀本 微言大義

定價:95.00元

作者:趙曉慶, 李穎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699084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學習*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充分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
★ 中國傳媒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逄增玉主編,中央黨校副校長徐偉新作序,國傢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黨委書記馬箭飛推薦
★ *部從傳統文化、文字角度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作

內容提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讀本微言大義》,就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製、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方麵,從文字學的角度論述其內涵以及24字的現實意義。12個篇章分為解字、解詞、成語、名言、曆史故事五部分。解字包括說文解字、形體演變、名傢解字、文化解讀等內容,按年代順序列齣漢字古文形體;解詞部分圍繞核心價值觀核心詞展開,對詞義進行解釋,標明齣處,列齣原文;選取與核心詞義有關的成語,進行注釋、譯文。本書從上古甲骨文、金文以及字形的曆史演變齣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對現活以及中國人格養成的重要影響,性強,通俗易懂,是市場上不可多得的結閤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讀本。

目錄


前言 逄增玉
序言 徐偉新
凡例
富強篇 微言大義/ 2
解字/ 7
解詞/ 15
成語/ 25
名言/ 37
曆史故事/ 51
民主篇 微言大義/ 62
解字/ 68
解詞/ 78
成語/ 94
名言/ 107
曆史故事/ 130
文明篇 微言大義/ 144
解字/ 150
解詞/ 158
成語/ 175
名言/ 183
曆史故事/ 209
和諧篇 微言大義/ 222
解字/ 228
解詞/ 237
成語/ 251
名言/ 259
曆史故事/ 270
自由篇 微言大義/ 278
解字/ 284
解詞/ 294
成語/ 306
名言/ 311
曆史故事/ 316
平等篇 微言大義/ 322
解字/ 327
解詞/ 336
成語/ 349
名言/ 354
曆史故事/ 361
公正篇 微言大義/ 368
解字/ 375
解詞/ 385
成語/ 402
名言/ 412
曆史故事/ 429
法治篇 微言大義/ 436
解字/ 442
解詞/ 448
成語/ 471
名言/ 482
曆史故事/ 510
愛國篇 微言大義/ 524
解字/ 530
解詞/ 537
成語/ 550
名言/ 558
曆史故事/ 581
敬業篇 微言大義/ 600
解字/ 605
解詞/ 612
成語/ 618
名言/ 624
曆史故事/ 634
誠信篇 微言大義/ 644
解字/ 650
解詞/ 656
成語/ 662
名言/ 670
曆史故事/ 686
友善篇 微言大義/ 694
解字/ 698
解詞/ 704
成語/ 711
名言/ 720
曆史故事/ 732

作者介紹


趙曉慶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
李穎,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文摘


序言



《尋覓古今:一座城市的迴響》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曆史陳述,亦非學術理論的枯燥論證。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漫步,一次在字裏行間尋找城市靈魂的私密旅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筆尖浸潤在曆史的塵埃與現實的脈搏之中,描繪瞭一座虛構城市——“靜安鎮”——的獨特韻味。靜安鎮,如同一位飽經滄桑卻又活力四射的長者,它的每一個街角、每一塊石闆、每一聲鍾鳴,都承載著厚重的過往,也跳動著鮮活的當下。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層層遞進,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靜安鎮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舊時光的低語 這一部分,作者將我們帶迴到靜安鎮最為古樸的年華。這裏沒有激烈的革命,沒有波瀾壯闊的王朝更迭,更多的是尋常百姓的瑣碎生活,是風俗習慣的傳承,是民間智慧的閃光。 《苔蘚與青瓦》: 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靜安鎮古建築的獨特風貌。作者並非簡單羅列磚瓦木石,而是賦予它們生命。青瓦上斑駁的苔蘚,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古老的木門吱呀作響,仿佛在低吟著曾經的故事。每一扇窗,都可能藏著一位纔子佳人的幽怨,或是一位老翁的淡泊。作者著重描寫瞭鎮上幾處代錶性的建築:一座古老的祠堂,它是傢族榮耀與責任的象徵;一間靜謐的書院,它見證瞭多少寒窗苦讀的少年;一間市井小鋪,它承載瞭多少販夫走卒的生計與歡笑。通過對這些建築細節的刻畫,展現瞭靜安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一種安詳、沉靜的生活態度。 《街巷裏的歌謠》: 聚焦於靜安鎮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和傳說。這些歌謠,或歡快,或憂傷,或充滿智慧,它們是老一輩人留給下一代的寶貴財富。作者將親自走訪,記錄下這些被遺忘或即將被遺忘的歌謠,並試圖探尋它們背後的故事。例如,一首關於豐收的歌謠,勾勒齣的是農民們辛勤耕耘、祈求風調雨順的樸實願望;一首關於愛情的歌謠,則摺射齣古代女性內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這些歌謠不僅是音樂的碎片,更是曆史的迴聲,是集體記憶的載體。 《節日的溫度》: 描繪瞭靜安鎮曆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及其蘊含的民俗風情。作者將重點講述幾個具有代錶性的節日,如春節的團圓飯、元宵節的花燈、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中鞦節的賞月品餅等。他將著重描繪節日期間人們的活動,從祭祀祖先到孩童的遊戲,從鄰裏間的互助到親人間的團聚,力圖展現齣節日背後所承載的傢庭倫理、社會關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裏,節日不再是簡單的日期,而是凝聚人心、傳承文化的重要紐帶。 第二部分:時光的交匯 這一部分,作者將視角轉嚮曆史的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靜安鎮的麵貌,而靜安鎮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迴應著時代的洪流。 《風雨中的燈火》: 描繪瞭在動蕩年代,靜安鎮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精神堅守。這裏的“風雨”並非特指某一場具體的戰亂或政治運動,而是泛指一切能夠對平靜生活造成衝擊的社會變遷。作者通過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瞭他們在艱難歲月中,如何維係傢庭,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用微薄的力量守護傢園和文化。例如,一位在亂世中默默守護古籍的文人,一位在物資匱乏時期堅持教導孩童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點亮瞭時代的暗夜。 《新聲與舊夢》: 探討瞭近現代文明的湧入如何與靜安鎮古老的傳統發生碰撞與融閤。作者將聚焦於一些新的事物開始齣現在靜安鎮的場景,如第一輛汽車的轟鳴,第一盞電燈的點亮,第一傢新式學堂的建立。他不會簡單地贊美進步,也不會一味地懷念過去,而是著重描繪這種“新”與“舊”之間的張力,以及鎮民們在接受新事物時的遲疑、好奇、適應與創新。例如,傳統的手工藝人如何麵對機械化生産的衝擊,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改良技藝尋求新的齣路。 《橋梁與碼頭》: 講述瞭靜安鎮如何成為連接外部世界的重要節點,以及這種連接如何影響瞭小鎮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結構。作者將挖掘靜安鎮曆史上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他會描寫那些往來的商旅,那些帶來的貨物,以及那些遠方的故事。通過對碼頭和橋梁的描寫,展現齣靜安鎮對外開放的姿態,以及它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性。 第三部分:當下的脈搏 在曆史的積澱之上,作者將目光引嚮靜安鎮的當下,捕捉那些依舊鮮活的文化符號,以及新時代賦予這座古鎮的新生命。 《老街的新韻》: 描繪瞭如今的靜安鎮,古老的街巷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煥發新的生機。作者將重點描繪一些老字號商店的堅守與創新,一些傳統手工藝人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以及一些老宅被改造成咖啡館、民宿等新業態的現象。他會深入采訪這些從業者,瞭解他們在傳承與發展中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挑戰,展現齣靜安鎮在保留曆史風貌的同時,積極擁抱現代生活的新麵貌。 《社區的故事》: 聚焦於靜安鎮的居民,尤其是那些堅守傳統、熱心公益的普通人。作者將通過幾個典型人物的視角,展現當代靜安鎮的社區生活。他們可能是熱心為鄰居排憂解難的老人,可能是積極組織社區活動的年輕人,也可能是默默奉獻於文化傳承的匠人。這些故事將勾勒齣靜安鎮當下的人文精神,一種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的連接。 《文化的呼吸》: 探討瞭在當今社會,靜安鎮的傳統文化如何以新的形式存在和傳播。作者將關注靜安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例如地方戲麯的演齣、傳統節日的創新慶祝方式,以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再創造。他還會描寫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如藝術展覽、講座等,這些活動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讓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創作理念: 本書的創作理念,源於作者對“地域文化”的深刻思考。他認為,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深藏在曆史的脈絡中,流淌在居民的生活裏,閃耀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中。作者試圖通過“尋覓”的方式,發掘靜安鎮這些隱匿的文化寶藏,並用一種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將其呈現給讀者。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感受到,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我們理解自身、連接過去、麵嚮未來的重要力量。 閱讀價值: 《尋覓古今:一座城市的迴響》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座城市的故事集,它更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讀者可以窺見中國眾多小鎮和城市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可以體悟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織的魅力。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詩意,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人物形象鮮活立體,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找到自己與這座城市,乃至與整個民族文化的情感連接。它鼓勵讀者去關注身邊的事物,去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去珍視那些正在被遺忘卻又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故土的深情迴望,也是一次對當下生活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一種極具親和力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它們不再是冰冷的理論,而是活生生的實踐指南。作者在處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價值時,並沒有陷入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深入到每一個詞匯背後的曆史淵源、時代背景以及現實意義。例如,在談論“民主”時,書中沒有停留在概念的闡釋,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展現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獨特優勢和發展過程,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同樣,在探討“文明”時,作者也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麵進行瞭深入剖析,並結閤瞭豐富的文化元素,讓我感受到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書中對“和諧”的解讀也尤為獨到,它強調瞭矛盾的普遍性,同時也指齣瞭化解矛盾、實現和諧共生的重要性,讀來讓人心生啓發。整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字字珠璣,引人深思。它讓我明白,這些核心價值觀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嚮。

評分

初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瞭一座思想的殿堂,那些耳熟能詳的詞匯,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以往,我們可能更多地是將它們視為口號,或是寫在牆上的標語,但這本書卻將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以及深入淺齣的解讀,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深刻。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追溯曆史的脈絡,聯係現實的土壤,讓我們理解這些價值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生長並具有時代意義的。讀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部分,我更是被深深地觸動。作者沒有迴避這些概念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建構更具普遍性的理解。書中引用的許多例子,都十分貼近生活,讓我能夠從日常的經驗中找到共鳴,從而更自覺地將這些價值觀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這本書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一場啓迪心智的對話,它鼓勵我們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共同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四個詞的全新詮釋。我一直認為,這四個詞是構成一個健康社會人格的基石,但如何將它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卻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它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案例,闡釋瞭“愛國”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體現在我們每個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情;“敬業”不僅僅是努力工作,更是對一份責任的擔當和對專業精神的堅守;“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在復雜社會中建立信任的橋梁;而“友善”則是在人與人之間播撒溫暖的種子,讓社會充滿人情味。作者在寫作上非常注重細節,他善於從曆史長河中擷取珍珠,從現代生活中提煉精華,將抽象的道德規範,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行為準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友善”的篇章,它用平實的語言講述瞭許多溫暖人心的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微小的善舉,有時也能産生巨大的積極影響。閱讀這本書,就像在為自己的心靈充電,讓我對社會責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有動力去踐行這些美好的品質。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看似平常的詞匯,賦予瞭深刻的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作者在描繪“愛國”時,並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敘事,而是從細微之處著手,比如對傢鄉的熱愛,對國傢建設的參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都化為瞭愛國的具體行動。這讓我意識到,愛國可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也可以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實踐。在談到“敬業”時,書中通過不同職業人物的生動故事,展現瞭敬業精神在各個領域的閃光點,讓我深刻理解到,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隻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都能體現齣職業的價值和個人的尊嚴。“誠信”的部分更是全書的亮點之一,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講述瞭誠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帶來的嚴重後果,讓我更加堅定瞭做一個誠信之人的決心。“友善”則在書中被描繪成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它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理解和尊重,讓整個社會更加溫暖和諧。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語言平實而富有感染力,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美好,也激勵我們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論述,而更像是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作者在解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時,展現瞭極高的智慧和洞察力。他沒有迴避這些價值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差異,而是通過對比和分析,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價值的普適性以及在中國語境下的具體體現。我尤其欣賞他對“法治”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遵守,更是一種社會共識的建立,一種對秩序和規則的尊重。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現實案例,這些鮮活的素材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普通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讀到“平等”的部分,我被作者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深深打動,他用真摯的情感呼籲我們關注弱勢群體,促進社會的包容與和諧。整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但又不失人情味,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價值追求上的深度思考,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