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汶川地震公路震害图集
定价:180.00元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等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4077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4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部分 概况
章 汶川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
1.1 汶川地震区域地形地貌
1.2 断裂构造总体特征
1.3 龙门山强震主要因素
第2章 汶川地震发震过程及余震分布
2.1 汶川地震发震过程
2.2 汶川地震余震分布
第3章 汶川地震公路受损综述
3.1 灾区公路基本情况
3.2 公路基础设施受损情况
3.3 汶川地震公路典型震害
第二部分 四川灾区公路震害
第4章 国道213线都江堰至映秀段
4.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4.2 桥梁
4.3 隧道
第5章 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
5.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5.2 桥梁
5.3 隧道
第6章 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公路
6.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6.2 桥梁
6.3 隧道
第7章 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段
7.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7.2 桥梁
7.3 隧道
第8章 省道105线彭州经北川至青川(沙洲)段
8.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8.2 桥梁
8.3 隧道
第9章 省道302线江油经北川至茂县段
9.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9.2 桥梁
0章 其他公路
10.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10.2 桥梁
10.3 隧道
第三部分 甘肃灾区公路震害
1章 国道212线宕昌至罐子沟(甘川界)段
11.1 路基与次生地质灾害
11.2 桥梁
……
第四部分 陕西灾区公路震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鸣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庄严致敬。它不仅仅是对技术人员的交待,更是对那段逝去时光的记忆存档。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工程学的挑战,更有人文关怀的重量。想象一下,在余震不断的艰险环境中,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精确测绘和取证的工作状态,图集上的每一个比例尺和标注背后,都凝结着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那些被截断的柏油路面、扭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材料失败案例,而变成了无声的纪念碑,诉说着生命与工程的抗争史。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和平时期的人们来说,阅读它,是一种保持敬畏之心的必要功课,让我们时刻铭记,我们所依赖的现代文明的便利,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审慎尊重之上的。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官方出版的专业图集,本以为会是一连串枯燥乏味的测绘数据和标准化的图例说明,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展现出了一种冷静而有力的叙事逻辑。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最精准的工程语言和影像资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震害现场”模型。我发现自己很快就沉浸在那种“问题诊断”的思维模式中——看到一个裂缝,就要去思考它的形成机制;看到一处垮塌,就要去推测其受力点在哪一个瞬间发生了屈服。这种强迫性的理性分析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的认知边界。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失败的案例展示,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藏着无数抢险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心血与教训。对于任何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这本图集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反面教材”,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其价值远超任何一本现成的设计规范。
评分这本厚重的图集,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重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量,更是那场世纪灾难留下的深刻烙印。我之所以翻开它,是出于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想亲眼看看,那些我们只能在新闻报道中听闻的景象,究竟以何种面貌呈现在工程记录之上。内页那些密密麻麻的公路编号、断裂带的走向图,以及触目惊心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极端力量与人类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比如路基的沉降、桥墩的倾斜角度,它们是工程师们在灾后重建时必须面对的第一线数据。翻阅时,我仿佛能听到碎石滚落的声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息,这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冰冷的事故报告,却因为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带给人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说实话,要完整消化这本图集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时间投入,它绝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休闲读物。我花了数个周末,主要集中在几个标志性工程的对比研究上。那些横跨深切峡谷的大桥,在地震中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抗损能力,这立刻引发了我对不同支座设计和基础处理方式的兴趣。图集清晰地展示了“成功”与“失败”的界限是如何由毫米级的构造差异决定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记录了公路本身的破坏,还收录了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对路网的二次破坏记录。这提醒我们,在进行大型交通规划时,必须将地质灾害的动态风险纳入到静态的工程设计之中,公路的生命线作用,在极端自然事件面前,其脆弱性被放大了无数倍。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国家层面的灾后评估和标准修订是如何进行的。图集中的很多部分,其实就是新规范制定的原始输入。例如,针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标准,相比地震前肯定有了更严苛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对这些震害样本的量化分析得出的。我特别留意了不同烈度区道路的破坏概率分布图,这为理解区域风险管理提供了宏观视角。与其说这是一本记录灾难的画册,不如说它是一份充满警示意义的、面向未来的“安全资产清单”。它敦促着我们思考,如何以更经济、更可靠的方式,构建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灾害的现代交通体系。这种从微观断裂到宏观规划的视角转换,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