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40问 9787313109439

中国金融改革40问 97873131094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江 等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改革
  • 中国金融
  • 金融政策
  • 经济发展
  • 改革开放
  • 金融史
  • 中国经济
  • 金融理论
  • 40年
  • 政策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09439
商品编码:296862055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改革40问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王江 等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313109439

字数:136000

页码:1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改革到深处,中国金融改革向何处去?
《中国金融改革40问》由王江、张春和朱宁主编,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9位教授对中国金融改革的独到见解。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宏观经济与金融改革之问、货币改革之问、资本市场改革之问,回答了40个金融领域的焦点问题,包含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等。
《中国金融改革40问》适合金融界、经济界、高校以及机构相关读者参考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讲席教授
美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
研究领域:资产定价理论、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证券市场微结构、国际金融、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等

文摘


序言



中国金融改革:挑战、机遇与未来之路 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融先行 自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金融改革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十年间,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僵化,到市场经济下的充满活力,再到如今深度融入全球金融格局的蝶变。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也重塑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版图。 回顾历史,中国金融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源于体制的惯性,也来自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更与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解答与实践,才铸就了今日中国金融的模样。 二、 核心问题解析:四个维度审视改革之路 要深入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全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以下将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对外开放以及风险防范四个核心维度,详细剖析这场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演进。 1. 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体系的协同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货币政策更多是为财政政策服务的工具。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被赋予更多独立性,但如何在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货币政策面临的难题。例如,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避免资产泡沫的产生,以及如何应对国内外经济周期的波动,都需要精妙的货币政策操作。此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问题,即政策信号能否有效传达到实体经济,也一直是改革的重点。 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持还是相互制约,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两者在目标上的统一、工具上的协调,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关键。例如,在某些时期,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可能会给货币政策带来扩张的压力,反之亦然。 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这包括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的监管,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控制,以及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 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个健康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标志。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市场十分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市场。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定价能力,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例如,债券市场的深度与广度、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衍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等。 2. 微观金融主体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商业化: 国有商业银行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政企不分、效率低下、风险负担重等问题。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改革的焦点。 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与发展: 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何帮助这些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其服务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创新: 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金融需求、分担金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其脱实向虚、过度投机,同时又鼓励其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保持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考量。 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多样。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风险。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既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又确保这些产品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面临的长期挑战。 3. 对外开放的深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这不仅包括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这一进程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的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如何把握好节奏,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的战略课题。 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可以引入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可以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包括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允许外资机构进入更多业务领域等。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实现内外资机构的公平竞争,是深化金融开放的关键。 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大。如何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既要防止资本的大规模异动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又要为正常的对外投资和融资提供便利,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任务。 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何积极参与IMF、BIS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4. 金融风险防范与国家金融安全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金融体系的规模庞大,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紧密,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火墙”,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 金融科技(FinTech)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科技的兴起为金融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催生新的洗钱和欺诈手段、引发监管套利等问题。如何平衡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监管,既要拥抱技术进步,又要防范潜在风险,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管控: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在经历了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逐渐显现,包括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购房者的高杠杆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止其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络金融安全: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个人信息被盗用等风险日益突出。保障金融网络安全,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础。 三、 展望未来:稳健前行,迎接新挑战 中国金融改革的四十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中国金融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将继续在应对全球经济新常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这包括: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同时加强监管,实现科技与安全的平衡;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这场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必将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金融改革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智慧与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吸引了,封面设计朴素却又不失庄重,一看就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历程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要理解当下中国的经济状况,就必须深入剖析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变革。这本书的名字《中国金融改革40问》恰好击中了我的好奇点。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中国金融改革的迷雾,解答那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从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微观市场的运作,从银行体系的转型到资本市场的开放,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到金融风险的防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够解析这些改革背后的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当然,我也知道40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缩影,但如果能精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深远影响的问题进行解答,那也足以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数据图表以及专家观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机会,建立起对中国金融改革更清晰、更系统的认知框架。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金融风险的演变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个敏感但至关重要的话题。书中对不良资产处置、影子银行治理、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梳理,让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风险防范和化解的系统性思考,它不是简单地列举风险点,而是试图从制度设计、监管手段、市场约束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个宏大命题,不再是停留在新闻标题的层面,而是有了更深入、更具象的理解,也更理解了国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何如此强调金融稳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萦绕着许多关于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的思考。书中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技术革新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它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触及了货币发行、央行职能,甚至国家主权的边界。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它是否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中,既能拥抱创新,又能有效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书中提及的一些案例,虽然没有深入展开,但足以引发我对于“监管沙盒”等创新监管模式的遐想。同时,在谈到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时,我也深切体会到中国金融体系在融入全球经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从吸引外资到走出去,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能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是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长期课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金融全球化复杂性的另一扇门。

评分

我对书中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解读印象尤为深刻。从最初的股票试点,到如今的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试错。我曾一度觉得资本市场就是个“赌场”,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其背后复杂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考量。它不仅是融资的平台,更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书中关于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真正健康的资本市场,应当是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炒作。此外,书中对金融监管的分析,也让我看到,在强调市场效率的同时,如何建立健全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监管体系,既防止市场失灵,又能避免监管过度,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平衡和调整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部分,让我看到了金融改革更温情的一面。过去,我总觉得金融改革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些遥远,更多的是关于宏观经济的博弈。但读到书中关于如何通过金融创新,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信贷支持,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金融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体现。书中对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如何能够打破信息壁垒,降低服务成本,让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这让我对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要发展壮大,更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