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含光盘)

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含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德明 著
图书标签:
  • 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 中国测绘
  • 行业报告
  • 发展研究
  • 2009年
  • 科技发展
  • 地图学
  • 光盘
  • 行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2238
商品编码:296910503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含光盘)

定价:68.00元

作者:徐德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97122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我国测绘发展的本蓝皮书,除前言外,分综合篇、管理篇、信息化篇、科技与装备篇、地理信息产业篇五个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测绘工作取得的成绩、面对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记述和分析,汇集了大量测绘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测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年,该蓝皮书特编写了《新中国测绘大事记》,将60年来测绘行业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按年份一一列出。
本蓝皮书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德明任主编,国家测绘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任副主编。

目录


前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测绘事业发展
综合篇
我国测绘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加强基础测绘建设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强化测绘工作统一监管
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全面提升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大力加强测绘文化建设
我国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与新地理信息时代
测绘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从统计数据看测绘事业发展
对测绘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管理篇
抓好基础测绘重大项目建设
认真履行职能提升测绘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测绘法制建设
加强测绘人才工作 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高层次测绘与地理信息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
国外测绘法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信息化篇
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问框架
促进地理信息共享提升测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测绘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发展战略有关问题思考
科技与装备篇
论测绘科技创新
我国测绘卫星的未来发展
测绘关键科学技术预测
测绘仪器国产化战略
——探讨如何创国际品牌
加速发展我国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制造业
地理信息产业篇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特质、策略初探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
……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科技前沿探索与跨界融合实践:现代工程技术新论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技术的驱动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科技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到微观的材料科学突破,再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当代工程技术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卷《科技前沿探索与跨界融合实践:现代工程技术新论》汇集了来自多个工程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实践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深刻洞察,旨在系统梳理当前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深入剖析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逻辑与未来潜力,并探讨工程实践中如何有效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全书共分七个主要章节,辅以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的研讨。 --- 第一章:智能传感与物联网(IoT)在新兴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与大规模物联网系统的集成应用。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环境监测,而是探讨如何通过高精度、低功耗的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管网、交通流、能源分配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实时、全息感知。 分布式传感网络的数据融合算法: 重点分析了基于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去中心化数据处理模型,如何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特别研究了针对异构数据源(如温度、振动、化学成分等)的贝叶斯网络融合方法,以增强早期故障预警的准确率。 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工业物联网(IIoT)中的优化: 考察了NB-IoT和LoRa技术在远距离、低数据速率场景下的能效优化策略。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如农业灌溉自动化、偏远地区资产追踪)的实地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严苛环境的设备部署和维护规范。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构建与应用挑战: 深入讨论了如何利用实时传感器数据驱动物理资产的虚拟模型。内容涵盖了模型精度校准、数据延迟对孪生体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在复杂系统(如大型风电场或智能工厂)中实现双向反馈控制的工程难题。 第二章:高级计算与仿真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革命 现代工程设计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本章探讨了高性能计算(HPC)和新兴计算范式如何加速设计迭代、优化性能和降低实验成本。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湍流模型改进: 针对超音速流动和多相流体混合等复杂工况,本节评估了最新的混合RANS/LES(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大涡模拟)模型的性能,并展示了GPU加速技术如何使原本需要数周的仿真计算缩短至数小时。 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的闭环集成: 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基于应力分布的拓扑优化结果,直接输入到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或电子束熔融(EBM)的路径规划中。关键在于解决优化结果的几何可制造性约束,以及材料微观结构残余应力的预测与控制。 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计算框架: 探讨了如何结合机器学习(ML)与高通量计算,加速新型功能材料(如高熵合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筛选和性能预测,从而显著缩短材料研发周期。 第三章:可持续工程与绿色能源系统的集成 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是当代工程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章侧重于如何通过创新的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研究了微电网在孤岛模式和并网模式下的稳定运行技术。重点讨论了基于预测控制(MPC)的储能系统调度策略,以平抑光伏和风能的间歇性输出,确保电网频率和电压的精确控制。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的工程可行性: 分析了不同捕获技术(如胺吸收法、膜分离法)的能耗比和分离效率。着重评估了大型工业源点的集成方案,以及地下封存地质构造的长期稳定性监测技术。 建筑环境控制的被动式与主动式协同: 探讨了如何将先进的隔热材料、自然通风设计(被动式)与高效热泵系统、智能遮阳(主动式)相结合,以达到近零能耗(NZEB)建筑标准。 第四章:先进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在复杂环境中的部署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工业流水线自动化,关注机器人在非结构化、动态变化环境中的应用拓展。 柔性抓取与人机协作(Cobots): 分析了具有触觉反馈和高自由度关节的协作机器人,在精密装配和人流密集环境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升。探讨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末端执行器控制,使其能适应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深海探测导航: 针对GPS信号缺失的深海环境,本节详细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声学定位系统(如USBL)的数据融合算法,以及利用地形匹配技术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和目标识别。 无人机集群(Swarm Robotics)的协同作业优化: 研究了多无人机在灾害评估、大面积测绘或基础设施巡检中的编队控制算法,特别是如何处理通信中断和单体失效情况下的鲁棒性维持问题。 第五章:材料科学与结构健康监测(SHM)的深度融合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依赖于材料的性能和长期的状态评估。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材料和实时监测技术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安全。 自修复材料的微观机理与宏观应用: 考察了包含微胶囊或血管网络的自修复聚合物和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分析了修复效率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关系,并模拟了在多次损伤后的结构承载力衰减曲线。 光纤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深入讲解了分布式光纤传感(DOS)技术,如何通过测量应变、温度和振动,实时绘制出桥梁、大坝或管道的内部应力分布图。重点在于原始信号的反卷积和噪声抑制。 超材料与新型结构设计: 探讨了具有奇异电磁或力学特性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在减振降噪和电磁屏蔽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传统工程结构中以实现功能增强。 第六章: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信任构建 随着工程系统日益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安全成为了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本章关注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架构设计。 工控系统(ICS)的网络物理攻击面分析: 识别了SCADA系统、PLC和HMI在面对先进持续性威胁(APT)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基于深度包检测和行为异常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IDS)。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在分布式工程数据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在不汇聚敏感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训练出高精度的跨机构预测模型(例如,多个电厂的负荷预测模型),以平衡数据共享需求与隐私保护法规。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可追溯性中的应用: 研究了如何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维修历史的不可篡改性,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领域。 第七章:工程伦理、风险评估与面向未来的挑战 本章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复杂系统风险的量化与管理: 针对“黑天鹅事件”在高度互联系统中的放大效应,提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多尺度建模的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人工智能在工程决策中的伦理边界: 探讨了当自动决策系统(如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辅助系统)出现错误时,责任的界定问题。提出了建立透明、可解释的AI模型(XAI)的工程路径。 面向长期韧性(Resilience)的工程设计范式转变: 强调了设计目标应从“预防失效”转向“快速恢复”。分析了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模块化架构和预置的恢复方案来增强系统的韧性。 --- 结语:跨界融合,驱动下一次工业革命 本书内容跨越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和机械工程的广阔领域。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的重大工程突破将不再源于单一学科的线性发展,而是根植于这些前沿技术之间的深度交叉与有机融合。希望本书能为政策制定者、一线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有志于投身未来工程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是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质感,就已经传递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信号。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情有独钟。2009年,在我记忆中,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年份,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而测绘,作为一项默默支撑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其背后的故事往往不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这本书以“发展研究报告”为名,预示着它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中国测绘领域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成就。我推测,报告的内容或许会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解读测绘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国土资源管理等,同时也可能深入到技术层面,介绍当时最前沿的测量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等。光盘的配备更是一个亮点,它很可能为我们呈现出一些可视化的数据,或者是一些难以用文字完全表达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案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在那个关键时期,中国测绘是如何在技术上追赶世界,在应用上服务国家,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布局,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简洁大气,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专业性。我一直觉得,像测绘这样基础性的科学技术,虽然不像高科技产品那样光鲜亮丽,但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2009年,那一年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我们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测绘领域而言,那一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进展呢?《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这本报告一定是对当年中国测绘行业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它很可能涵盖了从技术层面到政策层面,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应用等多个维度。比如,在那个时期,中国测绘在卫星导航、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是否有了新的突破?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方面,测绘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附带的光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限可能,或许里面收录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或者是一些互动性的数据,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测绘工作的魅力和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测绘在2009年所走过的道路,以及它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感,银灰色的底色搭配着深蓝色的文字,显得非常专业和严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人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测绘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平时对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直很关注,而测绘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国之重器,其发展状况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09年,那是一个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创新如火如荼的时代,我想这本报告一定记录了那个时期测绘行业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从报告的标题“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来看,它很可能涵盖了测绘技术的最新进展、行业政策的调整、重大工程的测绘保障,甚至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光盘的配置更是让我惊喜,这很可能意味着报告中包含了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数据图表,或者是互动式的多媒体内容,能够更直观地展现测绘的魅力和成就。我非常好奇,在那一年,我们的测绘技术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有哪些新的测量手段和工具被引进或自主研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民生建设等方面,测绘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开这些谜团,让我对中国测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着一股沉稳和专业,没有花哨的装饰,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着信息——这是一份严肃的研究报告。我虽然不是测绘行业的内部人士,但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科技发展轨迹的普通读者,总是对那些支撑国家发展的“幕后英雄”领域充满好奇。2009年,正是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迈向新台阶的关键时期,而测绘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猜测,这本《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很可能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总结,更是一份对当时中国测绘领域现状的全面梳理和深度分析。它或许会系统性地介绍在那个年代,中国测绘在技术革新、人才队伍建设、法律法规完善、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而附带的光盘,则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直观的视角,比如一些重要的测绘项目案例的影像资料,或者是一些关键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测绘在2009年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它如何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以及在那个特定年份,它又孕育了怎样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质感和厚度,都透露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银灰色的封面上,深蓝色的字体显得沉静而有力。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但却无处不在的基础科学领域充满敬意,而测绘无疑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一个中国飞速发展、锐意进取的时代,我想,中国的测绘行业在那一年一定也经历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测绘发展研究报告(2009)》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它的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年度总结,而是对2009年中国测绘领域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当时测绘技术应用的最新动态,比如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三维建模等方面的进展,也会关注行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光盘的附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数据图表、案例分析,甚至是模拟演示,能够让报告的内容更加生动、立体,也方便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2009年中国测绘发展的脉络,了解它如何支撑起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又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