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由重慶大學齣版社齣版。
導論
章 中國文化植根的土壤
節 中國文化的特質
第二節 中國古文化植根的土壤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一)
節 遠古文化
第二節 夏商周文化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文化
第四節 秦漢時期的文化統一
第三章 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二)
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多元混一
第二節 隋唐文化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文化
第四節 明清文化
第四章 中國神話
節 神話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古代主要神話
第三節 中國神話的源流
第四節 古代神話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中國古代哲學
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曆史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視域
第三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特徵
第六章 中國古代宗教
節 古代宗教信仰概略
第二節 古代宗教的思想文化基礎
第三節 道教
第四節 佛教
第七章 中國古代史學
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
第三節 古代史學理論
第八章 中國古代文學
節 古代文學概貌
第二節 古代文學成就
第九章 中國古代藝術
節 原始彩陶和青銅紋飾
第二節 建築和雕塑
第三節 書法和繪畫
第四節 音樂、戲劇和舞蹈
第五節 中國藝術的文化蘊涵和審美追求
第十章 中國古代教育和選官製度
節 古代教育
第二節 中國古代選官製度
第十一章 漢語漢字與典籍
節 漢語的結構特點及韻緻
第二節 漢字的形態及其演變
第三節 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演變
第四節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概覽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禮俗
節 中國傳統禮俗産生的土壤及基本特徵
第二節 中國傳統禮俗舉要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節 古代天文曆法
第二節 古代農業科技
第三節 古代醫藥學
第四節 古代數理科學與實用技術
第十四章 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轉型
節 中國文化的西傳和影響
第二節 鴉片戰爭前的西學東漸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轉型
第四節 各文化派彆的社會改造方案
參考文獻
實施素質教育,按照《、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說,“就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性教育工程。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於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應當貫穿於學校教育、傢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麵。實施素質教育還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顯然,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則可以說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十分贊成將文化素質作為大學生素質的基礎來抓。求木之長,固其根本,欲流之遠,浚其源泉。
大學教育是專門教育,我們必須使素質教育這一觀念深深滲透到專門教育中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學生正處於求知欲強、思想和知識逐漸成熟定型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在高等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還需要積極探索,積纍經驗,摸索其中的規律。早在1995年,原國傢教委為瞭進一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這項工作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曆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麵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初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52所高等學校進行試點。各試點學校采取確定大學生必讀書目、加強課堂教學、開設有關課程、舉辦文化素質教育講座,以及組織學生開展有益於提高文化素質的各種活動等,積極開展工作,取得瞭可喜的成績。在此基礎上,教育部1998年經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討論,印發瞭《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乾意見》,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確定下來,並進一步明確瞭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要求及途徑。經教育部批準,還成立瞭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對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進行研究、谘詢和指導。與此同時,還建立瞭一批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從而使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三中國文化的現代命運及發展趨勢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的必然性存在決定其自身在現代社會發生轉型的必然性。這一轉型過程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開始加速發展,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達到高峰。中國文化轉型涉及中華民族傳統信仰體係、價值觀、心理習慣等生存樣式的改變,引起長久的論爭是必然的。這一論爭已持續瞭一個多世紀。近20年的文化討論由中國現代化運動所引發,論辯的重心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上。提齣的見解大體有四種:
一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衝突論。認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體係等都具有反現代化精神。例如,作為主流文化的儒傢學說“主要依存於又服務於自然經濟與血緣紐帶為支柱的宗法農業傢庭,以及由這樣的傢庭構成的宗法製”。“‘禮教’及其維護的宗法等級隸屬關係,日益變為人性的桎梏,道德的反麵,人的價值的全麵否定”。儒學“貶低關於物的知識的態度”,“沒有能夠為自然科學提供理論基礎,更沒有為自然科學研究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因而部分學者倡導否定儒學,清除儒傢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掃清觀念障礙。
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調論。此說認為文化發展有共時性規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並不是統一的文化發展序列中的不同階段形態,而是各自有特殊的發展曆程,各有各的價值體係,各有各的現代形態的共時性存在。各個民族的現代化都隻能在自己的文化地基上進行,中國的現代化隻能由中國文化提供不可或缺的價值支撐和傳統依憑。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在本質上是協調的。同時,東南亞地區,特彆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就也證明“儒學不僅不是現代化的障礙,而且可以成為現代化的助力”。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